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血澆灌經典之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三經恆解》(箋解本),經過眾多學者歷時數年的整理,最終由巴蜀書社出版。

該書是清代儒學發展新階段——「新心學」的標誌性文獻,作者劉沅,在清末被譽為「川西夫子」。

《十三經恆解》(箋解本)總策劃施維在自己的朋友圈裡推介這套書的時候,將其稱為「以儒釋道貫解十三經之哲學巨著、讀懂國學應備案頭書」。

故紙堆中尋寶 以求填補缺口

劉沅所著的《槐軒全書》版本傳世稀少,《十三經恆解》是《槐軒全書》中的核心著作,堪稱中國古代文獻中罕見之匯通儒釋道三家哲學精髓,探索和諧文化與智慧,揭示為學為人真諦且形成完整的學術體系的作品。

在施維記憶里,從《槐軒全書》(增補本)的影印出版,到《十三經恆解》的整理、箋解本付梓,前後整整10年。

「2005年初夏,在我的老師劉伯谷家中第一次見到劉沅所著《槐軒全書》的線裝本。

那時白天聽劉伯谷對『槐軒』之學的講解,晚上閱讀南懷瑾、蕭天石等學者研究『槐軒』學術的文獻,在故紙堆中發現了學術瑰寶,莫名興奮,產生了籌劃出版《槐軒全書》的強烈衝動。

」施維回憶起做這套書的出版緣起,又提到了他在之後的調研中發現,《槐軒全書》館藏稀缺,當時全國圖書館完整收藏者不足10家,導致研究資料匱乏,因此學術文化需求較大,他要做這套書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十三經恆解》(箋解本)責任編輯封龍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補充說道:「因為《十三經恆解》是《槐軒全書》的核心部分,也自然是槐軒學問的核心部分。

這就是施維做這套書的一個動因所在。

還原學派地位 啟發學術研究

《十三經恆解》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書經》《周易》《禮記》《春秋》《周官》《儀禮》等11部著作恆解,另附有《孝經直解》《大學古本質言》兩種。

現根據學術界約定俗成的稱呼,冠以《十三經恆解》的書名,對每一種加以整理點校,並為一種書作一個箋解,共13個箋解。

卷前則冠以總敘,以作總箋解之用。

據封龍介紹,通過《十三經恆解》可以更深入地認識和還原劉沅及其槐軒學派在清代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在清代蜀學發展史上的特殊價值。

「北京、成都、武漢以及海外的一些學者,已開始重視對『槐軒』『推十』之學的研究,急需有關文獻資料,因此,這套書的出版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和社會效益。

此外,目前中外學界對劉沅及槐軒學派的研究正向系統化發展,故而這套書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文化價值。

山東大學周易與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劉大鈞認為,《十三經恆解》(箋解本)的整理出版價值很高,尤其是箋解部分,對啟發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該箋解以劉沅自身的學術話語,探索劉沅的槐軒學發展的基本軌跡與基本特徵,得出了與此前學者看法不同或有差異的一些新見解。

箋解不落窠臼 能道人所未道

2008年,施維開始策劃對《槐軒全書》的核心著作《十三經恆解》進行校勘、標點,2009年7月,他向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帶頭人、研究員譚繼和匯報了標點整理《十三經恆解》的策劃思路和學術價值,并力邀譚繼和領銜《十三經恆解》的整理並擔任全書的箋解工作,譚繼和慨然允諾。

「譚繼和先生學養深湛,深研經史、甲骨、易學、訓詁、文字諸學。

於《十三經恆解》一書,整理、點校、箋解。

全書總敘、分箋,釋讀精當;學風嚴謹,能準確地理解和表達原文思想精髓。

廣羅眾本,引證群籍,采眾家之言,殫精竭慮……詳校考博,出於公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稱其為雙江劉學功臣,不為過譽。

是書材料豐贍,不落窠臼,略述源流,規摹概要而外,落筆於『整理』,其間往往能道人所未道。

」施維如是寫道。

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教授詹石窗也對譚繼和的箋解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譚繼和所作箋解把劉沅放在傳統與近代的文化轉型時期,去考察劉沅對蜀學的新貢獻,是對破舊學、立新學、「解(漢學)糾結、破(宋學)迷誤」的啟蒙時代之學的新貢獻;同時,箋解進一步分析了劉沅對以儒釋道為主幹的中華傳統文化所作的重要貢獻。

「這些研究對後來的研究者有較大幫助,《十三經恆解》(箋解本)的出版也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果,為學者提供了有關《十三經恆解》的另一個重要的案頭著作。

」詹石窗的想法和施維不謀而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