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紀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0月14-15日,在為期兩天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上共有近50名專家學者發言,其中10位進行大會主題報告。
主題報告會和三組分組討論分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何駑、葉茂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鄧聰,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主任黃建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春青,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趙建龍主持。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毛瑞林作報告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毛瑞林首先對甘肅臨潭磨溝遺址齊家文化墓地的發掘情況作介紹。
墓葬區發掘面積約12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688座,已發掘清理齊家文化墓葬共計29排。
從墓葬結構來看,齊家文化墓葬分為相對較淺的豎穴土坑墓和形式多樣的豎穴偏室墓兩大類。
埋葬方式以土葬為主另存少量火葬現象,葬式分為一次葬和二次葬。
隨後毛瑞林研究員又對磨溝遺址的寺窪文化墓葬進行簡要介紹。
最後他提出了對磨溝墓地發掘的新認識,如從磨溝墓地出土的陶器、墓葬結構、埋葬過程以及葬俗等均可以找到寺窪文化與齊家文化之間的淵源關係,寺窪文化是在繼承齊家文化的一些文化特點後發展而成的一支具有自身文化特點的區域性文化,這些資料均為探討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水城作報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水城作題為《未完成「交響樂」—齊家文化再研究》報告。
他首先梳理了歷史上著名考古學家對齊家文化遺址的發現和研究歷史,如安特生髮現羅漢堂遺址、齊家坪遺址,夏鼐先生於廣河陽窪灣進行考古發掘,裴文中先生首次提出齊家文化的命名等。
隨後他以甘青寧地區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器、玉器,牛羊數量的增加、馬骨和大麥小麥的發現以及齊家文化喪葬習俗等為切入點,探討了齊家文化所引出的一系列學術問題,如其性質和年代以及對探討中國西北地區冶銅術起源和早期銅器的重要意義等。
正是因為齊家文化在早期東西交流以及中國境內南北交流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所以中美聯合研究項目選擇洮河中游作為下一步研究目標。
最後李水城教授表示現有的齊家文化研究或許還存在疑難和不足,如齊家文化的年代和分區問題仍待推敲。
希望學者能深入齊家文化研究,讓齊家文化在廣河地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從而實現考古學家的最終目標。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吳浩森作報告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吳浩森作為中美合作甘肅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與社會演進研究項目成員之一,為大家介紹了齊家坪遺址研究方法與2016年發掘簡介。
中美合作考古隊在結束成都平原調查後,將目標轉向洮河流域。
在洮河中游、隴南地區進行了大範圍考古調查後選取遺址分布密集的洮河中遊河段作為重要目標,並選擇考古學資料豐富且文化序列完整的齊家坪遺址作為探索齊家文化的重點。
於2014年開始對齊家坪遺址進行系統調查,將測繪結果與衛星影像結合併繪製3d模型,同時進行全面的地表調查,共計調查234個採集區,採集到8000餘件陶片並繪製陶片分布圖。
2014年夏在齊家坪遺址的四個區域展開地磁探測並於2016年在地磁探測的基礎上進行試掘,其目標是以此驗證探測結果的準確性。
2016年夏共試掘兩個單位分別位於磁力探測的Ⅱ、Ⅳ區即T1與T2,T1發現陶窯,T2為大型灰坑,據吳浩森介紹該項目將於明年進入下一個季度的發掘。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朱乃誠作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朱乃誠的報告題目是《齊家文化玉琮研究》。
他將齊家文化50多件玉琮的分為扁體玉琮、矮體玉琮、高體玉琮、不規則玉琮和微型玉琮五大類。
隨後他對玉琮的使用功能問題進行探索,認為微型玉琮可能用於裝飾,粗糙大型玉琮可能是禮器,但遺憾的是目前沒有足夠考古學證據來證明。
接著,朱乃誠研究員從玉琮的製作方式入手,對玉琮的文化傳統問題進行探討,比如陶寺文化中刻紋玉琮向素麵玉琮的演變的製作特徵。
在齊家文化分布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玉琮,不是由齊家文化製作的,而是由陶寺文化或通過陶寺文化傳播過去的,齊家文化素麵玉琮的源頭也在陶寺文化。
他推測齊家文化的形成,可能與陶寺文化向西的傳播與影響有關,期間吸收了客省莊文化、菜園文化晚期、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一些文化因素,所以形成的齊家文化具有多種文化特徵,由此可見這可能隱含著公元前2200年前後中原與隴西地區的一段十分複雜而又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
台灣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黃翠梅作報告
台灣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黃翠梅作題為《黃河中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及其發展譜系—兼論商周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的報告。
玉器在各個考古學文化中所扮演作用不一,作為主次有別的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被區分為原生型系統和次生型系統兩大類,西北系統雖屬於次生玉器文化系統但仍隱藏有續生文化的特質。
