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釋迦牟尼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

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漢地尊稱他為佛祖,即"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是佛教開啟者。

中國僧人撰寫的釋迦牟尼傳記,有梁僧祐的《釋迦譜》五卷和唐道宣《釋迦氏譜》一卷。

此外,在宋志磐的《佛祖統紀》中有編年體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

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 輪、涅審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歷史性的人物,其基本知識作為佛弟子必須要知道的。

釋迦牟尼佛名號由來

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

「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能以仁愛的心來憫念眾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心,因為佛能夠給眾生以安樂,能夠拔眾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眾生,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

「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

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可是釋迦牟尼佛,他智悲二德,福慧莊嚴的名字,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據說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釋迦牟尼佛。

他有大神通妙力,能夠觀機施教,化度眾生。

有一天這位古釋迦牟尼佛,觀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師,名叫廣熾。

他的善根已經成熟了,應該得度。

於是佛就帶了阿難、迦葉二個弟子,到大光明陶窯里去教化他。

這位陶師一見到佛和二位弟子來到他的瓦窯,萬分激動。

心想,窯里到處都是爛泥和灰塵,非常髒,這樣偉大莊嚴的釋迦牟尼佛的到來,怎麼辦呢?當下急中生智,趕快拿了許多稻草,把爛泥蓋了起來,鋪了三個座位。

佛在中間,二個弟子在兩邊坐了下來。

大光明陶師就恭恭敬敬地對佛頂禮。

在禮拜的時候,他心裡想,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具足悲智二種功德、福慧莊嚴,實在太好了。

就發願說:願我將來成佛時候,我的名號,也叫做釋迦牟尼佛,同樣也有阿難與迦葉二位弟子。

後來經過多生多世,勤修苦練,依願行持。

到了這一生,坐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就叫釋迦牟尼佛。

另一說法,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字,是過去燃燈古佛與他授記的。

據《金剛經》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傳說在過去無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燈古佛也在路上走著。

善慧童子發現地面有一灘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污水一定會弄髒了佛的雙腳。

就頓發大心,親身撲在地上,把自己的寶貴頭髮,鋪在污水上面,等著燃燈佛從他頭髮上走過去。

當時燃燈佛,看到善慧童子這種布發掩泥的情景,就授記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法華經》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只要我們能夠真心實意、懇切志誠。

發菩提心,精進修行,沒有不成功的。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里,首先就講到「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無益」。

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緣和得道成佛,都是從因地之中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而精進修行成功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上無論何人,對於萬事萬物,各行各業,能夠取得偉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業沒有不由最初一念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而努力爭取,達到圓滿的目的。

佛法世法,在這個問題上,事雖不同,理無二致。

釋迦牟尼佛的八種相

釋迦牟尼降生前,原為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觀察5種因緣(時間、地點、國家、家庭、父母)已經成熟,便決定降生人間,要以摩耶夫人為母,度化眾生。

托胎

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凈飯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入胎。

釋迦在胎中為諸天說法,此即《起信論》,所開「住胎」之相。

出生

四月八日,釋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成為悉達多太子。

據說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並且舉目四顧,自謂。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

此日即為佛浴日,或稱浴佛日。

出家

太子看到世間老、病、死等無常之苦,而產生修道之念。

在一個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拋棄王位、財富和妻子,悄悄離開王宮,決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

黎明,太子抵達羅摩村自剃鬚發,披上袈裟,並遣侍者車匿回城向凈飯王報告他已出家。

太子時年29歲(或說25歲、19歲)。

降魔

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體枯瘦,仍未見道。

他便放棄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

太子來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

成道

經過六年修行,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佛。

四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緣起無我之理,「所作之辦,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

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轉輪

釋迦牟尼成道後,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以後陸續又度化了1000餘人。

釋迦便率領1250徒眾,週遊各地,宣講佛法。

釋迦推動正 法 之 l輪 ,碾破異端邪說,弘揚佛法,稱為「轉 l輪」。

在45年中,釋迦深入民間,說法普度眾生。

涅槃

或稱入滅。

即釋迦牟尼八十歲時(中國人講虛歲實際七十九歲),自知陽壽將盡,便離開說法的王舍城,來到拘屍那迦附近的娑羅雙樹下,頭朝北,右手支臉,左手放置身上,雙足併攏,取側臥之勢,面向西,進入大般涅盤(大解脫)之境。

入滅前囑咐弟子阿難:「已成者皆滅,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滅後以戒為師。

」又,小乘之說無「住胎相」,有「降魔相」(即成道前力挫諸魔的誘惑),稱為「小乘八相」。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常隨釋尊說法度生的10位著名出家弟子,他們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阿難陀、羅睺羅、摩訶迦葉、迦旃延、富樓那、優婆離、須菩提。

