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名人堂|年度文化18大事件 敦煌大展、江口沉銀等最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場大展
絲路·敦煌
攪動一座城的文化熱情
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聯合打造的「2017年度名人堂」評選活動,引發讀者網友持續關注。
「文化大事件」榜單盤點了發生在文化領域的18件大事,其中點讚次數最多的分別是108萬人次參觀成博「絲路之魂」大展、四川率先實施博物館延時開放、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發掘3萬餘件出水文物。
2017年4月10日,展出三個多月的「絲路·敦煌」大展在成都博物館落幕。
這場大展深深地攪動了成都這座千年歷史名城,108萬人次走進成博打卡,領略了神秘的敦煌文物以及絲綢之路上的異域風情。
2017年12月28日,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再次提起年初那場火爆的大展,依然有些激動,「這場大展既培養了觀眾逛博物館的習慣,也提高了成博的知名度,這說明觀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
」
敦煌大展
讓市民愛逛博物館
敦煌大展,留給成都市民的震撼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回顧那場超大的展覽,使用成博展廳面積將近5000平方米,參展文物體量創敦煌外展紀錄,配套絲路展品絕大部分是鎮館之寶,參與講座的專家團隊全部是明星學者,「敦煌女兒」樊錦詩、敦煌壁畫「御醫」蘇伯民都蒞臨成都,展廳和講座現場處處爆滿。
在李明斌看來,敦煌大展帶來了兩種效應,成博作為新館能夠引進超大展覽,初步奠定了在國內文博界的地位;這場大展也培養了市民對博物館展覽的持續關注,讓市民逛博物館看展覽、聽講座成為文化消費的常態。
值得欣喜的是,「逢展必火」的背後,年輕的成博正以年輕的姿態吸引時尚潮人成為「鐵粉」。
在「名人堂」活動評選過程中,敦煌大展吸引許多讀者打call。
談及博物館與一座城市的關係時,李明斌說,博物館對城市品牌形象有種內在的推動力,「一座博物館首先要傳遞城市的文化信息,是這個城市從古到今歷史精華的聚集和體現。
如果外地遊客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脈和歷史,最便捷的途徑就是逛博物館。
」
敦煌歸來
青少年辦了書畫展
或許是受到敦煌大展的薰陶,成都市民用自駕、跟團的方式去敦煌旅行成為新潮流。
不少學生懷揣著夢想、追隨張大千先生的足跡奔赴敦煌,他們用遊學、寫生的方式延續「敦煌熱」。
有趣的是,敦煌歸來,孩子們還在杜甫草堂辦了書畫展。
2017年12月29日,這場充滿童趣的書畫展在杜甫草堂展出。
回憶起敦煌遊學活動,成都市書協副主席鍾楊琴笙感慨「相當震撼」。
為期10天的敦煌遊學中,他們在莫高窟、榆林窟、鳴沙山等地尋找千年前的文脈;實地參觀了10個石窟,在昏暗的光線中和雕塑、壁畫對話;特別是藏經洞出土的經文、書信,令鍾楊琴笙讚不絕口,「那些作者的書法並不比書法家差,他們書體全面、技藝精深,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
每天晚上熄燈之前,鍾楊琴笙總要和學生們聚在一起做遊學總結,引導他們寫日記,記錄下觀展心得。
有個小學生認真寫道:「看到了莫高窟的真實面目,它可真是一個集建築、雕塑和壁畫三位一體的藝術寶箱,系統展示了北魏、隋、唐等多個朝代,歷經千年的藝術。
」回到成都,孩子們又在現場寫生的基礎上二度創作,將草稿美化成作品,並認真寫下了創作心得。
大展不斷
阿富汗珍寶來接力
敦煌大展之後,觀眾還能看什麼?即將迎來的春節,成博的四大臨展廳檔期已全部排滿,阿富汗古代珍寶展、吳一峰藝術文獻展、成都國際友城交流展、中國織錦文化展,承包了你的春節文化套餐。
2017年,成都博物館新館度過了蹣跚學步的階段,經歷了乾隆特展、敦煌大展、法國現當代藝術展的洗禮,在策劃高水平精品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未來還有很多令人期待的大展正在籌備,其中一些已經敲定。
李明斌透露,成博送給觀眾的新春大禮包就是阿富汗古代珍寶展。
這是一個世界級的巡展項目,先後在羅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故宮、敦煌展出,231件(套)來自異域的珍貴藏品,將以考古學意義上的發現地點為主線,向觀眾展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阿富汗歷史風貌,「中亞地區的黃金崇拜,與三星堆、金沙文明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關聯,這次落地成都,會給觀眾一個莫大的驚喜。
」
2018年暑期檔,《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文化、生活展》將亮相,展出來自義大利多家國立博物館的藏品。
此外,《改革開放40周年特展》將以實物、圖片加影像的方式,用博物館語言講述成都的變化;貝林捐贈的將近300件自然標本將在國慶之前呈現給觀眾;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在成都周邊的縣城留下了七八百張照片,這些珍貴照片將出現在梁思成「影子之城」展覽上。
最大驚喜還有,「泰坦尼克」文物精品展2019年將做客成博,李明斌說:「想去廣東省博看展覽的朋友,可以省了這筆路費。
」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張曉雨
1次發掘
江口沉銀
揭開大西王財富謎團
水下考古尋遺蹟,自將磨洗認西王。
2017年1月至4月,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轟動全國的江口沉銀考古發掘圈粉無數。