接下來,黃翠梅教授梳理了黃河中上游地區多璜聯璧和玉琮的發展:比如陶寺遺址、清涼寺墓地、小河沿墓地和出土的套在墓主人手上、或放置於墓主人胸部的逐漸規整的玉璜或多璜聯璧,以及師趙村和喇家遺址出土的扇形璜片;又如西北地區光素玉琮的起源及其發展路徑問題,她認為齊家玉琮的淵源應向東追溯到晉陝地區,至於筒狀素琮推測是受到良渚多節玉琮的啟發。
隨後黃翠梅教授簡要闡述了商周墓葬中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這些玉器不僅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繁盛,又以不同面貌持續對後世產生影響,因此稱它隱藏有續生文化特質。
在總結中,她表示使用前期玉琮隨葬是西周至春秋時期貴族墓葬中明顯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現象,這很可能被視為標誌著文化認同或等級象徵的物品。
歷史和記憶總是以各種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相關聯,而周代貴族則藉由遺留下來的齊家文化扇形玉璜或玉琮等物件來承續傳統、書寫歷史。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文學研究院院長佐川正敏作報告
日本東北學院大學文學研究院院長佐川正敏的報告題目是《東北亞視角下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細石葉技術和複合工具的演變研究》。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後段,鑲嵌細石葉的矛頭形複合工具是最主要的狩獵工具,但到了新石器時代以後這種技術和複合工具逐漸消失,逐漸被以石、骨箭頭為主的狩獵工具所代替。
佐川正敏院長詳細介紹了中國內蒙東部、東北地區、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細石葉技術和複合工具的演變狀況。
他表示細石葉技術和複合工具在黃河和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逐漸消失後,這些地區的刀、劍類的石器或骨器是什麼仍待進一步研究。
其次,西伯利亞出現的兩面加工條形石器為複合工具刃部的新方式向內蒙東部和東北地區廣泛傳播,但西北地區的複合工具卻沒有受其影響最後被銅刀代替,這也許表明了兩個地區的銅刀鑄造系統的不同,同時銅刀鑄造技術也反應出齊家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間的相互交流。
南京大學教授張良仁作報告
南京大學教授張良仁首先簡要介紹了西城驛遺址的概況、具體分期和彩陶器型變化,並以西城驛遺址為例探討了齊家文化與四壩文化之間的聯繫。
從冶煉到鑄造,西城驛遺址已形成了完整的操作鏈,四壩文化墓地出土的環首刀、銅扣、銅刀等工具的冶金製作技術是從外傳入,而利用本地銅礦資源所生產的。
從金屬器形制、銅料成分組合以及目前齊家文化尚未發現採礦冶煉遺址、金屬製造證據等因素判斷,齊家文化的銅器和冶金技術有可能是從四壩文化而來,甚至是貿易所得,同時陶器也有可能作為商品進行貿易,除此以外在西城驛遺址中也發現有齊家文化陶片。
最後張良仁教授表示想要進一步證實齊家文化與四壩文化間金屬貿易和彩陶貿易的大膽猜想,仍需更多考古資料的支持和細緻的求證。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邵晶作報告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邵晶的演講題目是《從「殉女墓」看齊家文化與石峁》。
主講人首先對「殉女墓」這一概念作出解釋,即豎穴土坑墓中墓主為成年男性,位於墓室正中仰身直肢,一側或兩側有側身屈肢面向墓主的年輕女性,他詳細介紹了齊家文化和石茆類遺存中「殉女墓」的發現情況,並表示從考古學層位關係和隨葬陶器上來看,齊家文化所發現的殉女墓年代偏晚,處於齊家文化晚期,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石茆類遺存「殉女墓」年代則在石茆類遺存晚期,絕對年代略早於齊家文化「殉女墓」。
最後主講人介紹了2016年6月起對石峁遺址核心區域皇城台的考古發掘工作概況,並對皇城台下瓮城出土的環柄刀模具做簡要說明。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作報告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的演講題目是《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他認為骨刻文是今天淮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遠古時期創造和使用的一種早期文字。
這與蟲蛀、草根腐蝕等自然形成的痕跡有本質差別。
並將其分為寫實物象類、主幹分支類、近似圓形類等,並認為這是早期文字的根據。
陝西省文物局教授劉雲輝作報告
陝西省文物局教授劉雲輝通過列舉整個關中地區的齊家文化玉器,以及齊家文化一些獨有陶器在關中西部到關中東部遺址或墓葬內的發現,來證實齊家文化大致在中晚期已逐步擴張到整個關中平原的事實,但遺憾的是列舉玉器不是在經科學發掘的屬明確齊家文化地層中出現的。
除了上述10個主題報告外,與會學者還參與了分組討論。
分組討論報告內容涉及到以下幾個內容如甘青寧地區與齊家文化有關的文化譜系、編年、類型、來源等問題的探索;齊家文化與其他考古學文化的交流與互動關係;齊家文化及西北地區早期金屬器與冶煉技術的研究;齊家文化玉器的研究;齊家文化與夏的關係;科技考古在齊家文化研究中的應用;宏觀視野下對齊家文化的回顧與反思等。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主持閉幕式
經過兩天的熱烈討論,論壇閉幕式於10月15日上午舉行,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任閉幕式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朱乃誠研究員作大會總結。
本次論壇是繼去年國際研討會後的又一次齊家文化盛會。
尤其是一批前輩學者的出席為論壇增添了精彩。
本次論壇的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研究視野開闊、研究議題增多,地域上除了甘青寧地區外還涉及到河北、內蒙古、山東、雲南等地區甚至香港地區。
年代上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到寺窪文化直到兩周時期。