這10位弟子都證得了阿羅漢果,形象都是方袍圓領的僧侶模樣。

他們通常供奉在佛寺大雄寶殿內東西兩側,拱衛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下面對這十位佛弟子一一進行介紹。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又稱舍利子,出生於王舍城附近一個婆羅門教家庭。

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

因自幼受家庭薰陶,他對婆羅門教十分精通。

長大後他與其親友,也就是後來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里傳道授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

一次他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遇釋尊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

不久,便率眾弟子皈依了佛教。

舍利弗未出家時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羅門教學者,他的出家使當時佛陀的聲望與威德大大增強。

舍利弗皈依佛陀後,「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稱讚。

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淵深廣大而著稱,佛經中稱他「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輔翼聖化,聰明聖眾」,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稱號。

目犍連——神通第一

目犍連又稱「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目連」等名。

他出家前與舍利弗同學婆羅門教,交往甚密,後遇馬勝比丘而一同皈依佛陀。

目犍連出家後,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領。

他曾以神通力量識破了蓮花色女的誘惑,得到了佛陀的極大嘉許。

他也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稱號。

目犍連積極地輔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

因此,佛陀稱他與舍利弗為其弟子中的「雙賢」。

佛陀曾說:「此二人當於我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

目犍連還是佛教里重孝道的典範。

據《目連救母經》記載,目犍連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惡業墮入地獄,受大苦難,而求助佛陀。

佛陀告訴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以百味飲食置盂蘭盆中,供養出家僧眾。

目犍連依此而作,終使其母得救。

後世依此方法為亡靈超度,並形成「盂蘭盆會」節日。

千百年來這一節日在佛教及世俗社會裡盛行不衰,目犍連也因此馳名古今。

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意為「如意」、「無貪」、「無滅如意」。

佛經中常稱「阿?樓陀」。

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飯王(即白飯王)的兒子。

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鄉迦毗羅衛城弘法時,他隨佛陀出家。

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著稱。

他得到這個神通還有一段很不光彩的歷史。

有一次,阿那律聽佛陀說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陀發覺後,嚴厲地批評了他。

為此,他深感慚愧,發誓從此不再睡覺,精進修道。

經七日七夜,他的兩眼便熬瞎了。

佛陀得知此事,非常憐憫他,就教他修定。

他遵照佛的教導,終日不怠,勇猛精進,終於心眼大開,修得天眼通,「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

阿那律還具有積極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對佛陀說:少欲知足,常行精進,是修道者的必備條件;忘計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應盡的職責。

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極大讚賞。

針對他的大乘根機,佛陀還專門為他宣講了大乘經典《八大人覺經》,為他演說了修大乘行的8件要事。

另外,阿那律還參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結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阿難陀——多聞第一

阿難陀簡稱難陀,意為「慶喜」、「歡喜」。

他是提婆達多之弟,甘露飯王之子,是佛陀的堂弟。

他幼小時就抱出家之志,曾師事十力迦葉。

佛陀55歲時,他皈依佛陀。

由於他年輕聰明,又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後便被眾弟子推舉為佛陀的侍從(侍者)。

他專心侍奉佛陀,形影不離,直至佛陀涅盤時止,跟隨佛陀前後達25年之久。

他長於記憶,凡是佛陀所說教法他都能銘記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數他聞法最多,因此而贏得「多聞第一」的稱譽。

佛陀涅盤後,迦葉尊者為保存佛法,召集了499名已證得阿羅漢的佛弟子結集佛法,阿難因未證得聖果被拒絕在外。

他為此生大慚愧,便於當夜勇猛精進,終於在一夜之間證得阿羅漢果,加入了結集佛法的隊伍。

在結集大會上,阿難誦出了包括《四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在內的全部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意為佛經)聖典。

他對佛陀一生言教的結集和後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羅睺羅——密行第一

羅睺羅尊者又譯為「羅睺羅」、「羅雲」等名,意譯「覆障」、「障月」、「執月」等名。

他是佛陀的親生兒子。

其母叫耶輸陀羅。

他7歲時隨母見佛,15歲時從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

羅睺羅剛出家時十分頑皮,喜歡打妄語,經過佛陀嚴格調教後,善根萌發,痛悔前非,從此嚴持凈戒,依教修道。

凡是佛教戒律中規定僧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嚴格守持,從不放逸違犯。

因此在佛弟子中獲得「密行第一」的稱號。

他除守戒嚴密外,還具有忍辱的美德。

《大智度論》記載說,有一次,他遊方歸來,他的宿舍被別的僧侶侵占了,衣缽等物全被扔到了門外。

按當時佛律,比丘為大,沙彌為小,沙彌不得與比丘同宿一室。

因此,他只能另覓住處。

當時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廁所里坐禪,忍受著臭氣和雨水的侵襲。

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夥歹徒襲擊,他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仍不嗔不怒。

