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重視民族古籍的收集與整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民族古籍 是記載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是民族文化的根 ,是民族文化命脈的內在延續 ,是民族歷史的真實記錄 ,是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亮麗瑰寶。

國的民族古籍 ,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民族文化遺產的總匯。

古籍文獻是民族文化古籍的重要
組成部分 ,其中不乏一些珍善本及孤本 ,學術價值很高 ,是一筆難以估量的財富 ,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國的民族古籍文獻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典籍 ,內容包括政治、哲學、法律、歷史、軍事、語言文字、文學、天文歷算、經濟、醫學、生產技術等領域 ,分為文字古籍和口碑古籍兩大類。

一般來說 ,有自己文字的民族 ,其古籍多用文
字記載 ,而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 ,則多靠口耳相傳。

由於各
民族的先民所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差異 ,他們對事物有特殊的視角和體驗 ,因而 ,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口碑的少數民族古籍文獻 ,都有各自的特點 ,具有特殊的價值。

據初
步統計 ,我國歷史上先後有 38種少數民族文字書寫、刊刻、排印過的圖書文獻資料 ,至今存世的有 30種 ,有 8種僅見史料記載 ,未見實物存世。

總計古籍數量在 5000- 6000種左
右。

這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
分。

這些古籍用民族文字記載在古樸的紙張、竹簡、木牘、樺
樹皮、布帛、羊皮和貝葉上或銘刻在碑碣上 ,更顯示出特殊的魅力。

圖書館收集與整理民族古籍文獻 ,不僅可以為學術
研究提供真實可靠的文獻資料 ,同時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振奮民族精神 ,增強民族團結 ,促進各民族的發展繁榮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族古籍與漢文古籍比較起來 ,不僅存世數量少 ,而且要收集、整理、研究 ,必然會碰到語言文字上的困難 ,因此有些民族嚴重缺乏通曉本民族語言、文字發生、發展歷史的專家學者型人才 ,成了一塊很少有人問津的空白地。

圖書館承
擔著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責任 ,應重視民族古籍的收集與整理。

為了做好這項工作 ,我們首先要了解民族古籍所具有
的特點:

1.民族古籍從內容上看 ,多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大多內容豐富、涉及面廣。

如納西族的著名古籍《創世紀》 ,系用納
西族古文字東巴文寫成 ,內容涉及納西族的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俗禮儀、宗教歷史、星占醫卜、天文歷算等各個領域 ,被人稱之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2.民族古籍宗教色彩濃厚。

主要表現在: ( 1)從存世數量來看 , 80% 以上屬於宗教典籍一類 ,尤其是佛教典籍占了絕大多數 ,也有大量的伊斯蘭教和原始宗教的經典及 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近代基督教典籍。

即使其他非宗教類古籍 ,
如律歷類、譜牒類、史乘類、獻祭類也充盈著一些宗教內容。

( 2)大多數作者、編者以至讀者都是宗教徒。

他們多是在傳
經布道的同時 ,擔負編制古籍的任務。

由於宗教在少數民族
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廣大的僧侶、巫師、經師往往也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和倡導者。

( 3)一些少數民族文
字的創製 ,宗教功利性十分明顯 ,就是為了書寫記錄經書。

如古納西族中的東巴文、哥巴文以及水族的水書 , 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創製的老苗文、老傈僳文、拉祜文、老傣文、老景頗文等莫不如此。

( 4)從民族古籍的存世狀況來看 ,大部
分被保存於寺院、寺廟、藏經院等宗教機構中。

3.少數民族古籍大多為手抄本 ,古代的雕版刻本 ,近代的活字排印本均不多。

如彝文古籍中 , 90% 為手抄本 ,刊印
本僅占 5% 左右。

產生這種抄多刊少的主要原因是少數民族
地區文化發展滯後 ,印刷技術、雕版刻印術很少在那裡傳播使用。

同時 ,由於少數民族文字多數為拼音 ,少數為筆畫繁
復的象形文字 ,因此雕版並非十分方便 ,加上使用圖書人少 ,傳抄已足夠用 ,不必大量複製。

另外 ,廣大宗教徒們也
抄寫經書作為一種虔誠供奉的表現 ,樂此不疲。

4.各少數民族古籍多寡不平衡。

這是由少數民族歷史、經濟、文化發展的差異造成的。

如藏族傳世的藏文古文獻有
公元 7世紀時期的吐番文獻 ,以後歷代傳抄刊印不絕 ,存世古籍種類在 2500種左右 ,約占存世少數民族古籍種數的一半 ,僅次於漢文古籍。

