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漢武帝通天台毀於大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為甘泉宮出土的陶鼎(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昨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甘泉宮遺址考古調查成果。

作為中國最早高速路——秦直道的起點,甘泉宮遺址範圍超過1000萬平方米,而漢武帝「通天台」則是毀於大火。

甘泉宮遺址範圍超過1000萬平方米

甘泉宮遺址地處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北部,是秦直道的起點。

2006年被公布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泉宮曾是秦代的離宮,後來由漢武帝在此基礎上擴建而成。

《漢書·郊祀志》載漢武帝「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

」涉及西漢皇帝來往甘泉宮時說「高祖時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來,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

」可見西漢時期甘泉宮的興盛與重要,非一般離宮別館性質。

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肖健一介紹,目前,甘泉宮遺址地表保存多處大型夯土台基、西城城牆、西城門址、西漢石熊等。

歷年來,遺址本體及周圍發現多件石柱礎、石砌散水、空心磚、瓦當以及圓形、五角形陶質排水管道、外粗細繩紋、內大小麻點紋筒瓦、板瓦、五銖銅錢等遺物。

最新的考古調查還證實,甘泉宮遺址範圍超過1000萬平方米。

漢武帝「通天台」毀於大火

今年,考古人員完成了甘泉宮遺址8平方公里範圍的無人駕駛機拍攝及2平方公里1∶2000地形圖測量,目前完成普探面積40萬平方米、重點勘探面積10萬平方米。

發現圍繞一號、二號墩台分布的5處大型建築遺址以及多處遺蹟現象,包含夯土基址150處、柱礎石177個、石砌基址6處、踩踏面4處、鵝卵石散水3處等。

肖健一告訴記者,《漢書·武帝記》載武帝元封二年「起甘泉宮通天台」,根據位置、形制推測一、二號墩台為通天台遺址。

同時,通過重點勘探首次明確了二號墩台為高約15米的三層夯土台基結構。

在頂部台基中央有最長11.5米、最短10米、深約2.5-3米的近似圓形紅燒硬結塊範圍,下部則難以勘探。

三層台基上共發現柱礎石18處,東側、北側發現曲尺形的石砌基址。

頂部、周圍紅燒土深厚,推測二號墩台毀於大火。

另外,在二號墩台南部還發現了一處坐北朝南、帶圍牆、等級較高的宮殿建築。

秦漢雲陽縣城位於甘泉宮遺址附近

目前,考古人員已探明西城城址平面近方形,東西殘長637米,南北寬639米,牆體寬5-7米,三面城牆上發現11處馬面。

這是首次在西城發現馬面。

調查中在西城內曾發現長生未央、未字、雲紋殘瓦當,外細繩紋、內布紋、中麻點紋板瓦、筒瓦、回字紋鋪地磚殘片,推測西城為西漢時期。

另外,在外圍調查中發現陶鼎、陶釜、繭形壺、喇叭口罐、陶缶等30餘件,時代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

可喜的是10餘件陶器戳印「雲市」、「雲亭」文字,進一步確證秦漢雲陽縣城位於甘泉宮遺址附近。

肖健一表示,甘泉宮遺址考古調查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找到東城城牆,此項工作將是近期的重點。

同時他們還將嘗試對已探明的西城城牆發掘驗證其時代、門址、馬面分布等,同時尋找甘泉宮遺址與秦直道的銜接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陶寺遺址發現目前我國最早宮城

日前,從省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考古工作者在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工作中,發現了宮城兩處門址、一處墩台。陶寺宮城基本完整,自成體系,規模宏大,形制規整,結構嚴謹,並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是我國目前發現的...

陝西發現漢武帝「通天台」

新華網西安12月8日電(記者馮國)位於陝西省淳化縣北部的甘泉宮遺址,是西漢時期的國家祭祀中心之一。通過對遺址的勘探,中國考古學家首次確認漢武帝倡導建立的「通天台」,為中國古代繁盛的「仙人文化」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