羅睺羅7歲時曾向佛陀乞遺產,佛陀當時答應留給他「七聖財」。

這7種財產是: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

綜觀羅睺羅的一生,他嚴持凈戒、忍辱精進,應該說完全繼承了佛陀留下的這份遺產,沒有辜負佛陀的期望。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摩訶迦葉意為「飲光」。

是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

他從小厭離世俗,因父親逼迫,曾娶臨國毗舍離一富豪女妙賢為妻,但是妙賢與他志同道合,他們一直過著分居生活。

結婚12年後,父母雙雙亡故,迦葉出家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他辭別妙賢,外出尋師訪道,先後訪問了幾位名師,但都不合他心意。

一天,他來到竹林精舍,聽佛陀說法,頗覺契合本心,於是就跟隨佛陀出了家。

不久,又把妙賢接到女眾僧團中,同修梵行。

迦葉皈依佛教後,雖然成了佛教僧團中的一員,但從不住在僧團中,他認為僧團中的生活太優裕,不宜修出世法門,總是獨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墳辨、屍骨旁修禪打坐。

他的修行方式共有10種:1、選擇空閒之地而住;2、常行托缽乞食;3、居住一處;4、日食一餐;5、乞食不擇貧富;6、嚴守三衣缽具;7、常在樹下思維;8、常在露地靜坐;9、著糞掃衣;10、住墳墓之處。

迦葉的這些修行方式佛教稱之為「頭陀行」。

頭陀是梵語Dhūta的音譯,意為「抖擻」,即抖掉煩惱塵垢之意。

迦葉長期修此苦行,從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頭陀第一」的稱號。

佛陀也十分信任他,稱讚他是未來佛法的真正住持者,並把衣缽傳授給他。

佛陀涅盤後,迦葉便擔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

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開展了對佛陀言教的結集工作。

這次結集地點在王舍城,由500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大比丘參加,會上阿難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結集出經和律兩大部佛典。

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結集。

迦葉發起的結集佛典工作對佛陀言教的匯集、保存和此後佛教的廣泛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迦旃延——議論第一

迦旃延是佛陀時代西印度阿盤提(avanti)國人。

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響,精通吠陀聖典、占星術及各種印度古文字,其中於古文字方面的造詣尤為精深。

相傳當時印度國內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能識。

國王貼出榜文詔示全國:有能識者,予以重賞。

迦旃延揭榜應徵,很輕易地譯出了碑文。

碑文雖然譯出來了,可是碑文的內容卻令他費解。

遵照舅父的指點,他到竹林精舍請教佛陀,佛陀為他詳細地講解了碑文的內容。

原來這座碑講的是斷煩惱、證菩提的道理。

迦旃延聽了佛陀的講解,對佛陀的學識及思想十分佩服。

就這樣,一座古碑把他引進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迦旃延出家後,除了精勤修道,還積極地投身於佛教的弘法事業中。

他思維敏捷,辯才無礙,說理透徹,在佛弟子中得到「議論第一」的稱號。

由於他擅長議論,很多外道都懾服在他的論辯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開示下步入佛道。

《賢愚經》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阿盤提國有一位貧苦無依的老婦女,因家境貧困,走到河邊放聲痛哭,欲尋短見。

迦旃延見狀,急忙上前安慰。

迦旃延得知那婦女是因貧窮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賣貧」之法。

賣貧的方法是行布施。

老婦依此而行布施,終於生到忉利天宮。

這個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賣貧」。

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選在當時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

可見,他還是佛法傳播的開路先鋒。

富樓那——說法第一

富樓那意譯「滿願」、「滿祝」等。

他出生於迦毗羅衛城一個婆羅門長老家中,與佛陀同日而生。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 輪時,他從佛陀出家。

他在佛弟子中以「說法第一」著稱。

他得此稱號,主要是因為他擅長說法。

據記載,他說法時,「先以辯才唱發妙言,使眾生歡喜;次以苦楚之言,使聞者結解」。

可見,他說法採用的是層層深入、循循善誘的方法。

富樓那還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師。

為了傳播佛法,讓眾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艱辛,甚至不惜生命,東奔西走,廣播法雨,使無數眾生迷途知返,棄暗投明。

當時印度西部有個偏僻的「輸盧那國」,那裡文化落後,人性暴戾,佛法沒有傳入,是難以弘法的地方。

富樓那為了拯救那裡的愚頑眾生,知難而進,請示佛陀准許他去那裡弘法。

須菩提尊者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知道他確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請示。

臨行之時,佛陀還專門為他送行。

富樓那去到該國收了500名弟子,並建了500座僧伽藍(廟宇),獲得了布教的成功。

須菩提——解空第一

須菩提為梵語Subhūti的音譯,意為「善見」、「空生」等含義。

他出生於王舍城婆羅門家庭,自幼聰明過人,但性情倔強好嗔。

據說他是由山神引導而皈依佛陀的。

須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長,他「善解空義,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號稱「解空第一」。

