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高清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 言

江西省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國東南大三角的腹地,山川壯美,物華靈秀。

其東、西、南三面翠嶺環抱,境內章、貢二水匯成贛江,奔騰北瀉注入煙波浩渺的鄱陽湖。

唐人詩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荊蠻而引甌越」,點明了江西作為要衝和通道的地理優勢。

江西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裡升起了稻作文明的曙光,點燃了人類燒造陶器的火焰,開拓了華夏最早的銅業基地,鑄就了中國瓷都景德鎮的輝煌。

漢晉以降,文化名人燦若群星。

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朱熹、文天祥、宋應星、湯顯祖、朱耷等歷史文化名人及白鹿洞、白鷺洲等書院使江西「人傑地靈」的美譽名副其實。

本展覽薈萃了從江西各地博物館藏品中精選的百餘件珍品,包括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銀器、絲織品和書畫作品等,觀眾步入展廳,可領略到江西先民篳路藍縷的開創精神、巧奪天工的超人智慧和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並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從而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形成產生更深刻理解。

(本次展覽已結束)

一 青銅王國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鎮發現一座塵封三千年的藝術寶庫,數量龐大而精美絕倫的出土文物令世人震驚。

經辨別,這是一處大型商代遺存,埋藏著475件青銅器。

它們品類齊全、造型奇特、鑄工精湛、紋飾華美,反映了贛江流域高度發達而璀璨奪目的上古文明,呈現出一個失落已久且神秘玄幻的青銅王國。

這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後,商代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發現。

學者們對新干大洋洲青銅器的歸屬各持己見。

有人認為這是獨立於商王朝的「虎方」、「戈族」或「句吳」等部族的遺物,也有人認為這是商王朝為掌控青銅資源派貴族南征開疆拓土的佐證。

不管定論如何,這些器物憑藉其高超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推翻了長期以來流行的江西在漢代以前是荒蠻之地的說法,證實江西曾經在青銅時代有過和中原文明並行發展,雄踞一方的歷史階段。

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yǎn)

商代

通高105.0厘米,甑口徑61.2厘米,鬲高39.5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甗是古代蒸煮器。

這件甗重達78.5千克,是現存已知最大的青銅「甗王」,為罕見的四足甗。

此甗雙耳外側飾燕尾紋,雙耳上各立一雄鹿和一雌鹿,回首瞭望,乖巧可愛。

器身上立獸是商代江西青銅文化的地域特點。

整器一次渾鑄成形,說明當地在商代就已掌握高超的青銅範鑄工藝。

在威嚴的禮儀重器上裝飾鹿,體現了先民對鹿的崇拜,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象徵鹽神或生殖神。

目雷紋虎耳扁形虎足青銅鼎

商代

通高40.7厘米,口徑27.4厘米,足徑21.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鼎的三隻扁足均為抽象虎形,虎口承鼎,虎尾為足,有強烈的設計感。

腹部主紋飾帶為雷紋,形如眼睛,以斜線分成三組,布局奇特。

雙耳上面各臥一虎。

有觀點認為新干大洋洲遺存為商代方國「虎方」的物證,所以很多出土器物都以該族的圖騰「虎」為裝飾。

新干大洋洲文物出現各種造型的虎有56隻之多,可謂虎多成群,蔚為大觀,為其他地區所不見,因而「虎」成為大洋洲文物中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標識。

獸面紋鳥耳扁形夔(kuí)足青銅鼎

商代

通高27.4厘米,口徑16.7厘米,足高13.3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鼎的扁足作夔龍形(夔紋是龍紋的一種側視圖像),龍口承鼎,龍尾為足。

雙耳之上各伏一隻戴冠鳳鳥。

鳥兒雙目炯炯有神,造型活潑可愛,富有喜感。

鳥冠形如烈火,張揚遒勁,給鳥兒賦予了神聖的韻味。

獸面紋虎耳青銅方鼎

商代

通高39.5厘米,口橫28.7厘米,口縱24.2厘米,足高12.1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鼎在口沿、雙耳外側飾燕尾紋,雙耳上面各臥一虎。

