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等100多件國寶級青銅器大集結,解開三星堆謎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10月18日

展覽地點: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文保中心

最近,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岳陽市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文博單位代表齊聚三星堆博物館,只為共同呈現一場「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

可以說,這是中國首次這麼大格局的青銅文明展,135件精品文物,80%一級文物。

集萃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

其中包括武丁婦好墓出土的武丁時期斷代標準器物——司母辛鼎,全國唯一以人面為飾的青銅鼎——大禾人面紋方鼎,與四羊方尊齊名的、最大的銅尊——犧首獸面紋銅尊,有「中國鐃王」美稱的象紋大銅鐃以及岳陽博物館鎮館之寶犧首獸面魚紋罍、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精品銅斝、金沙遺址古蜀象牙等一批「國寶級」器物。

與四羊方尊齊名的「尊王」

這件是岳陽市博物館鎮館之寶——犧首獸面紋銅尊。

這件文物同樣是從廢銅收購站「揀」回來的。

1962年被偶然發現的時候,已經嚴重破損——在20多個麻袋裡,找到了200多件碎片,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重新將其修復為原貌。

圖片里很難感受到這件被稱為是「尊王」的銅尊之大,它可是同類銅尊中最高大的一件,與著名的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代表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銅時代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與科技水平。

它和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銅尊也非常相似,或許能對三星堆銅器與長江中下游之間是否存在聯繫做出解釋,同時也可藉此來研究商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異同。

全國唯一以人面為飾的青銅鼎

這件看起來略萌的方鼎是來自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人面紋大禾鼎,這也是目前中國唯一以人面紋為飾的鼎,它的入藏過程相當傳奇。

1959年,這件鼎在湖南寧鄉縣被一個農民在挖地時發現,在那個全國人民大煉鋼鐵的年代,金屬製品是重要的回收物資。

農民沒有多想就砸碎連同家中的一堆廢鐵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差一點,這件國寶就要被分送到冶煉廠,幸運的是,當時一位湖南省博物館派駐到廢銅倉庫揀選文物的師傅火眼金睛發現了這件器物的一塊殘片。

於是,他們又繼續苦找,這才找到了十多塊殘片,運到館內讓青銅修復專家立馬修復。

兩年後,先前殘缺的那條腿也找到了,終於恢復了本尊最初的面貌。

該鼎內壁還鑄有「大禾」兩字銘文,因此也常被稱作是大禾方鼎。

我們也常能看到商代晚期的一些青銅器中,有以人面紋為裝飾的,但用四個任免來作為主體裝飾的青銅器,這是唯一一件,十分稀有。

鼎四面大小不同,但面部刻畫卻幾乎看不出差別,可見鑄造技巧之高明。

考古發掘出最大的鼎

和司母戊鼎是由盜墓人員發現的最大的鼎不同,這件司母辛鼎是考古挖掘出的最大的鼎。

司母辛鼎於1976年被發現,出自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婦好」之墓。

高80.1厘米,長64厘米,重117.5公斤。

鼎是烹肉的炊煮器,在祭祀活動中是作禮器。

這樣的大方鼎,是規格非常高的禮器,經常成對出現,供王室成員使用。

這件司母辛鼎是一對中的其中一件,是武定時期的斷代標準器物。

鼎內壁中部有「後母辛」三個字,「後」指的是王后,「辛」則是婦好在祭祀中的廟號。

中國鐃王

展出的長沙市博物館的一件象紋大銅鐃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重的一件鐃——鐃是古代漢族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商代晚期開始被廣泛使用,也作祭祀禮樂器——這件被稱為是「鐃王」、「商樂之王」

大銅鐃地域特色很明顯,多出土於湖南,是南方青銅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期的鐃主要用於祭祀或宴樂時配合其它樂器作為打節拍使用。

其敲擊不同的部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音腔相當寬闊。

祭祀過後,這些青銅鐃會被當時的人們埋在地下,它們出土時幾乎都是口部朝上,甬部朝下,離地大約一米多,周圍幾乎沒有別的文物出土。

更多精彩展品

今年,恰逢三星堆大型商代祭祀坑發現30周年,為紀念兩坑發現30周年,特別將長江流域及黃河流域的青銅召集一堂作比照展出。

通過三星堆青銅器與長江中下游及黃河流域青銅器的對比展示,以期揭開三星堆的千古之謎,揭示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多樣性。

