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大旗頭村——最具獨特建築風格的清代村落之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旗頭古村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境內.

大旗頭村始創於明嘉靖年間,原名叫大橋頭。

由於大旗頭村的村民是鄭姓,所以也稱鄭村,是廣東粵中地區典型的、最具獨特建築風格的清代村落,據說古村由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至今保存完整,現已被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5年左右,鄭姓開基祖康泰公(三水縣蚺蛇鄭氏十世祖)由蚺蛇村遷居於此。

對於來此定居誰早的問題,有三種說法:

一說鍾姓先祖最早放鴨為生,擇水而居,他趕鴨來到這裡發現很適合養鴨子便在這裡定居下來了,是大旗頭最早定居者。

二說鄭氏康泰公與鍾氏先祖一起以放鴨為生,二人放鴨到這裡發現很適合養鴨便在這裡定居;

三說康泰公最早來此定居是由於當時蚺蛇村太小,而村中人口太多,同時當時正值兵荒馬亂之時,村裡原有的土地根本無法養活太多的人口,於是,蚺蛇鄭姓十世祖曹隆公(名倚雲)、康泰公(名大良)堂兄弟兩人,其中曹隆公與蚺蛇村人植禾峰遷至清新縣定居,該地取二人名字,而得名「禾雲」鎮,故倚雲公為清遠禾雲鎮鄭氏之始祖。

而康泰公則遷至三水大橋頭村,為該村之始祖。

大旗頭村落的中心是鄭氏宗祠,和其他村落一樣,宗祠對面是水塘,池塘據說代表洗筆墨池。

相傳鄭紹忠隻字不識,便在村舍前修建了洗筆墨池,還修建了一座筆形的古塔——文塔,代表筆,與塔下的兩方石、村前草坪和廣場,組成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寄希望後代「讀書做官」之意。

祠堂
祠堂內部
文塔

池塘不僅僅有象徵意義,還擔任重要的角色——集納村中雨水。

村中的房屋座西向東,地基也是微斜,屋檐雨水落在天井小巷,自滲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後排進村前池塘。

大旗頭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小巷全部以條石鋪砌,方便清理下水道,有設計如此科學美觀的排水系統,所以大旗頭村修建百餘年來,即便在暴雨時節,也從未發生過積水浸村事件。

金錢眼

所有的屋子結構布局都大抵相同,院落坐東向西,東面三間屋,中間用木板屏風分割成前堂和臥室,西面中間有一小天井,南北兩側各有一廚房和門廊。

每間屋子的面積都不大,有的大屋還被分隔成了兩個小間,單間的門半開半掩,小小的鐵窗透出一些光線,並未把屋子照亮,只隱隱約約看到一些廢棄家具,一種塵封已久的泥土味夾雜其中,刺激而又安寧。

從靠近巷道的一側門房退出,腳邊不遠處有一個形狀酷似錢幣的眼洞,這就是「金錢眼」了——這眼洞在彰顯富貴的背後,卻也非常實用。

雨季,水可沿巷道滑下,進入眼洞,再通過暗渠匯入村前池塘。

而頭頂的官帽樣屋牆,又叫硬山頂鍋耳式封火山牆,人稱「鰲魚牆」,官帽兩耳是厚厚的麻條石牆,可起到隔火的作用。

這種具有珠三角地區特色的造型象徵官帽兩耳,後引申為「獨占鰲頭」的意思,只有擁有功名的人才能採用,後來在珠三角民居中被廣泛採納,遠看牆體高聳嚴整,頓覺肅穆。

曾經入村詳細考察的三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說:「大旗頭的規劃建築放在今天來看也是先進的」。

古村機關滿布、防盜設施十分完善,如高高的石腳、高達2米多的氣窗、房屋的較低的窗口則都鑲嵌鐵條、如同現代的防盜網。

所有的屋宇都設有兩層屋檐,即使盜賊想破頂而入,都要花費一倍的力氣。

整個村被分為四條直巷,每一條巷口都曾有鐵閘,必要時同時落下,整個村莊則如同一堡壘。

而巷間卻四通八達,很多樓宇間有天橋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宮。

更讓人叫絕的是,整個村落牆體厚達半米多,外層青磚,裡面竟然夾厚達30多厘米的麻石板,難怪在文革前期,曾經有人試圖毀村,但發現屋宇如此難拆後,也只能望而興嘆。

大旗頭古村建好以後,鄭紹忠曾立下規矩:住進大屋的人,不得隨意改建房子,10年內出售也得賣給本村鄭姓的人,這也是大旗頭古村能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古村得以保存除了祖上的一些規矩起作用外,區里、鎮里和文化、旅遊部門對大旗頭古村的重視也是重要原因。

註:各位讀者有想要了解的村落可以給小編留言

轉發請註明 | 美麗佳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行攝古村」大旗頭,一個人帶旺的古村

文/Oscar,圖/ Oscar、君、瑩說起大旗頭村當年的興盛,村民都會提起清代光緒年間的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因為他對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朝的慈禧太后撥款讓他修建私宅,於是才有了大旗頭這數十棟...

廣東佛山大旗頭村,人傑地靈的古村落

簡單了解一下大旗頭村大旗頭古村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境內,明代時已聚成村落。該村內的清代村落,密集整齊、小巷縱橫,以被評為省級文物單位。大旗頭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比較有名的有:廣東水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