老虎四肢蜷曲,躍躍欲試。

大口張開露出鋸齒般的牙齒,仿佛正準備撲向眼前的獵物。

獸面紋青銅溫鼎

商代

通高27.0厘米,口橫21.4厘米,口縱18.0厘米,足高8.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鼎最為奇特之處在於具有雙層底,夾層之間可置炭火給鼎食保溫,有點像今天的保溫盒,富有生活智慧。

夾層一側有上下啟合的活門,用以塞入炭火,可謂匠心獨運。

大洋洲銅禮器重視保溫的特點,展現了當地的飲食習慣。

伏鳥雙尾青銅虎

商代

通長53.5厘米,通高25.5厘米,體寬13.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虎雖樣貌憨態可掬,卻不失威武勇猛之風,體態蓄勢待發,盡顯王霸氣像。

虎後長著兩隻尾巴,違背自然常理,不知新干大洋洲先民為何有此新奇想法,是單純為了設計美觀呢?還是另有神秘意圖?這個問題還需進一步探討。

虎背上靜靜地臥著一隻小鳥,揚起脖頸,悠然自得,與身下那隻兇猛大蟲形成動與靜、強與弱、大與小的鮮明對比,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

鳥兒雖然渺小,卻全然不懼猛虎之威嚴,宛若猛虎的駕馭者,頗有以柔克剛之哲學意味。

這件青銅虎應是傳說中「虎方」國的圖騰之物。

獸面紋雙耳青銅簋(guǐ)

商代

通高17.4厘米,口徑33.1厘米,足徑26.6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簋用來盛放飯食。

此簋器形與中原文化的銅簋相近,但圈足較高、內腹甚淺,稱為假腹,較為罕見。

這件器皿的雙耳飾高浮雕羊角獸面紋,腹部飾卷角獸面紋,內底中央陰刻一龜。

獸面紋提梁方腹青銅卣(yǒu)

商代

通高28.0厘米,口徑7.3厘米,腹寬11.1厘米,足徑8.4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卣是盛酒器。

此卣不僅紋飾纖細精美,而且造型獨特,腹部四面開口相通,形成雙層底。

夾層可置炭火溫酒,也可將卣浸入熱水中通過腹部開口加速酒溫上升,頗為新奇,堪稱上古時代的水熱溫酒器。

提梁可拆卸下來。

此卣不但構思精巧,方腹的渾鑄成形難度也很大,表現了極高的工藝技術。

獸面紋羊首青銅罍(léi)

商代

通高60.5厘米,口徑40.8厘米,圈足徑35.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罍是大型盛酒、釀酒器,用於重大的祭祀和宴饗場合。

此罍鑄工精緻、形體宏偉,腹部高浮雕獸面紋和肩部的立體羊首更添壯觀氣勢。

其扁腹與高圈足具有長江流域銅罍的特徵。

這件罍是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大型青銅器之一。

獸面紋立鳥青銅鎛(bó)

商代

通高31.6厘米,舞橫17.5厘米,舞縱11.4厘米,銑間26.6厘米,鼓間17.8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商代樂器與「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的禮器並重,祭祀、喪葬、征伐、宴饗等重大禮儀場合無不用樂。

鎛是一種打擊樂器,頂正中環鈕以備懸掛,敲擊口部中間與兩側發音,發聲渾厚悠遠,起到指揮定音的作用。

此鎛正面裝飾有極具地方特色的牛首紋,牛角向上高高聳起,合抱一團由魚形幾何紋環繞的圓渦紋,非常有神秘感。

雙面神人青銅頭像

商代

通高53厘米,面寬14.5×22.0厘米,銎徑4.5×5.0厘米,管徑6.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種大型青銅頭像僅見於江西,非常奇特。

頭部五官似人,卻有獠牙、圓目、闊鼻、尖耳和雙角,半人半神。

頭頂有圓管可插羽冠,下端有方銎(qióng,插柄的孔)可插柄。

此頭像兩面對稱,神秘詭異、威嚴懾人,與四川三星堆的青銅人頭像有一拼,可能是象徵通行於人與神之間的巫師。

頂上圓管、下部方銎,似隱含「天圓地方」的理念。

這些特點都寓含著貫通天地,溝通人神的功能。

曲脊翹首青銅刀

商代

通長43.4厘米,本寬7.0厘米,柄長9.9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刀刀首為尖靴形,是罕見的土著兵器。

