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呂氏鄉約》到家風文化的傳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呂氏鄉約》到家風文化的傳承

呂西群

2018.10.28



呂大鈞(1029-1080),字和叔,呂大忠二弟,陝西藍田縣人,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

呂氏四賢之一

呂大鈞出身在一個宦官和書香門之家,他從小就膽識過人,文才兼備。

呂大忠的二弟,自幼膽識過人,為張載弟子,曾書"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賦"。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授秦州(今甘肅天水)司里參軍,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監折博務、三原知縣、後供(今福建福州)知縣等職。

卒於任上。

丁憂期間,為教化鄉人,首創《呂氏鄉約》,提出"德業相勵,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規民約。

著作有《四書注》、《誠德集》等。

鄉約是宋以來基層鄉村民眾通過訂立村規民約、建立組織、自我管理、自我防範的一種式。

它的建立者,就是呂大鈞。


北宋熙寧九年(1076),關學創始人張載的弟子呂大鈞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鄉約,史稱《呂氏鄉約》。

該《鄉約》在藍田等地推行,關中風俗為之一變,故張載說「秦俗之化,和叔有力」。

「鄉約」與一般所說「鄉規民約」有所區別,它是在一定的地緣關係中通過相應的社會組織實施的,故其不僅僅是一種規約,還是一種「鄉村自治組織」(梁漱溟語)。

具體地說,就是村民在鄉賢主導下自願入約(「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自覺接受《鄉約》約束、自覺履行勸勉義務和接受懲戒的一種社會基層組織形式。



《呂氏鄉約》對入約者的要求是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其綱要,並通過相關細目加以具體化,其內容涵蓋鄉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德業相勸」,涉及村民德行、事業、交遊、教育等方面的內容;「過失相規」,涉及對「犯義」(違犯道義)、「犯約」(違犯鄉約)、「不修」(不加約束)等「過失」相互勸勉及必要的懲戒;「禮俗相交」,則是把傳統禮儀與鄉鄰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對鄉間諸如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等日常生活禮儀加以規範;「患難相恤」,則是強調在災難、疾病、盜竊、誣枉等事件發生時,鄰里之間要盡其所能相互幫助,共渡難關。

道德教化、鄉民自治是《呂氏鄉約》的核心精神,而揚善抑惡、扶正去邪、和諧鄰里、淳化風俗則是《呂氏鄉約》的目標所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呂氏鄉約》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千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呂氏鄉約》文化的傳承中,我們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潤澤國人,發揚光大,永遠屹立於世界先進文化之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藍田縣:傳承崇禮尚德 培育鄉風文明

北宋時期藍田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四呂」兄弟制定的《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鄉約,被譽為「開關中風氣之先」。《呂氏鄉約》內容豐富,分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個...

陝西藍田推廣「呂氏鄉約」樹新風

中國文化傳媒網訊 (駐陝西記者秦毅)「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齊其家……」作為陝西省西安市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呂氏鄉約」,近日在西安市藍田縣三里鎮五裡頭小學呂氏宗祠遺址舉行...

論鄉村管理制度

在討論現在的鄉村管理制度之前先看一下舊社會的鄉村治理制度電影《白鹿原》在開篇,有白嘉軒帶領白鹿原百姓宣讀《白鹿鄉約》的場景,原汁原味地展現了百年前中國農村村社自治的傳統:村民以立約的形

傳統鄉規民約豐富文明鄉風建設的底蘊

【國是論衡】鄉風文明建設強調的是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依託,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鄉村特有的傳統美德和善行,以富有時代氣息的村落歷史文化為資源來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