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濟南或是「冶鐵之都」!魏家莊遺址創下多個第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在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濟南「魏家莊遺址出土鐵器保護與修復」項目獲得「考古資產保護金尊獎」,這是濟南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獲得的最高獎項。

濟南市考古所人員表示,魏家莊38件漢代鐵器的發現表明,歷史上的濟南冶鐵業處於中心地位。

魏家莊出土鐵器38件。

濟南市考古所供圖

38件漢代鐵器占多個第一

2009—2010年,如今萬達廣場所在的魏家莊片區發現了168座漢代到元代的古墓葬,漢代墓葬就有122座,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多座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後,最終出土了500多件各代文物,其中包括鐵鼎11件、鐵釜4件、鐵鐎斗1件、鐵爐1件等38件漢代鐵器。

「以前也零散地發現過濟南冶鐵的痕跡,這次沒想到能發現這麼多。

」濟南市考古所所長李銘表示,這次考古創下了濟南乃至全國考古史上的多個第一,如一次性出土鐵鼎和鐵劍包括銅器是歷史上最多的,出土地是濟南地區漢代至宋元時期最大的墓葬群,也是濟南城區考古面積最大的一次。

「拿現在的眼光看鐵器,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但在古代只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用得起,例如鐵鼎,很多人認為是一種炊具,但我認為它是漢代一種『沒落的禮器』。

」李銘說。

全國最大規模的鐵器文物修復

隨葬鐵器出土時,由於長期浸泡於地下水中,埋藏環境複雜,使得鐵器文物表面全部被鏽蝕層嚴密覆蓋,鐵器的本體強度、密度均已產生劇烈變化,化學穩定性大大降低。

鐵器文物鏽蝕層逐漸剝離脫落且趨勢加劇,有完全毀壞的危險,個別已破碎成數塊。

「鐵器因為很容易氧化,修復起來比銅器等文物難度都要大。

」李銘稱,這些鐵器的出土數量之多和密度之大為國內罕見,對研究漢代濟南乃至山東地區的冶鐵史、科技史、喪葬史和禮儀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認識到魏家莊鐵器的重要性,濟南第一次向國家申請資金修復,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修復項目組。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藏鐵器文物保護修複方案》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審定通過後,撥付了專項修復資金。

經過2年半的努力,去年6月,鐵器修復通過了國家專家組的項目驗收。

這成為濟南乃至全國最大規模的一次鐵器文物修復工程,並開拓了鐵器文物的先河,最大限度的恢復了鐵器文物的本來面貌,讓文物呈現出自然、完整的狀態。

今年5月底,這次修復項目獲得國家考古獎項。

運署街發現漢代大型冶鐵作坊遺蹟

「這些鐵器足以證明濟南在漢代冶鐵業十分發達,在過往文獻當中已有所記載,歷城與章丘各有一處官辦冶鐵地。

魏家莊考古發掘更印證了這一點。

」李銘說。

2005年,濟南運署街考古發掘曾發現漢代大型冶鐵作坊遺蹟,屬於山東首次發現。

章丘的冶鐵歷史悠久,歷史上西晉年間,濟南城曾從現位於章丘龍山的東平陵城搬遷到如今的位置。

李銘稱,經初步研究搬遷的原因是那邊缺水或戰亂,而後來的濟南城當時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從出土的鐵器中也能看出當時鐵器製作的完備和技術的先進,「濟南可以稱得上是冶鐵之都。

「一個民族文明體現在文字和金屬器的使用上,濟南現在既有大辛莊的文字,又有魏家莊的鐵器,足以說明古代濟南城文明的先進。

」李銘說,外國對鐵等金屬器的研究很是熱門,國內鐵器考古研究也漸漸多了起來,但還有待更多的探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編輯:吹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濟南122座漢墓講述漢代傳奇

對多年從事考古工作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而言,2009年和2010年進行的魏家莊古墓群的考古發掘令他無比驚喜:此次考古發掘發現了168座上起漢唐下至宋元的墓葬,其中漢代墓葬122座。在122...

半截銹鐵將

自2008年起,甘肅省文物考古所與西北大學合作,對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遺址進行了長達5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近日,相關專家對其中出土的鐵條及鐵鏽塊進行了科學分析,發現該遺址為公元前14世紀所建,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