商代的青銅大刀均需夾以木柄、用套環固定才能握持,是高級將領與貴族才能使用的,與禮器一樣具有「明貴賤、辨等列」的禮儀功能。

鏤空寬翼青銅鏃(5枚)

商代

通長9.9-10.0厘米,翼寬8.4-8.8厘米,鋌長2.7-3.0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透過這組箭鏃,我們仿佛看到了古人對空氣動力學的原始利用。

翅膀一樣的流線形側翼能夠使箭只在飛行過程中保持平穩,並成功克服空氣阻力,疾速而精準地命中目標。

碩大的寬翼增加了動能、擴大了受創面積,適於獵殺大型目標。

鏤空的造型既美觀,又能減輕寬翼的重量。

這組小小箭鏃,堪稱美與力量相結合的典範。

獸面紋青銅胄

商代

通高18.7厘米,口徑21.0×18.6厘米

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胄就是頭盔。

商周時期主要用皮冑,目前發現的銅胄極少。

此冑呈尖帽形,正面飾獸面紋,壁厚達0.3厘米,胄頂上有小圓管插纓飾,側邊各有一小孔用以穿繩,冑內還需墊襯軟性織物才能佩戴。

此胄鑄造精湛,威武精緻,重量、形狀也符合人體結構,是公認的存世最精美的青銅冑,為高級將領或君王所有之物。

二 天下瓷都

江西的陶瓷生產史,從上饒萬年仙人洞出土的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算起,已有兩萬多年的歲月。

自商周、秦漢、兩晉以來,江西陶瓷經歷了從原始走向成熟的階段。

豐城洪州窯、吉安吉州窯、南豐白舍窯、景德鎮湖田窯等都是古代中國著名的窯場。

元代設立「浮梁瓷局」後,景德鎮逐步成為古代中國的制瓷中心。

明清時期,景德鎮御窯將陶瓷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御窯廠專門燒制皇宮用瓷,帶動了民窯的大發展,使景德鎮成為名聞天下的瓷都。

江西陶瓷的歷史性、傳承性、創新性和獨特性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形成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陶瓷文化。

雲雷紋獸首提梁黑陶盉

東周

通高19.8厘米,口徑7.2厘米,足高5厘米,重1.57千克

1979年貴溪漁塘水岩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件黑陶盉仿自外形相似的青銅盉。

它的表面烏黑髮亮,是仿銅器之珍品。

盉本為商周青銅器中的酒器。

像這樣腹部扁圓,帶有獸首提梁的青銅盉流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的中原和兩湖地區。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碗

宋代

高5.5厘米,口徑14.8厘米,足徑3.8厘米

1962年江西省南昌市文物店收購

江西省博物館藏

吉州窯是南宋到元代以生產民間日用陶瓷為主的民窯。

木葉貼花是吉州窯獨創的一種典型的黑釉瓷裝飾,是將天然樹葉浸水腐蝕後留存葉脈,然後貼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敷透明黃釉經高溫燒制而成,樹葉的形狀、葉脈清晰可見,多用於裝飾碗的內壁。

如果註上茶水,眼睛和茶盞口保持水平,就會看到樹葉仿佛在水中漂浮,別有一番情趣。

是什麼情況啟發陶工在釉上裝飾樹葉呢?這個問題已很難找到確切答案,或許某個陶工在生產時沒有發現釉面上落了樹葉,等產品出窯後卻發現這片樹葉已然與瓷器融為一體,極具自然美,於是他將錯就錯,研發出了這種特別的瓷器裝飾方法。

青白釉牽馬俑

北宋

高21.9厘米,底長11.5厘米,底寬10.1厘米,重2.12千克

1970年江西省景德鎮市郊新平公社洋湖大隊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件胡人牽馬俑為手工成型。

