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防不勝防的防盜機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防不勝防的伏弩是武俠小說中最常見的機關暗器,當不速之客闖人城堡時,暗中便有埋伏的弩箭射出,令人防不勝防。
現實生活中固然沒有神乎其神的深宅古堡,也鮮有飛檐走壁的 夜行之客,但是這些設計精妙的機關暗器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它們竟然存在於千年前的古墓之中。
伏弩,顧
名思義,就是隱藏在墓葬暗處可以自動連發的弩箭。
當然,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發射弩箭,只有當盜墓者潛入墓室並觸動機關時,弩箭才會連發射傷甚至射死盜墓者。
就算不能傷及他們,也會起到震懾效果,令盜墓賊不敢深人墓葬究竟是什麼樣的巧妙機關能使等箭自動連發?很遺憾的是,在今天的考古發掘中,人們並沒有在任何一座大型墓葬中發現伏弩裝置,這一奇妙的巧奪天工之作竟是這樣與我們緣慳面。
關於伏弩,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引《水經》中對春秋末年越國一座墓葬的記錄:「越王勾踐都琅玡,欲移允常冢,
冢中風生,飛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
」飛沙傷人,宛如射出的箭樣,但這卻畢竟不同於伏弩。
真正的有關伏弩的最早記載 《後漢書·儀禮志》中劉昭注引《漢舊儀》:「(漢)武帝墳…,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
」這段文字也只是說明漢武帝茂陵中設有伏弩機關,但伏弩是利用了怎樣的原理,又有怎樣的威力,卻沒有記載。
同樣是在《酉陽雜俎》中,記錄了叫做李邈的人的莊上出了一件盜墓奇聞。
「冢西去莊十里,極高大,人松林二百步,方至墓。
墓側有碑,斷倒草中,字磨滅不可讀。
初,旁掘數十丈,遇一石門,固以鐵汁,累日羊糞沃之,方開。
開時,箭出如雨,射殺數人。
眾懼欲出,某審無他,必機關耳,乃令投石其中。
每投箭輒出,投十餘石,箭不復發,因列炬而人。
」這段記載詳細地描寫了墓葬中伏弩的功用和效果。
盜墓賊開啟墓門之時便觸動了機關,這時伏弩便萬箭齊發,威力極大,竟然射殺了好幾個人。
這座墓的伏弩不僅設在墓門處,從墓門到墓室,一路都有伏弩,只要盜墓賊踏入,弩箭就會射出,盜墓賊只好每走一步都要投石問路,結果兇險無比,不斷有弩箭射出。
這段記載生動形象,使我們對伏弩有了大致的了解。
但是正史中卻沒有關於伏弩的具體記載,伏弩真的如《酉陽雜俎》中記載的那樣神乎其神麼?早在秦漢時期,弩箭技術便已成熟。
戰國時期,秦國便因弩箭強勁而在七國爭雄中占盡軍事優勢。
漢代畫像石墓中有很多關於弩機的壁畫,秦漢時期的弩機有臂張(用手臂開弓)、蹶張(用雙腳開弓)等多種。
而據文獻記載,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連弩,並應用到實戰中。
連弩一次可以發射十支箭而不間斷。
如今,這種連弩的發射原理已經湮沒失傳,但依靠這種連弩技術,墓葬中伏弩連續發射弩箭也就不足為奇。
從技術角度講,墓葬中設置伏弩是可信的,我們期冀未來的考古中能有印證文獻中記載的伏弩發現。
匪夷所思的伏火,如果說伏弩神乎其神,那麼伏火則更加匪夷所思。
伏火作為一種防盜墓機關,是指當盜墓者開啟墓葬時,一股火焰噴出,能夠灼傷、嚇退盜墓者。
文獻中關於伏火的記錄很多,同樣在《後漢書·儀禮志》中有關漢武帝茂陵的防盜措施,有這樣的記載:「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
」同在西漢時期,正史上也有關於伏火的記載:「既發傅太后(漢哀帝生母)冢,崩壓殺數百人;開丁姬(漢平帝生母)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人,燒燔槨中器物。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也轉引了有關伏火的記載:「盜發白茅冢,棺內大吼如雷,野雉悉雊。
穿內火起,飛焰赫然,盜被燒死。
」宋人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中也有一個盜墓遇伏火的故事:「張浮休夜發咸陽原上古墓,有火光出,用劍擊之,鏗然以墜,視之,白玉簾也。
』」有時,伏火所噴出的不是火,而是煙,《清稗類鈔》中有一個關於廣東盜墓賊盜墓時遭遇煙狀伏火的故事「及掘至丈余,陡聞崩裂聲,白煙一縷,自穴口噴出,約炊許而盡。
」
下面我們根據文獻記載,復原墓葬中的伏火機關。
當盜墓者開啟墓門,或是鑿穿盜洞的那一刻,從墓葬內噴射出一道火焰或縷白煙。
當噴出的火焰氣勢猛烈時,處在墓葬入口處的盜墓賊就會被伏火燒傷甚至燒死。
墓葬中的伏火令人防不勝防, 防盜效果無可匹敵,但是這種方式似乎只有第一次奏效。
經 驗豐富的盜墓者一旦遇到伏火,就可以判斷這座墓葬從前未 被盜掘,墓里一定埋藏了大量名貴的隨葬品。
所以,伏火雖
烈,卻只能防盜一次,一經噴射之後,伏火便失去功效,後 來的盜墓者便可放心開啟墓室了。
這種設置伏火的墓葬在南方地區比較多見,近代湖南地 區的盜墓者將這種墓葬稱為「火坑墓」或「火洞子」。
