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經典的十四個神話:從傳說中看中華文明的淵源和文化特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盤古開天闢地

  •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

    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後乃有三皇。

    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徐整《三五曆紀》

「盤古開天闢地」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世界觀。

首先,中國人認為世界本來是混沌的,從科學的角度將,這個神話也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宇宙是由於「大爆炸」而形成,最開始也是「餛飩」。

也就是道家所說的「一」。

《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 可以為天地母 」,而這個「混沌」,道家理解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裡的「二」指陰陽,儒家最早把世界本源叫做「太極」,《周易》有:「太極生兩儀」,按照後人理解,「兩儀」就是陰陽。

在古人哲學觀中,世界萬物就是陰陽對立的。

盤古開天闢地,也就是分陰陽的開始。

天是陽的代表,越來越高,地是陰的化身,厚重。

陰陽八卦圖

女媧造人

  •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

    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牽、拉)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縆(繩)人也。

    ——《風俗通》

女媧,是中國某支民族在女系氏族時代的象徵。

在上古時期,人類數量非常少,一個部落很容易被滅絕,因此,保持生殖是神聖的事情,於是產生了生殖崇拜。

而《女媧造人》就反映了這個生殖崇拜。

中國古代的傳說中,女媧是蛇身人面像,「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因此,很可能是南方民族的傳說,如今雲南少數民族依然崇拜女媧。

有些版本還更加詳細地說,「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

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遺我兄妹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

』於煙即合,二人即結為夫婦。

」,兄妹結為夫妻,反映了在母系氏族時期,族內婚盛行的局面。

女媧夫妻圖

女媧補天

  •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水。

    蒼天補,四極正;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淮南子》

這裡涉及一場大洪水,這場洪水給人類帶來很大的災難,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社會。

在人類早期的記憶中,都有一場大洪水,猶太人有「諾亞方舟」的故事,而兩河流域,古希臘人,還有中美洲人都有洪水的傳說。

不過古埃及人沒有。

這場洪水大約從10000年前開始,是因為冰川開始大規模融化導致的,大洪水之後,海平面上升,白令海峽也出現了。

這場大洪水後,人類開始向著歐亞大陸出發,人類也逐步進入了農業時代。

諾亞方舟

這個神話,反映了中國人的一個世界觀,就是天圓地方,天被四個柱子給支撐著。

人類在農業產生初期,發明了陶器,可以盛水,人類就想像這種陶土可以去把天上的漏洞堵住,也就是「五色石」。

古人也認為龜殼是最堅硬的,因此認為是支撐天的柱子的材料。

中國古人認為大地是被烏龜馱著,漂浮在海上,而地震就是烏龜換肩膀造成的。

無獨有偶,在印度神話中,有「烏龜塔」的傳說,也就是世界被烏龜所支撐著四隻大象,大象撐著天。

烏龜塔

共工怒觸不周山

  • 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歸藏》

  • 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左傳》

  •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淮南子》

共工是傳說中的南方部落,掌握水紀。

在舜的時候,被列為四凶之一,後來被舜擊敗。

而顓頊也是南方部落,以火為紀,是楚國的祖先,後來兩個部落發生了戰爭,最終共工失敗。

而不周山是中國神話中傳說的天柱之一,原名為周山。

共工失敗後,撞斷了周山,因此才叫不周山。

而後,中國的地勢就是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也就是西高東低的局面。

這個神話是古人對於河流朝著東南流的解釋,雖然十分荒唐,但是也反映了一定的歷史和地理因素。

共工和顓頊之戰

燧人取火

  •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

    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

  • 燧明國有大樹名燧,屈盤萬頃。

    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

燧人氏

燧人取火的傳說反應了人類發現人工取火的方法,可以說是原始社會最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人類自從有了火,就可以取暖,燒制熟食,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從而加速了體制和大腦的進化。

中國的燧人氏就是關於人類是怎麼發現取火的傳說,而在西方有「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故事,但是裡面的是以神創論作為基礎。

中國的燧人取火,讓人感覺真實而親切。

神農嘗百草

  • 神農嘗百藥之時,「……皆口嘗而身試之,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

    」——《通志》

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是傳說中發明農業的人物,通過「嘗百草」,他知道了每一種植物能不能吃,有什麼作用,因此也是傳說中中醫的發明人了。