在昂首、齜牙、翹尾的馬兩側,各塑有一尊圓目、高鼻、髮髻高挽、腳蹬長靴、身著短袖褂的胡人。

其中一名胡人伸手作牽引狀,馬背上馬鞍繩套齊全。

胡人牽馬俑多見於唐三彩,反映了唐人通過絲綢之路與外域的密切聯繫。

而在宋代,絲綢之路被切斷,中國和西方的陸上聯繫大大減少,中國人與外國人的接觸機會相對少於唐代。

似乎宋人是憑著對胡人的大膽想像燒制出這件瓷器的,使得這件文物的馬與人看起來很「萌」。

釉里紅開光花鳥紋罐

元代

罐高25.4厘米,口徑13.2厘米,底徑15.2厘米

1980年高安縣江西第二電機廠元代窖藏出土

高安市博物館藏

釉里紅是元代創燒的釉下彩瓷器品種,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釉里紅用銅紅料作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紋飾,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下燒成,釉下呈現紅色花紋。

釉里紅瓷器的燒造對窯內氣氛要求很高,很不容易燒成純正的紅色。

此罐為多段銜接成型,腹部主體紋是在四個對稱的菱花開光內的吉祥圖案。

開光圖案極具民間剪紙藝術效果,線條細膩,代表了元代釉里紅瓷燒造水平。

青花雲龍紋帶蓋梅瓶(「書」字)

元代

通高47.7厘米,高44.1厘米,口徑5.6厘米,腹徑23.09厘米,底徑13.5厘米

1980年高安縣江西第二電機廠元代窖藏出土

高安市博物館藏

梅瓶在宋代稱為「經瓶」,宋、元、明時期為儲酒器。

清代為陳設器,可插一枝梅花,所以稱為「梅瓶」。

此梅瓶造型優美,肩部裝飾鸞鳳穿牡丹紋。

鸞鳳是元青花中流行的裝飾題材,尾部向兩側捲曲的為鸞,條形散尾的為鳳。

該梅瓶壁上一側的墨書楷體「書」字與底足的墨書楷體「書」字相對應。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了六件這樣的梅瓶,分別以「六藝」(禮、樂、射、馭、書、數)做墨書記號。

青花雲肩牡丹紋帶蓋梅瓶 (「禮」字)

元代

通高48厘米,瓶高42厘米,腹徑23.9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4厘米

1980年高安縣江西第二電機廠元代窖藏出土

高安市博物館藏

這件梅瓶採用了元代特有的多層裝飾手法。

從上到下有十層裝飾。

層與層之間,分別用卷草、菱形紋、弦紋、雙弦紋相間。

紋飾繁縟而不亂,主題突出而層次分明,繪畫運筆粗中有細,顯示出元青花成熟期產品繪畫創作的時代特徵。

該梅瓶一側有墨書楷體「禮」字。

瓶底由於年代久遠,土壤侵蝕等諸多因素使墨書字體蕩然無存。

青花雲龍紋荷葉蓋罐

元代

通高36.8厘米,罐高29.3厘米,腹徑35厘米,口徑21.3厘米,底徑20.2厘米

1980年高安縣江西第二電機廠元代窖藏出土

高安市博物館藏

荷葉蓋罐是元青花特有的造型之一。

蓋為荷葉形,鈕如同捲曲的蓮杆。

該罐紋飾構圖疏朗,別出心裁,有別於眾多元青花布局繁縟的特點。

蓋面的四向分別繪有鱖魚、青魚、鲶魚及螃蟹一隻,穿行嬉戲於葉脈之中。

腹部主體紋飾繪兩條相逐的雲龍。

青花雲龍紋獸耳蓋罐

元代

通高46.5厘米,罐高38.7厘米,腹徑32.6厘米,口徑14.6厘米,底徑18.5厘米

1980年高安縣江西第二電機廠元代窖藏出土

高安市博物館藏

該罐高大雄渾,表現出元青花裝飾繁密的特點。

紋飾從上到下多達十二層。

肩部兩側各貼塑模印鋪首一隻,鋪首口中各穿銅環。

這種帶有銅環的瓷器在國內恐怕不多見,因為將銅環和瓷器扣合在一起需要很複雜的技術。

青花釉里紅堆塑樓閣式人物穀倉(3件)

元代

縱10.3厘米,橫20厘米,高29厘米,重3.27千克

1979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隊發掘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件器物為墓主人儲存糧食之用,由上、下兩層和中間的活動式倉門組成,可拆卸,造型複雜,燒制難度高。