他常把「空理」貫穿於自己的一切言談舉止中。

一次,他在羅閱城耆?崛中縫補衣服,佛陀突然來到該城,當地百姓紛紛前去迎接、禮拜。

他本來也想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將要動身的一霎那,驟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空理,不應以色身去看待佛陀,真正的禮佛是要明了諸法性空的諦理,而沒有前去迎接。

他的這一作法後來得到佛陀的高度讚許,佛陀稱他是「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

由於須菩提善解空義,他對一切事物都能不起執著,不起諍訟,胸襟寬廣,豁達自在,佛陀因此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優婆離——持律第一

優婆離意為「近執」、「近取」。

他出身於印度四種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羅階層,原是迦毗羅衛國皇室中的理髮匠。

由於他本性忠厚老實,工作勤奮認真,皇室中的人都喜歡他。

佛陀回迦毗羅衛城省親時,皇室中阿那律、阿難等王子都要求隨佛陀出家。

他也有這個願望,但又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惱。

佛陀看出了他的志向,允許他與諸王子一起出家。

他善根深厚,佛陀說他是過去迦葉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並讓他先諸王子而受戒出家。

他出家後嚴持戒律,秋毫無犯,佛經中記載他「自從依佛受戒以來,未曾犯戒如毫釐」,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稱。

他雖以持律著稱,但是對於佛陀所制戒律並不墨守成規,佛經中經常有他關心有病比丘而請示佛陀開許的事例。

他不僅個人對戒律嚴格守持,而且還幫助佛陀制戒,時時處處維護佛陀的戒規。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佛典結集中,他是律藏的誦出者。

他對後世佛教僧團的整潔,佛教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釋迦牟尼佛佛主的由來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

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

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

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

「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

「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

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

「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

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

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

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

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

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

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

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

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

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成道後的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三轉四諦*輪,度憍陳如等五比丘,從此佛法僧三寶具足,佛教僧團因而建立。

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在弘化的生涯里,宣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

佛陀對弟子的教化,善於觀機逗教,應病予藥,對執空者說有,對執有者說空。

佛陀對於能夠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給予調教;對於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加以攝受;對於懈怠不知精進的弟子,激勵他上進;對於過分剛猛的弟子,則教以緩和。

佛陀對弟子的愛護是無微不至的,佛陀所教化的對象,則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信仰等,例如度拜火教外道優樓頻羅迦葉三兄弟,以及外道領袖舍利弗、目犍連皈信佛教。

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各國國王,及王妃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階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

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諸王子出家,也不捨棄理髮匠優波離及擔糞的尼提。

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眾。

佛陀一生弘化、度眾無數,但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種的災難。

根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佛陀歷經孫陀利謗佛、戰遮女系盆誣陷、奢彌跋謗佛,以及被木槍刺腳、被擲石出血、食馬麥、受苦行、患頭痛、患背痛、患骨節疼痛等十次災難。

其實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無有生滅,佛陀為了度眾,才應現這些災難,主要是為讓眾生明了業報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戀有為色身,而能斷惡行善,獲證永恆法身。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歲仍然孜孜不倦,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臨入涅槃之際,仍然不舍任何眾生,接受一位一百餘歲的外道須跋陀羅,成為最後的弟子。

佛陀進入涅槃,雖然令弟子們悲痛不已,但是誠如佛陀的教言所說:「要佛陀永久住於世間,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則。

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現者,不能違背法性。

」佛陀開示弟子說:「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萬年,於汝何用?如果你們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

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它;你們要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因為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後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問題,告訴弟子: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之調伏惡人、在一切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

佛陀並再次叮嚀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處、說法處、涅槃處。

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進入涅槃,遺體荼毗後,留下舍利八斛四斗和三顆佛牙。

舍利被分成八份,由與佛陀因緣深厚的八國各取一份,建塔供養。

佛陀從不以神靈或神使自居,「我今亦是人數」。

佛教不是神教那樣說為神的啟示;乃以人間覺者的教化而達安樂和清凈。

「諸佛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

他曾說,弟子接受他的教導,卻並非所有人都能成就,「婆羅門,對此我能做什麼呢?婆羅門,我如來只是指路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佛為生父宣說佛法

有一日,世尊開示說:「如來在世間度化眾生,有五件事必須去做。哪五件事呢?一是為一切眾生宣說佛法,二是為父親說法,三是為母親說法,四是教導世人正確的知見,并力行菩薩道,五是為未來將成佛的菩薩授記。...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這些名字很有深意!

十大弟子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常隨釋尊說法度生的10位著名出家弟子,他們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阿難陀、羅睺羅、摩訶迦葉、迦旃延、富樓那、優婆離、須菩提。這10位弟子都證得了阿羅漢果,形象都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