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家級新區遇見歷史大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位於安陵景區的西部芳香園成為秦漢新城新的旅遊景點。

本報記者 張 毅攝

陝西西咸新區將大遺址這一被視為城市發展「包袱」的文化資源,創新開發,變成可充分挖掘潛力的文化「富礦」,發展具有鮮明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態

5月,騎行在國家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田野兩側,鑲嵌於數千畝松柏與觀光休閒農業園區之間的秦咸陽宮、漢長陵、漢安陵、漢陽陵等古代遺址次第撲面而來。

令人不禁想起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名句:「五陵佳氣無時無」。

這片歷史上以「五陵原」聞名的人文厚土,如今正從曾經的荒蕪走向國家級城市新區的核心。

打開國家西咸新區的規劃圖,沿渭河橫貫中央的秦漢新城是名副其實的核心區域,但也是歷史遺址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

總規劃面積302平方公里的區域範圍內,104平方公里屬於遺址保護區,其中漢代11座帝陵有9座集中在這裡。

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大遺址保護和城鄉建設、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的矛盾日漸凸顯。

如何讓文化遺址與城市發展和諧相融?

「以傳統的城市發展方式看,這些大遺址的確是『包袱』;但是,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角度思考,這種矛盾也在倒逼我們創新實踐。

」大遺址不能動,但其蘊含的文化資源可以利用。

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秦漢新城管委會主任楊占文介紹說,規劃是大遺址保護的先導。

西咸新區委託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西咸新區的遺址布局提出了「一心兩帶」規劃思路:「一心」即以秦咸陽城遺址和漢長安城遺址為核心形成的遺址保護區,「兩帶」是以西漢帝陵為主體形成,包括眾多高等級陪葬墓的帝王陵墓帶;以秦咸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為龍頭,包括阿房宮遺址、豐鎬遺址的都城遺址帶。

同時,依託南依渭水、背靠涇河、九座帝陵橫貫東西的優越歷史自然資源,形成以秦漢歷史文化主軸為一軸,渭河北岸休閒商務核、大遺址生態核為雙核,渭河生態景觀帶、涇河生態景觀帶、帝陵遺址風光帶為三帶,渭河北岸綜合服務區、塬北綜合服務區、周陵新興產業園為三區的具有鮮明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態。

發揮人文遺蹟聚集效應的關鍵在於創新展示方式。

秦漢新城發改局局長薛峰介紹說,為了讓歷史遺址文化火起來、活起來,秦漢新城結合「民生之都、文化之城、田園之城、健康之城」城市定位和產業結構優化,把突破點放在「綠起來」。

在帝陵展示帶上設置了以安陵、長陵為中心的國家級文化主題森林公園展示區,以渭陵、延陵、義陵、康陵為中心的西咸都市農業生態田園展示區。

展示手段就是以生態綠化勾勒遺址輪廓。

自2010年啟動大遺址綠化工程,秦漢新城已投資一億元,通過征地、租地的方式,對長陵、安陵、趙王如意墓周邊區域進行退耕還林,栽種松樹、柏樹150萬平方米,不僅對陵園封土、現存文物、地下墓葬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還提升了城市區域景觀品質,使歷史厚重的五陵原重現大氣之美。

此外,秦漢新城已在遺址保護區布局11個都市農業項目,占地2.2萬多畝,其中西部芳香園、義陵梅園、西咸國際農莊、秦漢鮮花港、大秦農莊、古渡風華等都市農業項目在文保區相繼建成運營,開創了文保區開發利用的新模式,實現了大遺址保護與城鄉發展、民生改善共贏。

對文物最好的保護是讓文物「活起來」、「會說話」,在動態傳承中保護。

在漢陽陵博物館,遊客只需要掃一掃「秦藝」APP,就可以進行景區導遊。

走進展覽館拿出手機對著跪式女俑掃描,女俑在手機上便開始翩翩起舞,同步還有介紹漢代的文化元素,手機上還會同步展現出陶俑專家及遊客點評。

據介紹,這個平台將增強現實技術應用到文化藝術品領域,讓遊客可以通過場景再現的方式更直觀地了解文化的內涵及價值。

此外,通過聲、光、電、幻影等一系列現代科技表現手法,以秦漢新城秦咸陽城遺址保護區為背景的實景模擬演出《萬古秦風》,也將很快與觀眾見面。

在楊占文看來,大遺址保護的宗旨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科學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

「十三五」時期,秦漢新城將繼續引進現代科技手段,再現西漢帝陵地下陵墓風貌,提高遺址區的可觀賞性和遊客吸引度。

並深入挖掘大遺址潛在的文化內涵,把遺址保護展示同新區建設、旅遊發展和文化產業有機結合,形成涇渭二水之濱風光旖旎、五陵原上綠意盎然、優美小鎮點綴其間、都市農業相映襯托的「大山水」文化生態格局,讓曾經荒蕪深埋的古代大遺址資源成為城市新區的金字招牌。

(經濟日報記者 張 毅 何汪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