四周門廊上有堆塑人物十八個,包括舞蹈、奏樂、仕女、侍衛俑等,有的懷抱琵琶,有的吹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姿態各異,活靈活現。

正面中間為紅色活動式插板倉門,兩旁為白地青料楷書七言對聯。

背面底層正中有正楷直書白地藍字墓記一方。

這是目前僅見的有確切紀年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2002年初,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這件元代紀年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便是其中一件。

青花湖石四季花紋折沿盤

明洪武

高10.3厘米,口徑59厘米,足徑35.6厘米

1994年景德鎮市珠山御窯遺址出土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所暨御窯博物館藏

青花釉里紅雲龍紋梅瓶

明永樂

高34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16厘米

2003年景德鎮市珠山御窯遺址出土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所暨御窯博物館藏

這件梅瓶用釉里紅繪出一條行龍飛騰于波濤洶湧的藍色大海之中。

山峰挺立,波濤澎湃,紅藍相間,別具一格。

這是一件落選的永樂官窯瓷器。

明代御器廠燒造的瓷器在運往京城之前需要先進行篩選,瑕疵品和貢余品要打碎掩埋,不能流入民間。

正因如此,經過考古人員的發掘、復原,我們今天才得以看到這件未能上貢的瑕疵品。

五彩人物故事紋盤

清康熙

高5.6厘米,口徑35.2厘米,底徑19.9厘米

江西省博物館藏

五彩瓷最早燒造於元代,但不為人們所欣賞。

明嘉靖、萬曆時期開始流行,所燒五彩多為青花五彩,也有的在白釉地上直接以紅、綠、黃、赭、紫等色彩繪畫,然後在低溫下二次燒成。

康熙時期五彩瓷的燒造再次達到高峰,外銷瓷中五彩瓷的比重大大提高,受到歐洲人和日本人青睞。

五彩瓷畫面艷麗,非常符合西洋人審美需求,但他們並不是用五彩瓷盛放食物,而是掛在牆上做裝飾品。

這件盤的盤心繪一組戲曲人物故事圖案。

畫面開闊,繪畫細膩,層次感較強,釉面潤澤,為康熙時期的民窯佳器。

三 文韻流芳

經過千百年的醞釀和積澱,江西文化在宋、明時期獨領風騷、百花綻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既是江西自古以來尚文重教的基礎所至,也是多元文化異質匯聚所產生的文明成果。

宋、明兩代,江西特別盛行書院講學,白鹿洞、白鷺洲書院等著名學府培養了大批賢士俊傑,造就了一批入閣拜相的名臣和封疆大吏,出現了一批文化名人:詞人晏殊、晏幾道、姜夔,詩人黃庭堅、楊萬里、文天祥等譜寫了一首首盪氣迴腸的千古名篇。

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的傳世佳作,湯顯祖的《牡丹亭》,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八大山人的妙筆丹青,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今天,我們在先人遺留下來的無暇玉器、華美金銀、錦繡袍服和清幽書畫之中依稀能品味到那個時代清雅高潔的文士情趣,欣賞到那個時代落落大方的審美格調,感受到那個時代超凡脫俗的氣韻芳華。

鏨刻雲頭紋銀杯

南宋

高6.0厘米,口徑8.8厘米,底徑4.2厘米,重72克

1974年星子縣陸家山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銀杯口沿及圈足鏨飾一圈朵花紋,通體錘打變形如意雲頭紋,其凹凸的紋飾線條呈現出雕漆般的藝術視覺效果。

隨著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銀產量的大幅提高,銀器皿製造業得到空前發展,「以至貧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銀器供奉」(《東京夢華錄》),足見民間銀器皿使用之廣泛。

雙系銀洗

宋代

高3.9厘米,口徑14.7厘米,足徑8.5厘米,重165克

1974年江西省星子縣陸家山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洗通體光素,板沿上有對稱的活環雙系。

雖然表面沒有紋飾圖案,但此洗造型規整,銀色純正,表面處理細膩,是宋代銀器中的精品。

朱耷孤松紙本圖軸

清代

畫心:縱113.5厘米,橫58.4厘米;托裱:縱239厘米,橫78.7厘米

195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調撥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畫面中心為一飽經風霜的孤松,枝葉稀疏。