古蜀文物

青銅面具

出土於三星堆2號器物坑,高66cm,寬138cm。

該器型前所未見,為三星堆獨有,其雙目凸出,鼻、口、耳都被故意放大變形,額頭上最初應該有一個裝飾物,現已脫落不見。

面具上異常的五官可能象徵著超常的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能力,是早期人類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肯定和期待。

兩側邊有方形穿孔,由此學者推測這件面具應該是作為圖騰被裝飾在廟堂的柱子之上。

銅鳥頭

出土於三星堆2好器物坑,縱徑38.3cm,橫徑19.6cm,高40.3cm。

器物橫斷面呈橢圓形。

矮冠末端上卷,大眼,鉤喙,如鷹頭,為三星堆特色的一種鳥的形象。

鉤喙口縫及眼珠周圍塗朱。

器下端邊沿處有三圓孔。

器物應該與古蜀文化崇拜太陽有關。

銅鳥

出土於三星堆2號器物坑,高33.9cm,寬19.3cm。

雖然該銅鳥的腿及尾部殘斷無存,但仍不失為一件極為難得的精品。

銅鳥粗頸圓眼,方釘狀尖喙,其頭上方板狀冠羽如同一排迎風招展的旌旗,這與三星堆常見的鳥造型差異較大,可能受外來文化因素影響,其外形與動物界的戴勝鳥非常相似。

銅頂尊跪坐人像

出土於三星堆2號器物坑,高15.6cm。

器物底座為喇叭形,周圍花紋鏤空。

座頂上有一個頭頂尊的跪坐人像。

人像上身裸露,下身著裙,腰間系帶。

尊,我國古代祭祀時使用的一種裝酒器皿,盛行於商周時期,是高級身份的象徵之一,這件文物表現的可能是一種禮儀活動的場景。

卜甲

出土於金沙遺址。

長 27cm,寬 20cm,高5cm。

金沙遺址在其「祭祀區」發現了19片卜甲,其中龜腹甲和龜殼皆有。

最大的一件卜甲長46.4厘米,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大的卜甲之一。

這些龜甲上布滿鑽、鑿和燒灼的痕跡,大部分為圓形孔,排列很不規則,未刻有任何文字符號。

用龜甲占卜在三星堆文化中並未發現,在金沙遺址中卻突然出現了這種新現象。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的殷墟和周原貴族有成熟的占卜傳統,而對龜甲進行鑽孔和灼燒正是其常用的占卜手段,因此古蜀國人用龜占卜的習俗及早期卜甲的形制應是受商周文化影響。

象牙

出土於金沙遺址,長179cm、寬54.5cm、高22cm。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了數量驚人的象牙,有成噸重,表明象牙對古蜀文化有特殊的意義,可能是祭祀時巫師手中的祭祀用品。

據氣候學研究,商代的氣候比我們現在要溫暖和濕潤,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2℃,成都平原當時應該有象群在此生活。

