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發現談起,「漢字外來說」真的靠譜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史愛紅

去年,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的一條「懸賞」公告火遍了朋友圈。

公告稱,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的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

該公告一出,網友便戲稱道:「這才是真正的『一字千金』」。

實話實說,小編看到這條消息時也按耐不住蠢蠢欲動的心思想試一試,奈何實在不懂甲骨文的構造,至今能認出的也不過寥寥數幾。

當然想通過認字來賺錢是玩笑話,可甲骨文研究卻是實實在在地正兒八經的事情。

1899年夏天,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罹患瘧疾,在生病吃藥的時候,發現一味名叫「龍骨」的藥上,刻有神秘的文字,而這神秘的文字正是甲骨文。

1921年12月25日,一個叫陸懋德的人在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了一篇《甲骨文之發現及其價值》的文章,這是「甲骨文」這3個字第一次公開出現。

1931年,郭沫若出版《甲骨文字研究》一書,2年之後,董作賓也發表了他在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這個叫法,從此為人們所接受。

隨著近些年來殷墟考古的大量發現,學界對甲骨文的研究又上了一層樓。

在研究的過程中,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甲骨文字被釋讀出來,大多數學者都傾向於一種觀點——殷墟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的起源應比較早且有較長的發展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發現的甲骨文可以證實商朝的存在,甚至於可以從文獻中探尋出商朝的政治制度和日常的行為習慣,像占卜祭祀之類的。

但目前沒有任何考古實據能證明傳說中的夏朝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商朝時期已經有了這樣一種成熟的文字系統,可再往前追溯的時候卻沒有了頭緒,文字在傳承間有了斷層。

基於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就提出了一種說法,即「漢字外來說」。

表面上看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邏輯的,並且也能對文字斷層為何會出現這一謎題做出解釋——因為是從外傳進來的,所以本土內找不到一套完整的發展歷程很正常。

但是同樣的問題也在於持「漢字外來說」的人群還是沒有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漢字確實是外來的,這樣一來關於漢字的起源問題就一直存在著爭議。

有人說漢字的起源不是歷經長久發展的,漢字系統的形成實際上是在一個較短時期內由少數人完成的,這樣的說法被稱為是「突變論」,而持相反意見的即認為漢字系統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樣的人群被稱作是「漸變論」者。

二者最大的差異其實就在於,「突變論」者認為文字成其系統不能只靠許許多多零碎的記事符號,而需要一種模式或是定式來對其進行編碼,只有編碼排列好了,才能叫系統。

而「漸變論」者則是認為「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

​但是大量數據證明,在長達幾千年的石器時代,原始符號根本沒有大量積累起來,而數址不多的單個書寫符號也不是詞符,因此「漸變論」者的主張和看法並沒有得到大數據的支持,所以「突變論」看似不可思議,但也不是無稽之談。

至於「漢字外來說」,小編我只能說只要沒有絕對的證據否決掉,就有這樣的可能。

文字的起源受到多重因素影響本就複雜,我們若想揭開其背後的神秘面紗,那必須要等待新一輪的考古發掘。

參考資料:

李萬福《突變論──關於漢字起源方式的探索》,載《古漢語研究》2000年04期

王暉《從甲骨金文與考古資料的比較看漢字起源時代——並論良渚文化組詞類陶文與漢字的起源》,載《考古學報》2013年03期

陳光與《由甲骨文推演漢字起源及世界遠古文字溯源比較》,載《甲骨文與殷商史》2017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舉世矚目的甲骨文居然發現於偶然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而且通過對甲骨文的釋讀,使得後來的我們可以窺見殷商晚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