右上有「寫為藺皋先生八大山人」款。

左下有吳昌碩題跋。

朱耷字畫中所書「八大山人」含意深刻,草書「八大」與「山人」緊聯起來,很像「哭之笑之」,作為他那隱痛的寄意,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朱耷作品筆墨簡練,多奇特、誇張之處。

此松墨色乾濕,濃淡適當,揮灑自如,顯出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力。

朱耷草書五言紙本詩軸

清代

畫心:縱120厘米,橫44.5厘米;托裱:縱252厘米,橫62.5厘米

195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調撥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紙本草書五言詩一首,內容為「客自短長亭,願畫鳧與鶴。

老夫時患胛,鶴勢打得著」。

朱耷枯木立鷹軸

清代

畫心:縱127厘米,橫64厘米;托裱:縱256厘米,橫85厘米

1959年徵集於南昌古舊店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枯木立鷹軸》是一幅紙本寫意畫。

畫面一棵枯樹上單足立著一隻小鷹,上部有幾枝枯葉垂下。

整個畫面著墨不多。

朱耷幽溪泛舟圖軸

清代

畫心:縱172.3厘米,橫53厘米;托裱:縱239.2厘米,橫72.7厘米

1959年徵集於上海文物商店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幽溪泛舟圖軸》是一幅紙本淺絳山水。

畫面上部是遠山,中部有大樹,草屋,下部是小溪,有一老者在溪中泛舟。

朱耷花石游魚圖軸

清代

畫心:縱105.5厘米,橫33.5厘米;托裱:縱230.5厘米,橫69.2厘米

1959年徵集於上海文物商店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花石游魚圖軸》用花、石、雙魚構圖。

簡練卻不失生動。

朱耷雙鵲大石圖軸

清代

畫心:縱159厘米,橫49厘米;托裱:縱284厘米,橫71厘米

1959年徵集於上海文物商店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雙鵲大石圖軸》是紙本寫意花鳥畫。

畫面中下部有一塊大石,兩隻鳥鵲上下互應。

此圖筆法簡潔、精美,寥寥幾筆,卻把雙鵲的動態和神氣,表現得活靈活現,是八大山人畫中精品。

朱耷行書題畫詩軸

清代

畫心:縱138.7厘米,橫41厘米;托裱:縱258厘米,橫59厘米

1959年徵集於上海文物商店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行書題畫詩一首:「深樹雲來鳥不知,知來緣想景當時,小臣善謔宗何處,莊子圖南近在茲」。

為了保證畫面的簡潔、完整,八大山人題畫詩一般都另寫一張,不題在畫面。

朱耷仿文嘉山水軸

清代

畫心:縱38.5厘米,橫28厘米;托裱:縱197厘米,橫41厘米

1959年徵集於上海文物商店

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整個畫面淺絳著色,上部是遠山,下部有三個人物。

此作品在八大山人山水畫中很有代表性,可以窺出其即有傳統又有創新的風格。

結 語

來自江西省多家博物館的160餘件(組)精美文物向我們展示了贛鄱大地璀璨瑰麗的歷史風貌,青銅、瓷器、玉器、金銀、織物、書畫等熠熠生輝、交相輝映,凝聚著江西這片古老土地的永恆靈魂。

如果說新干大洋洲青銅器展現的是堅實、剛毅、抽象的遠古雄渾之美,那麼晉、唐青釉和景德鎮的青花、鬥彩、釉里紅等江西瓷器展現的是瑩潤、大方、斑斕的雍容華貴之美,至於金釵銀碗、玉帶歙硯、團扇袍服、文人書畫等蘊藏宋明文韻的寶物,展現的則是端莊、雅致、脫凡的士人風骨之美。

這些都是我們華夏民族本來擁有的愉悅人心、滌盪靈魂、催人奮進的審美情操;是我們華夏民族應當引以為傲,並發揚光大的精神元素;更是我們華夏民族得以生生不息、日益繁榮的能量之源。

最後再帶來一波 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 展廳照片(高清精美)供大家欣賞:

版權聲明:本文古玩元素網整理自網絡,圖文來源於首都博物館(贛水流韻 輝耀千載——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且古玩元素網僅做媒體宣傳,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古玩元素網,同行轉載請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