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簡牘讓「宕渠」城址「開口說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封面新聞訊(記者 戴竺芯 攝影報導)《說文解字》記載,「簡、牒也,從竹,間聲。

」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人習慣將文字記錄於甲骨、金石或竹木之上。

由於竹木更易獲取,其使用範圍也更加廣泛。

隨著時間發展,人們漸漸將寫了字的竹木統稱為「簡牘」。

由於簡牘上多載明文字,學者往往能夠通過其中留下的痕跡重新讓歷史「開口說話」。

這種學術價值頗高的文物,每一次出土,都令考古專家們欣喜異常。

近日,在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境內的城壩遺址內,幾口水井和一處神秘的一般聚落遺址內,新出土15枚竹木簡牘。

經過考古專家論證,其中不僅有官方司法文書、書信、習字帖、甚至可能出土了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這對於進一步深入解讀西南地區歷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現在的發掘範圍內,已經出土了15枚簡牘,不能排除在接下來的發掘中,還會出土更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說,簡牘的出土,對考古工作人員還原城壩遺址當年生活、工作的情況意義非凡。

15枚簡牘,目前已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做了文保處理。

它們分別躺在蒸餾水中,等待與考古學家時隔千年的「對話」。

目前,工作人員已將出土的15枚簡牘做了紅外掃描初步識別。

由於年代久遠,其中許多簡牘留下的痕跡暫時還難以辨認。

9月17日,在省考古院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與會的8名專家針對這批簡牘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通過紅外掃描圖,專家們辨認了幾塊簡牘的主要內容。

一枚出土於渠江邊上一般聚落遺址內的竹簡上,「江州發吏一人」字跡依稀可以辨認。

「這句話就包含了許多信息,江州是當年重慶的名稱,意為當年重慶派出了一人離開本鄉來到此地,具體做什麼,還有待對簡牘的進一步解讀。

」與會專家介紹,而城內水井中出土的兩枚簡牘上,似乎寫著「年六十九」等字樣,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宕渠城內居住的這位先民相對長壽。

此外,一枚簡牘上還記載了「蒼頡作書,以教後嗣」等字樣的文書,這意味著,如果確認該簡牘為秦國李斯所作《蒼頡篇》,這將成為四川出土的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先秦到漢代的遺址在四川境內發掘了不少,最缺的就是帶『字』的東西。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說,此次發掘出土的簡牘,在四川地區考古中十分罕見,是青川戰國木牘、老官山漢墓醫簡後的第三次發現,大大填補了地方史料的缺佚,蘊涵巨大的學術價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家級專家組赴渠縣考察城壩遺址和渠縣漢闕

近日,國家文物局研究員、原副局長劉曙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原副院長趙化成,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原考古部主任信立祥,原中國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獻與文物考古中心主任胡平生,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