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者依靠一秘訣,精準的找到江蘇徐州一座貴族墓,秘訣真有奇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盜墓這一行噹噹下是愈演愈熱,盜墓賊根據自己長期所盜墓的經驗也能夠總結出一些盜墓秘訣。

民間把尋找古墓的高手稱為看地眼,一般盜墓行家都有一雙能夠看到地下的眼睛,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一座山有沒有古墓,地下埋著沒有寶貝,經他們眼睛一看便知。

「秦埋嶺,漢墓坡」這些都是盜墓人在長期盜墓活動中總結的經驗。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葬山不葬頂,埋坡不埋嶺」這些都是古代時候的喪葬習俗,現在都用來尋找古墓,也有用來考古發掘。

河南永城芒碭山山坡的盜洞

湖南長沙是民國盜墓較為活躍的地方之一,這一帶的人對歷朝歷代的喪葬習俗都十分了解,他們將這些喪葬習俗用於指導盜墓,他們以前秘不示人的說法可以總結為「春秋戰國在山頂,秦漢大墓在山嶺,東漢南朝在山腰,隋唐宋人坡下挺」。

用通俗的話說便是:就山勢而言,春秋、戰國以及西漢時期的大墓,一般都在山的最高處,或者就是山頂處。

西漢後期的大墓一般的選在嶺上,地勢比先秦時期要低。

東漢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變成了,在半山腰處,隋朝,唐朝到宋代的古墓,一般都在山下了。

當然這個秘訣也不是絕對的,但是大部分的名墓出土都印證了這個說法。

根據這個秘訣,再加上堪輿的常識,便能夠比正常方法更加容易的找到古墓的位置。

想找到先秦的時期的古墓,就要到山頂去看看,如果你在山下找的話,那就是徒勞。

你在山頂要是找到明清的古墓,這個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有了這個秘訣之後,這個秘訣也被考古專家歷史學家工作者所掌握,運用這個秘訣,屢試不爽。

雖然此秘訣是盜墓賊所總結出來的經驗,並不是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等人的總結,但是這一秘訣不僅對於他們當地人起到了巨大的成效,在我國的其他地方也相當管用。

最為典型的便是江浙地區的吳越古墓,基本上也都是選取山頂築穴,或土坑或石室。

根據秘訣,我國如今已經考古發掘了多座,這一點就充分的證實了盜墓賊秘訣的可靠性和實用性。

這一秘訣不僅江浙地區的人掌握,蘇北、魯南一帶的人也是深諳此道。

這不,2009年,一夥盜墓賊便在江蘇徐州的經濟開發區的鴨山之上依據此秘訣,成功的找到了一座貴族古墓,並且成功的盜挖了這座貴族古墓。

當年7月28日,一位村民上山查看自己家的豆子地時,眼前一幕讓這位村民驚呆了。

自己的豆秧明顯的變少了,而且有明顯的踐踏痕跡。

村民將地面上的一層虛土弄開之後,看見了兩個裝滿了土的袋子。

露出一個深深的洞穴。

洞穴寬呈長方形,長約70公分、寬約50公分,洞口上蛇皮有兩根鐵管,斜插在洞口土層中。

村民發現這一情況之後,趕緊報了案。

接到報案之後,一大批徐州博物館的考古工作人員馬上到達現場,經過一系列的勘察與探討,認定這是漢代的墓葬。

因為此地離他們較遠,不方便對此墓葬進行看護,而且為了避免盜墓賊再次光臨古墓,經過上級批准,這些所謂的專家們開始了對漢代墓葬的搶救性發掘。

從地形地勢的改變狀況來尋找古墓,是盜墓圈之中公開的秘密。

而盜墓賊一般會選在陰天下雨的時間出來進行活動,一方面是由於這種天氣不容易被發現,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這種天氣之後古墓更容易暴露出來。

一般而言,古墓在歷經千百年之後,受到了侵蝕與人工開採土地的破壞,一般墳頭這種標誌性建築都已經不見了。

這些埋葬在地下的古墓,在平時一般都是看不出來的,但是經過雨雪的沖刷之後,便能夠很容易的看出來,因此盜墓賊們才會選擇在這種天氣出來活動。

一般而言,經過一場雪的話,地面會高低起伏,這種方法在平原中進行找墓十分有效,在雨後或者是雪融化之後,根據土壤的滲水差別、乾濕變化,就能得知哪裡是人工夯打的熟土,哪裡是生土。

墓坑內的填土雖是夯土,但吸水性比生土強。

墓葬年代越久,潮濕度越大。

尤其是西漢墓,因為常常用黃土進行填埋,吸水能力極強比當地的紅土的粘性還要大,也是由於這個特點為找墓帶來了很大方便。

天晴了之後再去找墓,連鋤頭都不需要帶,光靠眼睛就能判斷是否為古墓,因為墓坑上濕濕的,附近的土卻比較乾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絕不外傳的古代探穴秘訣

大家在一般的影視作品中見到的盜墓賊都是神通廣大,似乎能夠通靈,只要拿著羅盤指指點點就能準確著說道墓穴位置,挖掘到去珍寶,事實上盜墓是一項技術活,需要精通盜墓知識,而小編今天帶著大家去看看盜墓探穴...

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墓穴,竟然有247個盜洞

《盜墓筆記》和《鬼吹燈》的火爆,讓大眾通過小說了解了盜墓這個行當,雖說小說有誇張的成分,但是現實中的盜墓要比小說嚴重的多,從古至今,盜墓從來沒有缺席過。而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古墓,幾乎都遭到毀滅性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