蒙文古籍也不少 ,有 1500多種。

而有
的則極少 ,如水族的水書 ,白族的方塊白文 ,存世不及 10種。

5.少數民族古籍創作的集體性。

大多數古籍的產生往往經過許多人或幾代人的共同創作 ,由神話傳說、民歌俗語等口頭流傳脫胎而來 ,不斷增刪修改 ,不斷完善的 ,因此很難具體講是某人著述的。

少數民族古籍 80% 以上不著錄著
作人名 ,不著錄抄寫或刊刻者名號 ,而且很多古籍不分章節 ,沒有句讀 ,也無批校、題跋之類的注文 ,給版本的鑑定增加了難度。

清代在編纂滿文與其他民族文字合壁的辭書方面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較有影響的當屬
《御製滿蒙藏漢四體清文鑒》一書 ,它很似現代的百科全書。

此書凡三十二卷 ,補編四卷 ,清高宗撰 ,清刻本 ,該書規模大、收藏內容廣泛、詞彙豐富 ,是一部難得的滿、蒙、藏、漢四種文體對照的日常用語詞彙大全 ,在我國滿文辭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整理、研究這些民族古籍的同時 ,我們應
該注意到不少民族古籍仍散佚在民間 ,由於保管不善和其它原因 ,流失之快 ,十分令人擔憂。

因此 ,收集整理民族古籍
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為了全面繼
承和發揚祖國的文化遺產 ,抓緊搶救民族古籍 ,加強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和保護 ,圖書館應做好如下工作:

1.組織力量徵集散存在民間的民族古籍 ,包括口頭流傳的資料 ,對獻出有價值的民族古籍者 ,予以物資獎勵。

2.對現有的民族古籍 ,要加強管理 ,做好分類、編目、整理等工作。

3.對已流散在國外的民族古籍資料 ,應通過多種途徑 ,採取適當措施 ,購置或複製回來。

4.要發揮研究人員的作用 ,與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合作 ,多方開展民族古籍的研究工作。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 ,圖書館還應採取兩項措施保護民族古籍: 一是延緩性保護。

延緩性保護是指在不改變
原件載體的情況下 ,對古籍文獻進行修復、加固以及控制保存環境等延長原件壽命的過程。

這裡包括對古籍文獻進行
修補 ,對已經發黃變脆的古籍文獻進行脫酸處理 ,控制保存環境的溫濕度 ,防止並消除有害生物、微生物、氣體、灰塵等。

延緩性保護古籍文獻能夠在很大限度內延長古籍的壽
命 ,是保存和搶救古籍文獻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再
生性保護。

再生性保護是指通過現代的技術手段將紙張載
體上的古籍文獻內容複製或轉移到其它載體上 ,以此達到對古籍文獻的長期保護和有效利用的目的。

再生性保護的
最大特點是古籍文獻有了新的載體 ,即使原件毀滅了 ,其記載的內容仍可以保存下來。

再生性保護有以下幾種措施和

方法: (1)拍成縮微膠片 ,便於保存並且節省空間。

( 2)進行全文數字化掃描 ,刻成光碟便於使用。

( 3)整理複製出版。

制出版雖然沒有改變載體的性質 ,但文獻的內容進行了轉移。

民族古籍的保護工作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將直接影響到民族古籍的壽命和今後的研究與開發。

因此民族
古籍的保護工作應納入民族古籍搶救、收集、整理的系統工程之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廣州大典》4月30日首發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周秋敏 實習生 張利萍 通訊員 穗宣) 昨日,《廣州大典》十年編纂總結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由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新主持,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