銅尊

出土三星堆2號器物坑,高56.5cm,口徑49cm。

頸部有三道弦紋,肩裝飾三個牛頭,以三個扁鳥相間,腹部主紋為雙夔龍構成的獸面紋,地紋為雙勾雲雷紋。

器型碩大,圈足甚高,與長江中游湖南的銅尊特徵非常一致,推測可能從長江中游輸入至蜀。

盤龍城文物

自上而下:銅斝、銅爵、銅觚

銅斝:通高26cm,口徑15.2cm

銅爵:通高19.6cm,流尾長17.2cm

銅觚:通高21.2cm,口徑13.7cm

觚、爵、斝皆為酒器,常作禮器陪葬。

這組觚爵斝出自楊家灣4號墓葬,此墓為小貴族或平民墓葬,器物的形制、紋飾與組合形式為典型的商文化特徵,表明盤龍城與中原商文化關係密切。

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

夔龍頭長約13cm,寬約5cm,軀幹長約10cm,寬約2.5cm。

出自楊家灣17號墓葬,器物為綠松石片鋪塑成形,嵌以金片,發現在墓室底部。

出土時,器物周邊還曾見有黑灰色物質,應是綠松石所鑲嵌器物的痕跡。

夔龍頭和腹身均是由大小不一的綠松石片鋪底,有著馬賽克的裝飾效果,其上由金片裝飾夔龍的目、角或眉、牙。

這是目前已知早商時期最為完整的鑲金器物,反映了該墓葬極高的規格。

銅獸面紋牌形器

殘長34.6cm,寬16.2cm,重約677.5g。

出自楊家灣17號墓葬,銅片殘破嚴重,形狀、類別已不可考,但器上部有一不規整弧邊,可知其非容器。

從剩餘的部分推測,銅片裝飾一組獸面紋,獸面軀體形象突出,邊緣銳利,紋飾內另有捲曲的陰線紋樣。

從早商至晚商階段,青銅器上的獸面紋逐步趨於繁冗,獸面的形態愈加突出。

該件器物上的獸面紋正體現了這種新的裝飾風格,展現了青銅器由二里崗向殷墟階段的過渡。

銅觚形器

通高18.5cm,口徑14cm。

出自楊家灣17號墓葬,該墓規格很高,墓主可能為盤龍城主人。

此器形制特殊,為過去所未見。

整體形態似觚,兩流向外張開,又似銅角類器物,截面呈橢圓形,長軸一側有鋬。

鋬首飾陰線獸面紋,腹部近圈足則飾一周飾兩組陽線獸面紋。

在墓葬中與銅爵、銅斝同出,故推測為銅觚的變形。

寧鄉文物

人面紋方鼎

晚商,高38.5,長29.3,寬23.7厘米,湖南寧鄉出土。

器身呈長方體,兩耳直立,四柱足裝飾獸面紋,器腹四面各裝飾一張高浮雕人面,人面臉型方圓,高顴骨,隆鼻,寬嘴,雙目圓視,雙眉下彎,雙耳捲曲,額部兩側有雲雷紋以及象徵性的角、爪作裝飾。

在鼎腹內壁近口沿處有銘文「大禾」二字,其用途可能與祭天祈求收穫有關。

犧首獸面魚紋罍[léi]

晚商,酒器。

通高5 0厘米,重10.75 k g,湖南嶽陽出土。

罍與尊非常相似,只頸、口較為收束。

此罍頸飾三道弦紋,肩部有四組扁鳥和獸頭,腹部主體為獸面紋,上沿裝飾一組渦紋,每隻獸面口部下方罕見地裝飾三隻向西的游魚,頗具特色。

此罍無論造型、紋飾皆與三星堆2號器物坑中的一隻罍高度相似,顯示出三星堆銅容器與長江中游的密切關係。

犧首獸面紋銅尊

晚商,酒器。

高73.2,口徑61厘米,湖南華容出土。

大敞口,折肩、折腹、高圈足,頸部飾有三道弦紋,腹部飾散列式獸面紋,肩部有3個巨大的圓雕犧首和3隻立鳥相間排列,犧首微後鑄。

腹部和圈足間有三個「十」字形鏤孔,為鑄造時使用墊片所留下。

象紋大銅鐃[náo]

晚商,樂器。

通寬69.5厘米,通高103.5厘米,重221.5公斤。

湖南寧鄉出土。

鐃呈褐綠色,甬呈圓管狀,鉦部作合瓦形,主紋為粗線條組成的獸面紋,兩眼為半浮雕的粗勾紋,上刻雲雷紋,鼓部飾一組相向站立、鼻子相連的象紋,象身、鉦之周邊、甬部均滿飾雲雷紋。

大銅鐃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出土最多,是南方青銅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鐃體形巨大,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重的一件,被譽為「鐃王」、「商樂之王」。

殷墟文物

司母辛鼎

晚商,炊煮器,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80.1厘米,長64厘米,重117.5公斤,口部稍殘缺,經復原。

鼎為烹肉的炊煮器,在祭祀活動中作禮器。

此鼎腹部四面及四轉角各飾獸面紋一組,腹部四面左右側和下側分別飾有排列規整的乳釘紋各三行,足上端外側飾獸面紋,其下又飾凸弦紋三周。

大方鼎規格甚高,常成對出現,供王室成員使用,此為一對司母辛鼎之一。

器物內壁中部有「後母辛」三字,「後」即王后,「辛」為婦好在祭祀中的廟號。

此物體現了商王室的祭祀制度。

分襠鼎

晚商,酒器,安陽殷墟出土。

通高21、口長17.1厘米,重2.3千克。

直口,耳稍外移,淺腹微鼓,分檔,柱形足約為體高的二分之一。

腹部以雲雷紋為地紋,其上有三組有首的獸面紋,兩側各有一口朝下的倒夔紋,互相對稱。

一柱足下部有絲織品痕跡,似絹,範圍較少不到1平方厘米。

底部及足上部有煙炱痕跡。

方斝[jiǎ]