在已發掘的2萬平方米遺址中,3萬餘件出水文物,以立體的歷史場景,讓觀眾大飽眼福;其中上千件直接與大西王相關的文物,實打實地證明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
面對這樣的批量寶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曾評價,「江口沉銀地出水文物級別之高,種類之全,全國罕見。
」目前,彭山區正積極籌建張獻忠江口沉銀博物館,新一輪的江口沉銀髮掘將在1月開啟,已吸引數百名志願者投放簡歷。
聽聞江口沉銀入圍「2017名人堂·年度文化大事件」,高大倫表示,「感謝大家關注。
考古人會繼續努力,期待2018年的發掘能帶來更多驚喜。
」
戰場遺址
各類兵器逐一現身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曾說,如果要列出四川歷史上十大事件,張獻忠入川應算其中之一。
各類史料記載中,張獻忠的故事也是頗為豐富,但說法不一。
江口沉銀考古發掘,以文物說話,逐步揭開他的謎團。
曾有人質疑,江口的金銀可能是後人物件零星掉落。
「幾萬件規模的文物出水,排除了後人遺失的可能。
西王賞功、大順通寶等文物則直接指向了張獻忠。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科華說。
沉銀方式一直有兩種說法:一部分專家認為張獻忠主動在江口沉銀;另一種則認為張獻忠在出逃路上突遇楊展被動沉銀。
周科華說,考古現場所有出水文物都是散落在沙石之間的,隨著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現身,戰場遺址之說得以強化。
屠川有據
金銀財寶可證劫掠
史料記載,張獻忠入川,強取豪奪,給四川帶來一場噩夢。
屠川之說,得到印證。
考古發掘出的金首飾應有盡有,鑲嵌玉石耳環、發簪、項鍊、手鐲、鑲嵌寶石戒指等不一而足。
不少文物頗具生活氣息,比如金紐扣、銅鏡、銅秤砣。
考古現場發掘負責人劉志岩說,「這些應該是富有家庭所有,沉於此,可能是張獻忠劫掠而來。
」
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塊殘金器,有切割過的痕跡。
劉志岩認為,這有可能是張獻忠從藩王府搶來的。
高大倫認為,江口沉銀遺址可謂「明代歷史的百科全書」。
考古發掘的文物記錄的地域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將明代的大半個中國囊括。
或可以印證張獻忠一路劫掠,將外地財物帶入川中的記載。
西王賞功
張獻忠激勵士氣手段
隨著沉銀遺址的發掘,大西王更多的謎團被揭開。
其中,金銀冊和西王賞功算得上最令人矚目的文物,背後有著怎樣的意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隊員李飛表示,西王賞功並非流通貨幣,而是賞賜給有功臣子的紀念貨幣,如同現在的「軍功章」。
張獻忠用具有流通價值的金銀鑄造而成,還仿照了錢幣的樣式。
這在以往並不常見,可看做是張獻忠以此激勵士氣的手段。
此次考古發現了許多黃金白銀,但並未發現玉器、珠寶等傳世價值更高的物品,這是何故?李飛說,亂世藏金,盛世藏寶。
戰亂之時,玉器很難兌換成貨幣,而黃金白銀則可以直接作為貨幣流通。
從實際狀況來考慮,張獻忠攜帶黃金白銀,以備需要時作為軍費手段,更直接更有效。
封面新聞記者 毛玉婷
1次朗讀
董卿坦陳
讚美背後有焦慮和惶恐
董卿首次以《朗讀者》製作人身份亮相成都
《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2017年多檔文化類節目火遍網絡。
16歲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一舉奪冠,憑藉不俗的實力和沉穩的心態給觀眾留下極深印象,在「2017名人堂·年度文化大事件」候選名單中成為讀者投票的熱點。
唐詩宋詞、鴻雁傳書、名著之美,重新喚起國人的詩心和對文學的溫柔記憶。
尤其是《朗讀者》2月開始在央視黃金時段首播,火爆至今,節目用訪談的形式展現情感,用經典的文本喚醒心靈。
這是董卿首度嘗試擔任製片人,為了延續這種熱情,她還主編了一套《朗讀者》圖書。
2017年12月23日,董卿攜新書《朗讀者》來蓉,在九方購物中心舉辦了「遇見朗讀遇見董卿--《朗讀者》文軒BOOKS讀者見面簽售會」。
氣質優雅、美麗幹練的董卿,一現身便受到了全場讀者的熱烈歡呼。
隨後,董卿與成都讀者面對面,談論朗讀和讀書的心得,並現場朗誦四川詩人流沙河的《理想》。
談起《朗讀者》的成功,董卿微笑著說:「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能這麼火爆。
我相信天道酬勤,所謂的運氣就是付出足夠的努力。
沒有前20年職業生涯的歷練,沒有《歡樂中國行》《挑戰不可能》《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就不可能有《朗讀者》。
」
相比展現在觀眾眼前從容優雅的董卿,榮譽讚美背後的董卿也會急躁、掙扎。
「其實我是一個內心容易焦慮和惶恐的人,經常處於焦慮和惶恐的狀態之中,只是大家看不出來而已。
做《朗讀者》第一季時,惶恐是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出來;現在做第二季,惶恐是因為擔心能不能做得更好、能不能做到更大的突破、會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
想到這些,我就焦慮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或者凌晨三四點驚醒。
」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快下載封面新聞APP,參與「2017年度名人堂」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