著名 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便是一座火坑墓,發現這座墓的
時候,墓中雖然沒有冒火,卻噴出可燃氣體。
1971年,某部隊駐長沙地區的醫院在長沙東郊公路北側發現一座高達幾十米的圓錐形土堆,這個軍醫院決定在土堆下挖建一個防空洞,以儲備醫用物資。
施工人員在土堆上打孔鑽探,當鑽探深度達到地下數米後,一股怪異的氣體從鑽孔中噴射而出。
接連打了幾個鑽孔,都出現同樣的現象。
就在此時,在場的一個施工人員劃火柴,洞口氣體一下子燃燒起來,而且火焰顏色怪異,閃著螢光,仿佛幽藍色。
在場的人無不驚駭,幸好有經驗豐富的人馬上想到當地「火洞子」的傳說,由此判定這座高大的土堆下邊很可能有一座古墓,而且是未被盜掘過的古墓。
除此之外,墓葬中還有諸如懸劍鐵蒺藜等深藏不露的暗器。
關於懸劍,最早的記錄也是《後漢書禮儀》注中對漢武帝陵寢地宮的描述:「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
」而對懸劍的詳細記錄卻寥寥無幾。
民間傳說唐代著名陰陽大師袁天罡死後在墓內遍設機關,其中有一柄劍懸在墓頂,當盜墓者潛入墓葬時,這柄利刃從天而降,嚇得盜墓者跌落進墓葬中的水池裡,後來將這兩具盜墓者的屍體打撈出來,發現他們的身體已被埋藏在池底的利刃刺穿。
這個故事雖然過於玄奇,但說明懸劍之說也有據可依鐵蒺藜是一種應用在戰場上的暗器。
修建墓葬者絞盡腦汁,設計千奇百怪的防盜措施,步步為營,而盜墓者以不變應萬變,謹慎前行,一一破解防盜高招。
從古至今,少有未發之墓,無論多麼精巧的防盜機關,最終都難免被利慾薰心的盜墓者捨命破解。
對付墓中的暗器,盜墓者一般會採取投石問路的方法,在一個密布機關的大墓中,每前行一步都先扔一個石塊之類的東西,試探前方是否有暗器機關。
如果試探出有連環翻板,就利用梯子木板一類的東西搭在陷阱上,盜墓者可順利地爬過去。
如果遇到伏弩,就每走一步都向前方扔石頭,直到所有弩箭射完為止,對付鐵索吊石也是同樣的方法。
而伏火只能防第一次人侵的盜墓賊,當伏火燃盡,之後的盜墓賊便可有恃無恐地進入了。
然而,人們對墓葬防盜的鑽研從未停止過,被破解,就再發明出新的防盜方法。
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循環往復的較量中,中國的盜墓文化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此外,在墓中置「水銀池」,用水銀揮發的氣體毒殺盜墓者,是一種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反盜墓的典型史例。
古代的司馬遷關於秦始皇陵地宮儲有大量水銀的記載,除了史籍記載之外,在秦漢時期就有人通過盜墓實踐而確實發現。
如今,這個事實已經被考古學者和地質學者用新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所證實。
歷史上墓葬者與盜墓賊鬥智鬥勇的博弈,伏火都用上了
上期說到積石,積沙,連環翻板三種防盜方法,從技術上說都僅僅是初級階段,接下來的要說的防盜方法就屬於墓葬者的「殺手鐧」了。在夜深人靜的深夜,盜死人的財物,即使這時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盜墓賊膽戰心驚...
古人反盜墓賊六大神秘招數:馬王堆藏伏火
不知何時起帝王陵墓成了盜墓賊眼中金燦燦的寶藏,從而拉開了一場墓主與盜墓賊之間的戰爭。陵墓主人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盜,想出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招數,具體有哪些呢,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反盜墓招數一:虛墓疑...
古人是如何防止盜墓賊盜墓的:古人反盜墓賊六大神秘招數
不知何時起帝王陵墓成了盜墓賊眼中金燦燦的寶藏,從而拉開了一場墓主與盜墓賊之間的戰爭。陵墓主人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盜,想出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招數,具體有哪些呢,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反盜墓招數一:虛墓疑...
13億人都盜不動武則天的墓?盜墓原來這麼驚天動地!
世界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據說武則天墓的陪葬寶貝重達500噸,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甚至出了盜墓者暴斃的靈異事件...
考古發掘這麼多大墓,到底有沒有發現傳說中的機關陷阱?
在一些盜墓小說,甚至古籍文獻中,都記載了古墓中有種種防止盜墓的機關,比如「伏弩」、「涉毒」、「伏火」、「迷道」等等,這些機關真實存在嗎?小嘎啦跟大家來聊一聊。
太有才了,古人反盜墓設計的十大「毒招」!
在中國的喪葬史中,盜墓現象從未滅絕過。一代代官盜私盜各顯神通,穿梭於帝王將相的陵墓之中,攫取財寶。為保全屍首,古代陵墓往往設置了反盜墓的「毒招」。反盜墓與盜墓的拉鋸戰就這樣持續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