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棲身地下的文化聖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南京博物院是我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目前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該館籌建於1933年,1936年動工,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徐敬直設計,後在梁思成、楊廷寶先生指導下修改為仿遼代大殿建築。
1937年因抗戰爆發而停建,至1950年代初僅建成人文館。
南京博物院大殿建築古樸莊嚴、雄渾偉岸,建成之後始終是南京市的標誌性歷史文化景觀,目前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時代的發展,南京博物院舊有館舍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面積上都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為此於2009年開始了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擴建工程,2013年完工。
南京博物院改擴建工程,必然牽扯到原有建築的原真性保護問題,其原先的主體建築老大殿,由徐敬直先生設計方案,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等建築大家參與了方案的修訂和落地,可以說這處建築有著豐厚的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價值。
同時,從城市空間看,南博東南緊鄰中山門,北靠鐘山,這樣的景觀已經成為了南京市民熟悉的標誌性風景,所以不僅作為建築遺產的老大殿需要保護,這條重要的中軸線也需要保留。
改造方案的設計團隊、決策者最後決定實施向地下做文章的思路,遵循「新舊建築結合,地上地下結合」原則,把新建、擴建工程放在地下,不僅整合、擴大了南博的館舍空間,提升了實用價值,而且較好地保留了以紫金山為背景的天際線以及以大殿為主體的歷史館,同時改造藝術館,新建特展館、民國館、數字館、非遺館。
建築布局體現了「金鑲玉成,寶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後關係、檐口高度、材質顏色以及細部裝飾等方面形成視覺平衡。
整體風貌既有傳統元素,又有現代氣息,二者協調融合。
南博老館舍原有的兩大主體建築——老大殿(歷史館)和藝術館相互獨立,各自為政,展線不連貫,改造之後藉助地上連廊、地下通廊、下沉廣場把六個館以及配套服務設施連繫起來,達到了全館外觀和內在一體化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新建設施較少干擾老大殿的原真性、完整性,並顯著提升了其利用價值。
公眾瀏覽博物館,主要是感受館藏文物的魅力,其實,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館機構,其館舍建築就是獨具魅力的文物,洋溢著濃郁的文化底蘊。
南博老大殿是參照遼式木構建築的形式,採取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不僅堅固性由於木結構,而且做工精緻,具有較強的遼代建築美學意蘊,對我們探索如何改進、豐富中式建築的材料、材質具有啟迪價值。
另外,南博的民國館,主要採用場景復原手法,將民國風格的銀行、郵局、車站、商店、咖啡館等建築集約、復原於館舍之內,創意新穎,視覺震撼,為我們探索文物建築的復原、展示等提供了啟發。
曾昭燏:一代才女的南京往事
陸艾溳專欄持續兩個多月的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不但讓文物「活」起來,還火了亮相節目的九大博物館。其中,壓軸的南京博物院,是與兩岸故宮並稱的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在南博歷史上,有一位院長是既能做學問...
館長說龔良:讓南京博物院的每一個空間「呼吸」起來
導語:「夜上海」、「夜來香」等老歌從旋轉的黑膠唱片中舒緩播放,摩登女郎身著旗袍,操著吳儂軟語,蘭指微翹,塗抹最新的法國香粉,霓虹燈大街訴說著三十年代的風情……這裡,不是民國電影的拍攝基地,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