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年論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地 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八樓報告廳

主 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主持人: 劉國祥 社科院考古所科研處處長、研究員

題 目:二里頭都城的廢棄

主 講 人: 趙海濤 助理研究員

內容提要:

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其廢棄時間有兩種主流觀點:一種認為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早、晚段之間 ,另一種認為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二里崗下層文化之間 。

兩種觀點的區別僅在於四期晚段時二里頭都城是否已經廢棄,所以四期晚段成為探討這一問題的關鍵時段。

此次報告立足二里頭都城的主體構成要素,以層位關係和出土器物為基礎,梳理出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主體構成要素的存、廢情況。

根據主要遺存的存、廢情況的變化,將四期晚段分為四個小階段,認為在第1階段,二里頭都城仍在正常使用;第2階段,二里頭都城原有的主體要素受到破壞而廢棄,特別是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因素進入二里頭都城核心區,打破1號基址夯土造成1號基址破壞;第3階段,新建了6號基址、10號基址、圍垣作坊區3號牆,鑄銅作坊仍然使用,仍有高規格墓葬和青銅器;第4階段,上述第3階段遺蹟全部廢毀。

與第2階段同時,偃師商城開始營建,大師姑和望京樓二里頭文化城址廢毀。

二里頭遺址四期晚段第2-4階段的變化,推測當與二里崗文化的鑄銅作坊尚未建成、需要使用二里頭鑄銅作坊,偃師商城第二段和鄭州商城二里崗下層晚段鑄銅作坊建成之後不再使用二里頭鑄銅作坊有關。

因缺乏明確豐富的長系列層位關係,相關討論只限於遺蹟的變化。

上述對四期晚段劃分的4個小階段,主要是指遺蹟存、廢時間的先後順序,陶器總體特徵是否也可如此精細劃分,尚需結合層位關係與文化因素變化做深入分析,將另文探討。

報告者簡介:

趙海濤,助理研究員,2002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2010-2011年、2014-2016年主持二里頭遺址田野考古工作,《二里頭1999~2006》主編之一。

參加過偃師商城、平陰周河等遺址的發掘。

題 目:從揚州城遺址出土陶瓷器看其歷史變遷

主 講 人: 王睿 助理研究員

內容提要:

古揚州地處江淮之間,河渠縱橫,東臨海,南瀕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大運河貫通全境,是南北交通樞紐,唐代以來更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考古工作在對其古代遺存的調查和發掘中,發現不同時期的陶瓷器或陶瓷殘片的情況十分普遍,而這些陶瓷產品種類豐富、數量大、窯口眾多。

陶瓷考古的一些重要事件與揚州城遺址關係密切,比如波斯釉陶的出土、唐青花瓷片的發現等等,前者充分說明了唐代揚州與世界交往的頻繁,後者則為改寫了中國陶瓷史青花瓷起源的認識提供了必要的證據。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考古發掘中,揚州城遺址內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瓷器或殘片,尤其是蜀崗下城址內的區域,幾乎到了「每動土必見陶瓷」的程度。

各時期出土的陶瓷器或可反映出揚州城的歷史沿革,是揚州城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

此次論壇將對揚州城遺址以往發掘出土陶瓷器有所展示,並在此基礎上歸納不同區域、不同時期出土陶瓷所涉及的窯口情況,分析揚州與各窯口的關係,以及遺址性質與瓷器出土數量的關係,以求從不同側面展示揚州城的時代風尚和歷史變遷。

報告者簡介:

王睿,2001年、2004年先後於南開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7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2007至今,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主要從事陶瓷考古、隋唐宋元考古方面的研究工作。

所聘副研究員。

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

先後參與澳門聖保祿學院、江蘇揚州城等相關遺址的考古發掘及整理工作,參與大遺址保護定窯遺址的調查、研究工作,參與編寫發掘報告《邢台隋代邢窯》、《揚州城遺址發掘報告1999~2013年》。

參與國家重點課題《中國考古學?宋元明卷》的編寫及其他相關課題的研究。

獨立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主要有《略說汝窯與鈞窯》、《白瓷起源及相關問題探討》、《龍泉東區與龍泉西區出土瓷器比較研究》、《元代鈷藍釉——從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說起》、《試論我國博物館人才培養》、《恰逢其時——試論「中國大運河」隋代的貫通和唐代的維護》等。

題 目:戰國中山王墓研究:一種藝術史的視角

主 講 人:莫陽 助理研究員

中山是春秋戰國時期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重要諸侯國。

中山國的文化面貌,及其華夏化的過程是研究戰國時期歷史文化變遷的重要問題。

上世紀七十年代,河北平山縣發掘的中山國都靈壽城和兩處中山國君墓,不僅彌補了古代史籍記載中的不足,還為研究中山國文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

本文試圖從藝術史的角度進入對先秦墓葬材料的研究,並在方法上做出一些嘗試。

將包含墓葬整體在內的人造物視為「作品」,進而通過復原視覺語境的方式,透過「作品」觀察作品背後的「人」——他們的需求和為此付出的努力,並進一步分析人的意圖和觀念是如何通過「作品」傳達的。

莫陽,女,1987年生於北京。

2005年至2015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獲博士學位,專業方向為美術考古研究。

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題 目:早期車制的考古學觀察

主 講 人:黃益飛 助理研究員

《周禮?考工記》對古代車制有較為詳細、系統的記述,自鄭玄、賈公彥以降,學者對《考工記》所載車制研釋不絕,清代學者阮元、戴震、程瑤田、鄭珍、王宗涑、孫詒讓等貢獻猶多。

諸家說經也多分歧,欲正經義、理紛紜,須參以三代法物。

商周考古發現的車馬坑數以百計,對研究車制、禮制價值不菲,然所見馬車究系木質保存不易,整體形制雖大略可察,細部結構卻終難詳考。

秦始皇陵出土一號、二號銅馬車經修復後,整體結構完整、局部細節清楚,是研究早期車制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料之一。

且秦代去古未遠,車輿制度既與商周古禮一脈相承,又開兩漢輿制之先河。

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將秦始皇陵出土銅車馬與《考工記》互相印證,並參照考古所見商周馬車,比觀考索,或對早期車制及相關文獻研究有所啟益。

黃益飛,1985年生,河南汝州人。

本科、碩士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馮時教授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古文字學。

2013博士畢業,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後供職於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考古雜誌社,現為《考古學報》編輯、助理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與商周禮制研究。

在《考古》、《華夏考古》、《南方文物》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博士學位論文《西周金文禮制研究》經修改完善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立項資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紀要

10月14-15日,在為期兩天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上共有近50名專家學者發言,其中10位進行大會主題報告。主題報告會和三組分組討論分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何駑、葉...

《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

12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臨汾市政府主辦的《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暨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坐落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東北約...

社科院在港辦考古圖片展重現中國古都文明

新華社香港9月19日電(記者 丁梓懿)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承辦的「文明·古都——中華文明起源與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圖片展」正在香港中環舉行。這次展覽分為「滄桑巨變——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