洛陽邙山北魏宣武帝景陵,是經批准科學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稱皇帝始,到1916年「洪憲皇帝」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22人。

歷史上歷朝皇帝身後都留下一座不折不扣的「國家寶藏」。

儘管大多皇陵均有被盜掘的歷史,但是目前經過考過發掘對外開放的帝後陵墓缺失屈指可數。

其中位於古都洛陽的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准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

景陵封土

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在洛陽市北8公里處邙山鄉冢頭村東。

景陵墓冢雄偉壯,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准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國目前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

宣武帝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年~515年在帝位,繼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於洛陽,葬景陵。

地宮甬道

地宮壁畫

地宮護陵石像

北魏宣武帝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准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國目前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

宣武帝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年~515年在帝位,繼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於洛陽,葬景陵。

地宮穹窿頂

棺床

北魏宣武帝景陵封土呈圓形,直徑110米,現高24米。

地宮置於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構成,全長56米余。

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於墓室西部,由15塊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體為長方形。

北魏宣武帝景陵在宋金時代和民國年間曾遭盜掘,現已復原出青瓷盤口龍柄壺、陶硯、石帳座、殘石燈等十餘件文物。

由此證明,地宮內陳設已超越了北魏陵制規定的不設明器、不置素帳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對研究北魏時期的葬俗、陵寢制度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墓道前20米處建有總面積200平方米的宣武帝祭堂,堂內四壁鑲嵌8幅描繪元恪生平的工筆畫;展櫃中陳列40餘件景陵和北魏出土文物及複製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