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 展品一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點 擊 藍 字 一 鍵 關 注
心 靈 玩 伴 會 是 你 嗎
「5.18國際博物館日」
2017
博物館是什麼?
一千個人心中懷著一千個答案。
習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
在這一所所大學校里,孕育了無數求知者。
他們不斷地探問歷史與未來之間的關係,渴望在奔涌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抓住一刻凝固的瞬間。
他們期盼著告訴所有人,快到這兒來吧,博物館裡有你想知道的一切!2017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就要到來了,你眼中的博物館,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5月18日當天,匯集了21個省(市區),49家考古所、博物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400件藏品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據不完全統計,從早上八點開館至晚上八點閉館,共接待觀眾近5,000人。
究竟是什麼樣的展品如此備受矚目,跟北京文博一起看看吧!
噩侯銅方罍
(西周早期,前11世紀中期-前10世紀中期,高62,寬32,厚31厘米,湖北省隨州市羊子山出土,隨州博物館藏)
銅罍是大型盛酒器,存世數量少,方罍更屬珍稀禮器。
此罍蓋呈廡殿形,捉手為雙鳥首。
口沿飾夔紋,肩部飾夔龍紋、渦紋並接鑄一立體吐舌獸首,側面接鑄獸首銜環耳,扉棱做鳳鳥形。
蓋面、腹部的主體紋飾為獸面紋,細緻的眉毛、高浮雕耳廓均較罕見。
圈足飾一首雙身龍紋,系表現龍的正面和兩個側面。
此罍一方面用細緻的獸面紋輔以誇張的扉棱和輔助紋飾盡顯張揚,另一方面獸面紋省略了兩側身軀,整器沒有地紋,將西周銅禮器的簡約風和南方的浪漫氣質融為一體,堪稱佳作。
圈足下拴有一鈴,體現了禮與音相和的思想。
蓋內有七字銘文「噩侯作厥寶尊彝」。
兔形銅尊
(西周晚期,前9世紀中期-前771年,高22,長31.5,口徑17.5厘米,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尊為盛酒器。
此尊做臥兔狀,中空腹與背上喇叭形口相通,可盛、倒酒。
四足下有長方形圈足,腹側各有同心圓渦紋。
該墓還出土兩件大小相次的兔形銅尊,背部為方形小銅蓋。
三件兔尊均高度寫實、憨態可掬,是商周寫實主義造型藝術的經典之作。
在禮制所追求的抽象神秘藝術原則之下,商周時期寫實藝術始終有一席之地,並在東周開始發展壯大。
此尊出土於一位晉侯墓中,北趙晉侯墓地迄今已發現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九代晉侯及夫人墓。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
(戰國,前475-前221年,長156,通高170厘米
湖北省江陵天星觀墓地出土,荊州博物館藏)
此器為懸鼓,以虎為座,以鳳鳥為架,是楚地特有的一種樂器。
楚國向有崇鳳傳統,鳳鳥在各種動物造型中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
鳳鳥做昂首屹立,仰天長嘯形態,與虎俯臥在鳳鳥腳下的姿態形成鮮明的對比。
造型別致典雅,設計巧妙,融聲、色、形於一體,表現出楚人絕妙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虎座鳳鳥漆木架鼓不僅是精美的樂器和藝術佳品,更是燦爛楚文化的象徵。
龍鳳虺(huǐ)形玉佩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長13,寬9.3,厚0.5厘米,湖北省荊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荊州博物館藏)
玉佩造型為一龍一鳳一虺(huǐ,蛇形小龍)。
鳳棲於龍尾部,虺卷尾與龍尾相接。
龍鳳蛇合體玉器少見,三者組合在一起可能有避邪佑祥作用。
整器設計別致,構思巧妙,為戰國玉佩飾的精品,極富楚文化風情。
銅雁
