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遠古對話 雲南興義村全國最大貝丘遺址考古發掘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3,14,15。

清晰的數字一個接著一個。

20、21……一直到34,才到達眼前這立方體的邊界。

每一個數字代表不同地質時期的地層,最底層,便是屬於遠古人類的原始地貌。

雲南玉溪通海縣興義村,兩個已經清理完成的貝丘遺址,長寬高均為9米左右的探方赫然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是考古隊奮戰14個月的結果。

領隊朱忠華沿著10米長的軟梯,面對成堆的螺螄殼向探方的下方爬行時,時常感到眩暈。

這層層疊疊的螺螄堆積,總讓人產生一種聯想:人們不單跨越著空間上的距離,每向下一步,都似乎在跨越時間。

這正是考古工作者的事業——與手上的文物對話,還原幾千年前人們的生活。

「這是一方寶藏」

工作室常有人來參觀,考古隊特意將發掘出的嬰兒人骨擺放在工作檯顯眼的地方展示,滿足來訪者的好奇心。

站在探方底層,朱忠華打量著已完工的遺址深坑。

探方長9米,寬9米,深8.2至9.2米,四壁被一圈護欄圍繞,護欄里羅列著、堆積著、沉澱著大堆白色的螺螄殼。

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眼前的這般場景。

尋常的房屋建築之下並非厚實的泥土,而是層層疊疊的螺螄殼,腳踩在上面,「沙沙」作響。

與其他考古遺址不同,貝丘遺址是指遺蹟中包含大量螺螄等貝類生物的遺址。

在國內,只有廣西、貴州一帶曾出現過,但如此深如此大的探方(考古發掘區),興義村的貝丘遺址是第一個。

望著這塊已被發掘的遺址,朱忠華不自覺地笑了起來。

對他來說,這是一方寶藏。

對考古事業而言,這個遺址內發現的遺存,或可對古滇文化的起源研究有所突破,完善商周時期西南地區的文化狀況記錄;於朱忠華個人而言,遺址內的那些遺存勾起了他強烈的好奇心,那些器型特殊、紋路複雜的文物,是一個有待探索的神秘領域。

考古遺址的發現大多出於偶然,興義村貝丘遺址也不例外。

2015年8月,興義小學正準備擴建,挖掘機的機械臂正向地底探索時,挖出了一件造型特別的罐子,沒多久,罐子下又挖出一截人體骸骨。

學校校長當即聯繫本地文管所,經考察,此地具有文物考古價值。

同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朱忠華任領隊,在此開展考古工作。

考古隊一行人將學校騰出的舊食堂改裝成工作室,安營紮寨,在這個被稱為「工地」的考古現場忙碌了14個月。

擺滿了器物的工作室並不神秘。

門左側的牆壁搭起了一個陳列架,上下有5層,放著陶片、魚鉤、紡錘、瑪瑙石。

房間中央一張矮桌充當臨時的工作檯,桌面用粉筆劃分成各個區域,一些等待修復的碎片擺放其中;桌面的另一端,擺放著從墓穴中清理出的人骨。

工作室常有人來參觀,考古隊特意將發掘出的嬰兒人骨擺放在工作檯顯眼的地方展示,滿足來訪者的好奇心。

考古隊會與當地的村民搞好關係,村裡婚喪嫁娶,考古隊成員都會去,也是希望老鄉們支持他們的工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通海興義貝丘遺址記錄4000年雲南神秘面貌

地面清理已經消失的螺螄、4000年前的海貝、比古滇國早數個世紀的滇中青銅文化、雲南神秘的古族群、完全迥異於周圍文明的器物、同河南殷墟與四川三星堆相似的玉璧……這是在通海杞麓湖畔的興義村兩個深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