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世界的地下陵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地宮位置
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
有的說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而據史料記載——秦皇陵建築的核心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
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里,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
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2
考古勘測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
」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
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3
地宮植物
奇異現象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
「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
」周小虎解釋說。
宮牆墓室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
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
「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
」段清波說,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
「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
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
「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牆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
秦陵式宮牆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
」段清波說。
4
防腐防盜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
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
」劉士毅說。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
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物探同時還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
5
地宮防水
除了宮牆,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像。
「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
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
」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也不過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
6
東西墓道
以前曾有媒體報導稱,考古人員用鑽探方法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
在昨日的驗收會上,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澄清說,根據這次探測結果,除了東、西各一條墓道外,其餘則是一些陪葬坑。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員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
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應為4條,但當前卻僅僅發現了東、西兩條墓道。
這一發現在昨日會上引起專家的極大關注。
「意料之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來就是個怪人!」段清波說,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像: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園和龐大的兵馬俑陪葬坑……「秦始皇腦子裡在想些什麼,誰都說不清楚。
這位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後留下的陵墓必然會撲朔迷離。
」段清波說。
據悉,此次探測一期工程完成後,二期工程還將對陵墓深入研究。
7
神秘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
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隻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
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
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布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儀建築和布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
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
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
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
《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
」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
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
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
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
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
封土底邊為長方形。
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占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
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
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
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
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
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
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
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
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
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
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
《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
」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
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
儘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
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
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
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的哀求。
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
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布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
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
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
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
如今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
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布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
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
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
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
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钁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
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
地下「王宮」的九大未解之謎
8
謎團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
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
地宮是什麼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系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專家學者。
如今只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歷史文獻作初步的探討和推測。
神秘莫測的秦陵地宮在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考古專家們以此為線索,努力尋找著能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
謎團一
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
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
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
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
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
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
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
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
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
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當前勘探結果推算的。
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
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
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
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
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
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
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
《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
」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
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
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
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
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壁畫。
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里,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謎團四
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
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
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
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
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
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
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
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
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
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
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
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
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
《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
」「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
」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
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七
地宮有沒有空間
當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
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
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
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
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
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
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當前還是個謎。
謎團八
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
」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
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
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
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九
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
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
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九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
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
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
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謎團只是秦陵地宮眾多謎團之冰山一角。
隨著我國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測技術的實際運用,秦陵地宮終有一天將再次震驚全世界。
9
謎底揭開
地宮在不在驪山
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專家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墓室完好與否
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牆,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
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
地宮有無水銀
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
墓道有幾條
探測結果表明,只有東、西各一條墓道。
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
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家極大關注。
10
日前,秦始皇陵又有重大發現,K9801陪葬坑,一個面積1.3萬多平米的陪葬坑正在試發掘,種種跡象表明,這個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帝陵的一座大型「軍備庫」。
K9801陪葬坑是迄今為止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
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秦陵考古隊對該坑進行試掘,發掘面積為145平方米。
在試掘中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聯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鎧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
石甲冑的製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通過實驗,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計算,需要工時344——444天,也就是說,製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時間。
而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冑用到的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其所費勞動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規模也由此可見一斑。
據《史記》載:地宮中「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
「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帝王陵墓的寶藏可以與秦始皇陵相比,秦始皇陵也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一個未知數。
」在陝西採訪期間,不只一位文物專家如此對記者說。
而在過去的2200多年中,關於其地宮隱藏著無以數計的珍寶的記載一直沒有間斷過。
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對於秦始皇陵卻沒有任何人對它進行過正式的發掘。
尤其讓人關注的是,作為它附屬品中的極小一部分,即秦始皇陵的難以計數的陪葬坑之一,秦兵馬俑已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相反,作為主體,秦世皇陵卻沒有能大白於天下,甚至包括其規模、範圍和結構都一無所知。
老鄉「揭秘」考古進展
地宮的範圍有多大?《漢舊儀》描述:「叩之空空,如下天狀」。
地宮裡有什麼?《三秦記》說,「始皇冢中,以夜光珠為日月,殿懸日月珠,晝夜光明。
」[1]
秦始皇地宮(10)由於「秦始皇陵是目前考古界最大的未知數」,此次秦陵考古備受各方關注,加上考古謹慎要求的考慮,目前負責此次秦始皇陵考古的工作人員被要求不得接受任何記者的採訪,而且也不允許記者進入發探現場。
因此,到目前為止,位於西安臨潼區秦始皇封土坑附近的物探現場尚沒有一個記者成功進入採訪。
18日中午,記者以遊客身份購買門票進入陵區後幸運在現場找到了一個老鄉,他告訴記者說,他現在屬於西安地礦局下屬的物探隊。
「我們這裡3個人一個組,專門負責用重力測試儀對地下進行測試」。
物探隊隊長常擁軍對記者說,此次物探現場有大約近百名工作人員,分成測網布點、重力、電力、磁法、雷達波等近10個小組。
而他們所採用的重力測試法就是用重力儀按10×10米的距離挨個對地層進行探測,以初步確定地下的地層結構,「不同的物質的重力表現不一樣,說不準你腳踩的下面便是秦世皇陵的門呢」。
而他們已經工作快一個月了。
地宮就在封土之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因怕參與修陵的工匠泄露地宮奧秘,「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為防後人盜掘,還在墓內「令匠作機弩氏,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在臨潼城郊一個名為「長慶療養院」的偏僻賓館裡,記者找到了物探及化探專家的「大本營」。
在這裡,專家們正在對從前方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緊張的分析。
據一位姓袁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這裡所作的一切都還是處於初步階段,很難得出實質性的判斷。
但是,他告訴記者說,原計劃在秦陵布置的測試剖面已由9條增加到了十餘條,僅在秦陵地宮就布置了6條,最長的一條達1公里。
而文物部門目前已在秦陵封土邊發現了7條墓道和兩個小型盜洞,未見地宮遭大規模盜擾的跡象。
「如果在秦始皇陵里發現任何東西,都不應該是奇蹟,因為這裡是秦陵。
」
目前的鑽探已證實地宮就在封土下,因為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南邊還不清楚。
墓道都通向地宮方向,最寬的一條寬度約12米。
文物部門正在對這些墓道作進一步勘察確認。
由於秦陵地宮的規模很大,封土又很厚,所以私人要想到達地宮的中心位置非常困難。
他們經反覆考察和勘探,發現秦陵封土堆的夯土層的疊壓關係非常清楚,沒有明顯的擾亂痕跡;地宮周圍的地下宮牆及宮牆門道的封堵,也比較完好,無法證實秦陵曾被項羽等進行過大規模盜掘。
地宮內仍有極強的汞(水銀)異常反應,面積達12000平方米,汞異常高的含量點比較集中並有規律,說明地宮內的汞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擾動。
秦始皇給後人留下的九個謎團: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
秦始皇留下9個謎團之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
秦始皇陵墓地道陰兵之謎:秦陵地宮在哪裡
秦始皇陵位於臨撞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裡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
神秘的地下「王國」 中國皇帝秦始皇留下九大未解之謎
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
深度解析: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了的秘密,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統治者,其生平事跡以及死後陵墓都成為了考古學家們重點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有關秦始皇陵墓的種種猜測,以及駭人聽聞的未解之謎,近年來更是得到諸多史學家的激烈辯論。
未解之迷: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為什麼現在還不敢挖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統治者,其生平事跡以及死後陵墓都成為了考古學家們重點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有關秦始皇陵墓的種種猜測,以及駭人聽聞的未解之謎,近年來更是得到諸多史學家的激烈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