(秦,前221 -前206年,長53,高26厘米,陝西省秦始皇陵叢葬坑出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銅雁出土於距秦始皇陵園最遠的一座陪葬坑,坑內有象徵性河道,46件銅禽排列在河道兩側,其中銅鶴6件,銅天鵝20件,其它為鴻雁等禽類。
這些銅禽均仿照真實禽鳥原大製作,與兵馬俑共同代表了東周以來日漸興盛的寫實藝術風尚,表現了製作者對造型藝術的嫻熟駕馭能力。
這座陪葬坑未必是象徵御苑,可能體現了某種神仙思想。
三騎士銅鼓
(戰國至東漢初期,前475-公元40年,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出土,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銅鼓是中國西南滇桂地區和東南亞的一種重要樂器,用於宴會、戰爭、祭祀等重大場合。
銅鼓可能起源於炊具釜,當時貴族以占有銅鼓的數量代表自己的權力。
這件銅鼓的鼓面上鑄有三個騎士和一頭牛,騎士頭戴鴨嘴形盔,戴有大耳環,身著對襟衫和披肩,真實再現了古滇國武士的風采。
騎士的動感與銅鼓鼓點的節奏相配,突出了裝飾與功能相符的造物思想。
鎏金銅鋪首
[隋,581—618年,江蘇省揚州市曹莊隋唐墓(隋煬帝墓)出土,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該墓根據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結合文獻記載和牙齒鑑定結果,判斷此墓為隋煬帝墓,系唐太宗李世民為隋煬帝重新遷葬之處。
該墓雖曾被盜,但仍出土200餘件珍貴文物,帝王之氣不減。
例如這套鎏金銅鋪首為目前所見最大的古代銅鋪首,應為宮門所用,將之隨葬體現「事死如事生」。
耀州窯青釉瓜棱注壺、蓮花溫碗
(北宋,960-1127年,高約25厘米,陝西省藍田縣呂氏家族墓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這是一套溫酒器,由裝酒的注壺與溫酒的溫碗組成,是宋、遼、金流行的酒具,當時酒壺又稱注子。
這套溫酒器的注壺壺身為16瓣瓜棱形,壺蓋為獅形紐,溫碗做16瓣蓮瓣式,足壁有鏤空花紋。
這套酒具釉色青中泛灰,釉面布滿細碎的開片紋,整體造型給人以端莊、優雅、含蓄的感覺,體現了宋代文人精緻而不奢侈張揚的生活風氣。
七寶阿育王塔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高117,寬45厘米,江蘇省南京市宋長干寺地宮出土,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藏)
此塔是迄今中國最大的阿育王塔,因通身鑲嵌著金、銀、玻璃、硨磲、瑪瑙、琉璃和水晶這佛家七寶,故而得名七寶阿育王塔,塔全身有452 枚寶石。
由下部塔座和上部塔蓋兩部分組成,內部以沉香木製作骨架,表面用銀皮錘揲而成,通體鎏金。
塔身上下還有20 條共約300
余字的銘文,詳細陳述了施主姓名、捐資數目,以及建造地點,所用總用度等信息。
發掘出土前塔身內供奉有兩套金棺銀槨,其內有「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十顆」等佛教稀世聖物,其中佛頂真骨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
螭(chī )首金杯
(南宋晚期,13世紀中葉,高8,徑10厘米,貴州省遵義市楊價墓出土,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杯捶揲成形,兩條盤繞相視的螭(無角小龍)在杯身成形後焊接到杯身上,杯體上層為祥雲紋,下層為海浪紋, 兩螭似騰飛于海浪祥雲之間,充滿動感,是南宋金銀器的代表作。
楊價(jiè)是播州(遵義)第14世土司,其在世時是播州土司最為強盛的時期。
他設科取士,對播州文教影響深遠,促進了民族融合。
[資料來源]
北 京 市 文 物 局
首 都 博 物 館
[編輯]
張 旖 旎
已開通頭條號北京文博
點擊【閱讀原文】
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刊文精選(七):倗國非周也非戎狄
上期提示:僅從陪葬禮器數量來看,倗伯對他的夫人畢姬真是疼愛有加,給夫人陪葬的鼎簋比自己都多兩個,其他器物也多。虎叔作倗姒簋口徑18厘米,高19.6厘米,重4.08千克(保利藝術博物館藏)。此簋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