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感受兵馬俑的氣魄,不建議你買亂七八糟的玉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
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
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 。
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
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
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
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 ,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
「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
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開。
《史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
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
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
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
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1974年—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俑坑。
一號坑在南,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
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
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
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
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
陶傭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一號坑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餘每排68人,前後、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後衛。
坑的中間,排列著有38路戰車和步兵的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
一號坑是農民打井偶然發現,而二號坑則是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的科學發現。
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鑽探工作中,於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有兵馬俑的坑。
1994年3月1日,二號坑保護大廳竣工後,舉行了隆重的二號坑開工典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親臨現場,宣布了二號坑發掘工作的正式開始。
為了保證這一重點考古工程的科學化、規範化,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號坑專家組,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
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
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
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
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
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兵馬俑的製作工匠是處於秦帝國社會下層的一批陶工。
這些陶工有的來自宮廷的制陶作坊,有的來自地方的制陶作坊。
從陶俑身上發現的陶工名有80個,都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陶工。
兵馬俑大部分是採用陶冶燒制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
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
當初的兵馬俑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
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1999.08.08,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來館視察並題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