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在一小山包上挖出青磚,考古隊越挖越興奮:規模超過皇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三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導致禮樂崩壞,社會風氣也隨之敗壞。

盜墓之風開始盛行,從民間百姓到官方軍隊,都開始從事各種盜墓行為。

所以三國時期很多帝王為了防止盜墓行為,開始提倡薄葬,比如魏武帝曹操的就留下遺命,陵墓修建一律從簡,不封不樹,不建寢殿,不設園邑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跡。

三國時期的墓葬制度大體承襲漢代,主要以磚室墓為主,帝王、貴族的陵墓規模相對較大,結構大概包括墓道、前室、後室、耳室等。

可是在2010年,浙江考古隊發掘了一座三國時期七品小縣令的墓葬,規模堪比皇陵,讓人震驚不已。

這位小小的七品縣令是誰?為何能夠修建如此大規模的陵墓?這一切都要從杭長鐵路的修建說起……

2010年秋天,杭長鐵路修建經過龍游縣與衢縣交界的方家山一帶,在施工的過程中,有工人在一座小山包上挖出了幾塊青磚,大家看過之後認為這不是現代的東西,於是將此事上報給了龍游縣考古隊。

考古隊趕到之後,進行勘探後發現是一座古墓,經過搶救性發掘,考古隊員發現這是一座「大得不得了」的超級大墓,古墓全長超過14米,最寬處達到7.7米,而且由墓室、耳室等多個磚室組成。

如此大規模的三國時期的古墓,在浙江省還是第一次發現。

如此規模的陵墓,甚至超過了魏蜀吳一些皇陵的規模,考古隊員都認為,這樣一座非比尋常的大墓中,一定埋著一位身份顯赫的大人物。

為了弄清墓主人的身份,考古隊將墓中每一個角落都進行了仔細搜尋,結果找到了一枚官印。

在古代社會,印章都是私人物品,基本能夠證明墓主人的身份。

經過清理,這枚印章上清楚的陰刻篆書「新安長印」四個字。

通過請教三國方面的歷史專家,考古隊員得知公元192年,在吳國的太末縣確實分出一個縣名叫新安,不過280年吳國滅亡的時候,新安縣就被改名信安縣,所以新安只存在了80多年的時間。

通過這些史料,考古人員確定墓主人就是三國時期新安縣的縣令。

考古隊員在墓葬的周圍發現了一圈用白膏泥修改的圍牆,這種形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不要說一般官員,就算是朝廷高官都不能使用。

而且一般三國時期縣令的墓葬,最多就是單一墓室結構,不可能出現前後多室的格局。

這個結果讓所有人趕到吃驚,為什麼一個區區小縣令,能夠修建如此規模宏大的陵墓,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吵架滅門的大罪?

為了弄清這座大墓的種種謎團,考古隊查閱了大量的三國史料,最終發現了一些線索。

根據史料記載,官印是不能帶回家的,可這位縣令居然把官印帶入了墓中,說明三國亂世禮樂崩壞,官員缺乏監管。

這位躲在大山裡的縣令儼然成了本地的土皇帝。

不僅有為所欲為的權力,還有足夠的錢財為自己修建豪華的墓葬。

參考文獻:《龍游三國墓挖掘報告》、《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未解之謎:龍游發掘規格最高的三國墓葬

一方橋形紐銅官印證實墓主人「新安縣令」身份,該墓位於龍游縣與衢縣交界的方家山一帶,因為杭長鐵路的建設,考古部門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當工作人員把整座墓室清理完畢,發現這座墓「大得不得了」,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