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燒月下「鬧」元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夜色下賞花燈

景俊美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稱上元節、元夕、元夜、燈節、正月半等,是四時八節之中最富有詩情也最為熱鬧的節日之一。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其起源說法不一,但與原始農業的聯繫十分鮮明。

傳說元宵節的重要節俗燃燈、觀燈與賞燈的因由是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為保農業豐收以除雜草、害蟲及其蟲卵而點燃田間的枯草,後來這種行為日漸儀式化,便有了帶有宗教意義的「拋火把」「炸螞蟲」與「照田蟲」等習俗。

宗教對元宵節的影響尚不止於此。

東漢明帝時期,正月十五僧人要觀佛舍利。

是日,皇宮、寺廟、士族、庶民都掛燈禮佛。

時日漸久,點燈敬佛的做法日漸流行,元宵節張燈、賞燈之習遂盛。

也有一說是元宵節燃燈之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

所謂「三元」即「三官」,指的是上元天官,其生日為正月十五;中元地官,其生日為七月十五;下元水官,其生日為十月十五。

「三官」分別掌管賜福、赦罪與解厄。

因此,上元之日為天官賜福之時,家家戶戶燃燈、掛燈以示喜樂,浸以成俗。

還有傳說正月十五元宵節是為祭祀太一神、門神、床神、蠶神,或者為了懷念廁神紫姑等。

總之,宗教命意是元宵節的前提。

隨著時間的發展,元宵節的習俗從敬神向娛人的層面滲衍,人以神的名義解放自己的節日狂歡成為了元宵節的重彩。

迨至唐宋,市民社會日漸完善,元宵節遊藝成分日重,其中尤以燃燈、觀燈為最。

唐代的都城長安平時實施宵禁,但元宵節期間此限制取消,稱之為「放夜」。

社會富庶節日更得盡歡,唐時長安的燈市可謂盛況空前。

花燈製作考究還不斷推陳出新,燈下又有歌舞百戲雜耍等,甚是熱鬧。

玄宗開元盛世長安燈市燃燈五萬盞,巨型燈樓高150尺廣達20間。

唐蘇味道有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說的正是封建帝王與民同樂的元宵盛景。

宋代燈會更加奇幻,活動也更加民間化。

周密《武林舊事》中有載:「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為最,圈片大者徑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種種奇妙,儼然著色便面也。

」觀燈之外,與之相匹配的是節日飲食。

《東京夢華錄》中的節日飲食有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與科頭圓子等數十種。

其中,「科頭圓子」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元宵」,後來又叫「湯糰」,其音與「團圓」近,取團圓和美之意。

明清兩代元宵節俗一脈相承。

《帝京景物略》與《燕京歲時記》所載的明清兩代元宵節燈市、燈品、煙火與節令食品等基本上都延續了前代習俗。

明永樂七年,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放假最長的元宵節,假期長達10天。

十日之內,百官放假,節俗豐繁。

走橋、走百病、猜燈謎、放煙火、太平鼓、摸門釘、跳百索、摸瞎魚等次生習俗漸次興盛。

大明王朝的元夕佳節,繁華的燈市讓才子唐寅吟出「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的詩句;明代張岱亦感慨於「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的燈會盛景。

清時元宵節張燈減為五夜,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民間燈會的壯觀與熱鬧並未消減。

滿族入主中原,冰燈成為元宵節的一大特色。

也是在這一時期,民間的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唱小戲、扭秧歌等社火活動繽紛呈現。

《清嘉錄》中便詳述了清代蘇州鬧元宵的節日景象:「元宵前後,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

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

近代以降,元宵節與春節一樣起起伏伏。

改革開放後,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日甚。

與春節、中秋、端午等其他傳統節日不同的是,元宵節集聚了各式的歡樂與盡情的釋放,形成一個流動的場。

在這裡,信仰與生活、歸屬與狂歡互為動力。

人們既可以在「燈火闌珊處」找尋回憶,又可以在「花市燈如晝」中約會黃昏,還可以忘記時間來一個「一夜魚龍舞」。

俗語說「正月十五大如年」,元宵節正是這樣一個從「神」到「人」、自「官」及「民」、由「肅」至「鬧」中累積起來的節日,無論是它的原生意還是次生意,都顯示出元宵節寬容而博納的文化精神。

而這一文化精神,正是中國文化一個具體而微的鮮活體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正月十五元宵節燃燈與佛教有何關係?

元宵節的起源我國民間每年元宵節有張燈的習俗。元宵節為何張燈?一說是沿漢武帝時祠太一自昏至晝的故事;一說是道家所興,因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