內容上有不僅有遺址、墓地的發掘成果,還有對齊家文化陶器、石器、玉器、銅器和製作工藝的多方面研究;第二研究方法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考古學研究、結合文獻資料的研究外,還包括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如利用地磁探測技術對遺址進行調查以及紅外光譜儀和掃描電鏡技術在玉石研究上的應用等;第三研究程度深入,此次會議加深了對齊家文化分布區域與影響區域的認識、加深了對齊家文化年代環境、重要內涵和發展程度的認識。
更為重要的是加深了齊家文化對中華文明探索以及在中華文明形成中的作用的認識,加深了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齊家文化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
相信這會對今後齊家文化研究有所推動。
總之,這次「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在各位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內容豐富,精彩紛呈。
期待各位的積極參與和深入探索能將齊家文化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如期舉行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2016年12月28—30日,由江蘇省考古學會主辦、鎮江博物館承辦的「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在鎮江拉開帷幕,年會以「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社會公眾」...
《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
12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臨汾市政府主辦的《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暨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坐落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東北約...
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2講:《神秘的西伯利亞:最新的考古發現》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考古網(李宏飛):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莫洛金院士的講座《神秘的西伯利亞:最新的考古發現》於2018年4月4日上午9:30在社科院考古研...
仝濤:近年來西藏西部考古新發現與新研究
11月25日晚七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仝濤研究員以「近年來西藏西部考古新發現與新研究」為題,在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111會議室進行學術報告。講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李永憲教授擔任評議人。本...
震 撼 臨汾發現春秋晚期貴族夫人墓,墓主人腹部有胎兒!
回復關鍵詞 獲取相關文章限行 | 公交 | 機場 | 大巴 | 工資 | 百匯 | 電動車 | 宿青平 | 交警 | 高鐵 | 停電 | 臨鋼 | 美食 | 拓寬 | 著火 | 踏春 | 東城 ...
邯鄲磁山文化研究列入國家考古重點項目
日前,《磁山遺址發掘報告》被列入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考古學重點項目,這對磁山文化研究工作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據悉,今年僅有5個項目列入全國考古學重點項目。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
仰取俯拾,稇載而歸——「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召開
11月25日,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與遺址博物館建設啟動大會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參觀考察了在宣漢縣舉辦的「羅家壩遺址出土文物陳列展」,展覽展出了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包括...
2017六大考古新發現公布!遷徙冶銅祭山神 先人們很忙
《小康》、中國小康網訊 2018年1月16日,備受矚目的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終於出爐。從四萬多年前擇洞而居的新疆通天洞古人類到四千多年前以洞為家的南山先民、從活躍的曾國到沉睡的中山國、從海岱...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
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研究新成果:紅山先民使用的玉料來自當地
今年1月10日,遼寧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入選2016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遼寧日報用6個版面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時隔3個月,記者再次來到遼寧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其研究進展。據考古所研究專家介...
用考古學方法探索文化、追尋文明
十一月初,天氣漸冷、寒霜將至。「晉界」講壇第二期最後一講也在本周日與觀眾們如約而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毅老師將與觀眾一起,用考古學的方法探索文化發展的脈絡、追尋古代文明的遺蹟。 何謂文化...
紅山文化真的是起源於東北嗎?
(一)在內蒙古赤峰市,有一片褐紅色的山巒,就是紅山。紅山的聞名,在於它所代表紅山文化。在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中,發掘出了精美的玉器,這意味著中華遠古文明的起源在東北嗎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