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魏宣武帝景陵地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到皇陵地宮,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明十三陵的萬曆帝定陵、清東陵的乾隆帝裕陵、清西陵的光緒帝崇陵,這篇文章帶你探秘一下南北朝時期北魏的一座帝陵「景陵」的地宮。

說起北魏,大家最熟悉的人物就是孝文帝,中學歷史課本中有大篇幅介紹「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在孝文帝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 元恪繼承了皇位,成為北魏的第八位皇帝。

元恪生於公元483年,499年繼位,515年去世。

在位16年,卒年僅33歲,諡號為宣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景陵。

歷史上叫「景陵」的皇帝陵不止一座, 但元恪的是最早的。

之後唐代憲宗李純、明代宣宗朱瞻基、清代康熙帝的陵墓也都叫「景陵」。

元恪的景陵位於河南洛陽市北8公里處,正是「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風水之地。

目前這裡有一座特殊的「洛陽古墓博物館」,館內地下復原了從兩漢到唐宋的二十五座墓葬,北魏景陵區域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

景陵區域叫做「北魏帝王陵園」,核心的大土丘就是宣武帝景陵。

在景陵前有兩座搬遷復原過來的北魏墓葬,墓主人是清河王元懌 和江陽王元義,也都是在邙山區域考古發掘的。

清河王元懌是宣武帝元恪的異母弟弟,孝文帝的第四個兒子,在宣武帝和孝明帝(宣武帝兒子)兩朝均擔任重要職務,但卻被宦官劉騰聯合一位宗室發動政變給殺了。

這位宗室叫元叉,是北魏開國君主道武帝的玄孫,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元義」,曾襲爵江陽王,正是另一個墓主人。

歷史就是這麼巧合,生前的仇人,死後卻被搬遷到了一起。

這兩座王爺墓的地下均沒有開放參觀,不知道原因。

再看宣武帝景陵。

這座巨大的土丘在清代曾被認為是漢沖帝的懷陵,建國後多方考證為北魏宣武帝景陵。

1961年為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

1984年籌建洛陽古墓博物館時,因選址在此陵旁,對此陵的保護提上日程。

1990年曾進行考古勘察,發現土丘頂有盜洞且回填不實,有雨水滲漏的情況。

為保護及博物館擴展需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1991年6月正式開始進行發掘,有資料說這是建國後第二座主動發掘的帝陵,也是年代最早的一座。

發掘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沒有採用「大揭頂」的方式,而是沿墓道發掘,完整保護了墓室地宮。

1992年4月修復完畢並對公眾開放。

在景陵土丘前有後修建的享殿,殿內展出了一些出土的文物,但並不都是景陵內的。

玄武帝景陵地宮的的墓道很長,墓道壁前段是土坯,後段是磚,相對明清皇陵地宮的石料而言,非常簡陋,但更幽深。

如果一個人走下墓道,還是比較恐怖的,冷颼颼的。

北魏時期的墓葬大都比較樸素,沒有太多的陪葬物。

而景陵因為之前被盜掘,沒有發現太多的文物,宣武帝 元恪的棺槨和屍骨也早就灰分湮滅了。

現在墓室內複製了一口石棺材,冷色調的燈光下,有點陰森。

墓室是一座大穹頂的空間,青磚逐層砌築,非常完美的力學結構,才承載了上面巨大土丘的壓力。

地宮門前一對石像,雕刻風格非常明顯的鮮卑族特點。

附上兩張 考古發掘報告中的示意圖,讓大家更好的了解這座陵墓的結構。

古墓的味道很難用文字來準確表達,需要你親身走近和走進,那裡的溫度、色調、空寂,讓你穿越一下「張起靈」的生活。

北魏宣武帝景陵只是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部分,更多的古墓精彩在博物館的地下甬道,那裡才是「摸金校尉」的全程體驗。

很重要的一點告訴你,這座博物館居然不收費!推薦大家去看看,我也會將博物館做個專題寫出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邙山帝陵

根據文獻記載,北邙山帝陵主要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