《管子》記載:「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

」古文還記載神農「斫木為耜」,開始製造農業生產工具。

正是因為農業的出現,中華大地才成為世界五大文明搖籃之一。

可以說,農業是步入文明關鍵一步。


神農氏圖

黃帝戰蚩尤

  •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

    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山海經》

黃帝,是漢藏民族分出的炎黃支,而蚩尤是南方民族的首領。

古代南方民族勢力曾經越過伏牛山,到達黃河。

兩支大部落在黃河附近戰爭。

開始蚩尤憑藉武器上的優勢(進入銅器時代)占據上風,後來黃帝請應龍、風伯、魃等部落幫忙,最終擊敗了蚩尤。

而應龍、風伯、魃都是南方部落,很可能是以前被蚩尤擊敗的。

皇帝擊敗蚩尤後,黃河附近被炎黃族控制,蚩尤部落退回到伏牛山以南,後來堯舜禹時期,還以南陽為中心,和三苗發生很多戰鬥。

而周朝,三苗地區的楚國興起,和周朝長期對峙。

刑天斷首

  • 刑天與帝爭神。

    帝斷其首,葬於常羊之野。

    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而舞。

    ——《山海經》

刑天曾經和帝爭奪位置,但是《山海經》,沒有指明倒是是哪個帝,也沒有提到刑天到底是誰。

很多人認為帝時黃帝,刑天是蚩尤的同盟,這個說法是沒有依據的。

刑天操干戚而舞卻成為中國人讚揚的身殘志堅的精神。

陶淵明在詩歌中詠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

夸父逐日

  • 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載天。

    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經》

  •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

在蚩尤的同盟中,有一支為夸父,從「珥兩黃蛇,把兩黃蛇」來看,應該是南方部族。

這個神話反應的真實事件不太清楚,但是知道應龍和夸父之間應該發生了一次大的戰爭,最後夸父敗走。

後來人們將夸父比喻為尋求光明的化身,賦予了永不放棄,不屈不撓的精神。

精衛填海

  • 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山海經》

精衛是一種鳥,本來炎帝的女兒,在東海被淹後化成鳥。

裡面可以反映出在華北濱海一帶的東夷族的圖騰——鳥。

而炎帝也很可能和東夷族有關係。

精衛填海實際上也反映了一個歷史事情,那就是黃河填海。

在上古,東海淹沒了整個華北平原,後來由於黃河泥沙堆積,導致海水後退,而山東半島本來是古代的三個島嶼,後來也成為了半島。

精衛填海反映了中國人想改變大自然的願望。

羿射十日

  •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淮南子》

  • 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

    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

中國古代傳說「天有十日」,他們早上從(暘谷)扶桑出現,晚上到達西方。

實際上,太陽是東夷族的圖騰。

這裡的帝俊就是東方的某一位領袖,而當時山東半島的一些民族就崇拜太陽,古人認為太陽內部是一支金烏鳥,因此鳥也是東夷族圖騰。

這和日本、朝鮮崇拜太陽是一個道理的。

而當時應該是東夷內部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大約是在堯的時候。

「夷」的意思就是「擅長射箭」的民族,而韓國現在射箭也很厲害,不愧為東夷族後代。

東夷族的首領羿(夏朝稱首領叫做後,因此也叫作后羿),滅了十個太陽部落,因此留下了這個傳說。


東夷人

嫦娥奔月

  • 吳姮娥,羿妻也,羿司射衛黃帝之宮,入宮得瓊藥之丹以與姮娥,服,飛入月宮,為月中之官。

    ——《》

  •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奔)月。

    ——《歸藏》

  •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淮南子》

  • 「有女和月母之國。

    ……處東北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山海經》

為什麼在中國文化中,月亮占有很大的一席,而西方卻沒有。

這就是中國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

后羿的妻子為嫦娥,她偷了西王母的長生不死藥吃了,結果飛上了月宮,成了仙。

這可能最早有關於長生不死藥的傳說,後來為歷代帝王所追求。

嫦娥到達月宮後,整天和蟾蜍,月兔為伴,後來又增加了吳剛伐桂的故事。


后羿在嫦娥奔月之後,十分思念嫦娥,於是才有了中國人心目中的月亮文化符號——思念。

才有了中秋節,才有了月餅等等。

不過從《山海經》的記載來看,當時有一個部落為「月母之國」,可能是將月亮最為崇拜對象,他們可以調節人間的陰陽。

鯀禹治水

  •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

    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經》

  • 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史記》

鯀為禹的父親,夏後氏。

鯀應該是堯的對手之一,最後被祝融殺掉。

鯀也參與過治水大業,傳說他偷了帝的息壤來堵洪水,遭到失敗,被殺。

而後屈原在《天問》中提出質疑,說鯀是被大家所推薦的,應該沒有大的多錯,為什麼會被殺呢。

實際上,這裡涉及到王位爭奪了。

夏後氏的勢力不斷壯大,可以繼承為盟主了,鯀有理由繼承為王位,按照禪讓制的話。

但是堯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後來也被舜逼迫),所以殺了鯀。

後來大禹治水成功,勢力更加強大,終於得到了王位,並且開始了家天下。

大禹

絕地天通

  •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

    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

    烝享無度,民神同位。

    民瀆齊盟,無有嚴威。

    神狎民則,不蠲其為。

    嘉生不降,無物以享。

    禍災荐臻,莫盡其氣。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國語》

在原始社會,人人都可以進行宗教活動,也就是傳說的「民神雜糅」。

但是在國家將要產生的時候,宗教已經被上層給壟斷,叫做「絕地天通」。

神話表現出來就是斷絕了天和地的連結點,使得民神分開,實際上就是換成了「君權神授」,統治者自稱是神的代言人,是神和民的溝通者,因此壟斷了宗教。


國王通過占卜、祭祀等宗教活動了迷惑百姓,宣揚自己的權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千里追日,背後竟是時代文化的血腥與無奈

我們的理想是浪漫的,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現實與理想交織千年,分不清彼此的是神話。我們為什麼要追求真實,到最後追到的不痛快。你認為真實未必是證實,現實不是,理想不是,神話或許是時間長河裡最真實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