晚商,酒器,殷墟「亞長墓」出土。

高66.6厘米,寬28.2厘米,重22.15千克。

斝為酒器,在祭祀、宴饗等重大場合中使用,常與觚、爵搭配。

斝通常為圓體,方體斝較少見。

此斝高大厚重,紋飾繁縟,主紋為殷墟流行的獸面紋、焦葉紋,地紋為雲雷紋。

口沿內側有銘文「亞長」,亞長為墓主的名字,可能是商王朝的一員大將。

牛尊

晚商,酒器,殷墟「亞長墓」出土。

長40,高22.2厘米,重7.1千克。

斝為酒器,在祭祀、宴饗等重大場合中使用,商代晚期黃河與長江流域都流行製作動物造型的銅器,此尊仿水牛製成,其眼、耳、鼻、嘴、角及體貌神態表現得生動逼真,表明當時殷墟應該有水牛,其氣候比今天更為溫暖濕潤。

器物滿飾花紋,在牛下及器蓋內壁,有銘文「亞長」二字。

銅觥[gōng]

晚商,酒器,殷墟「亞長墓」出土。

長21.1、高18.7厘米,重1.35千克。

觥為酒器,主要用來盛酒、斟酒。

因為多數青銅觥的造型與動物或神獸有關,《詩經》等文獻中又稱其為兕(si四聲,古時稱雌性的犀牛)觥。

器蓋內壁及器底內壁均有「亞長」二字。

銅內玉援戈

晚商,武器,安陽殷墟出土。

長26.2厘,寬10.15厘米。

戈為商周最常見的兵器之一,捆長木柄使用,此戈玉援銅內,不具有殺傷性,應為禮儀用品。

內部平直有闌,闌前帶長方形空腔以承玉援,內部及闌前空腔外表均有簡化的獸面紋,原應有綠松石鑲嵌,出土時已脫落。

銅鉞[yuè]

晚商,武器,殷墟「亞長墓」出土。

高40.5,寬29.8厘米,重5.96千克。

鉞是象徵軍事權威的武器,「亞長」墓共隨葬銅鉞7件,是出土銅鉞最多的殷墟墓葬。

其中6件鑄有"亞長"銘文,說明這些銅鉞為亞長本人所有,推測墓主人亞長的身份極為顯赫,其軍事權利甚至不亞於婦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上百件國寶級文物齊聚三星堆

近日,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岳陽市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文博單位代表齊聚三星堆博物館,為「青銅的對話·黃河與...

國寶級青銅器齊聚三星堆

廣州日報訊(記者金葉)7月18日至10月1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青銅文物齊聚三星堆博物館,舉辦「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 本展萃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

展現大格局下文明對話的展覽是什麼樣的?

7月18日,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岳陽市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文博單位的135件精品文物齊聚三星堆博物館,呈...

商代青銅器的特徵

商代前期(二里崗期)的青銅器,較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在品種、造型、紋飾、鑄造技術均有明顯的發展。今見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較多,可見器還有甗(演)、罍(類)、瓿(不...

國之重器——婦好鴞尊

大型文博節目《國家寶藏》走進河南博物院,本期節目介紹的第一件國寶,就是一件叫「婦好鴞尊」的商代青銅器。演藝明星劉濤將作為河南博物館「婦好鴞尊」的國寶守護人,穿越到幾千年前的商朝,精彩演繹中華第一...

最萌文物還得看山西博物院

2011年夏天,一位年輕網友在山西省博物院「夏商蹤跡」展廳里驚異地發現——商代青銅器鴞卣(xiāoyǒu)外形酷似網路遊戲里「憤怒的小鳥」,於是將圖片發到網上,被網友瘋轉,網友稱鴞卣是最「萌」的...

國之重器一青銅器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