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舞台展現中華文化魅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長 張西平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近代和當代的洗禮,以新的形態存活在中國人的心中,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在文化傳播方面改變西強我弱的局面,推動文化平等交流,努力占據世界文化交流對話的制高點。

提高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是需要幾代人共同的奮鬥目標,因為這樣一個目標是和整個世界格局的轉變聯繫在一起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絕非一路凱歌,中國文化將隨著中國國家整體實力的崛起,重新回到世界文化的中心,在整個過程中伴隨著與西方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博弈,這個歷史過程必將充滿變數,一切都是嶄新的。

因此,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研究需要我們以對中國文化自我表達的創新研究為基礎,以全球視野參與全球的文化治理為其主要內容,以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最終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與西方思想文化的博弈與互鑒。

文化自覺是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前提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傳至今仍生機勃勃的文明。

中華文化不僅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一以貫之的發展系統,而且長期以來以其高度文化的發展影響著周邊的文化。

從秦至清大約兩千年間,中國始終是亞洲歷史舞台上的主角,中華文明強烈地影響著東亞國家。

在19世紀以前,以中國文化為中心,形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日本、朝鮮、越南的中華文化圈。

由此,成為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共存的世界五大文化圈之一。

今天,發展的中國以更大的包容性吸收著各種外來文化,在這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偉大歷史轉折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它的底色,為現代文化的創新提供了智慧和思想,近現代文化的變遷和發展成為我們今天創造新文化的出發點。

正像經過六百年的消化和吸收,中國徹底完成了對佛教的吸收一樣,四百年來對西方文化的吸收與改造為今天中華文化的重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以其特有的古代文化資源和現代文化再生的歷程,可以給當代世界展示其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今天的世界提供一種古代與現代融為一體的智慧與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近代和當代的洗禮,以新的形態存活在中國人的心中,經過近現代西方文化洗禮後的中華文化仍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所以,文化自信是文化傳播的基礎。

全球視野是揭示中華文化世界性意義的基礎

梁啓超當年在談到中國歷史的研究時曾說過,根據中國的歷史的發展,研究中國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中國的中國」「亞洲的中國」以及「世界的中國」三個階段。

所謂「中國的中國」研究階段,是指中國的先秦史,自黃帝時代直至秦統一。

這是「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

所謂「亞洲之中國」研究階段,是為中世史,時間是從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末年。

這是中華民族與亞洲各民族相互交流並不斷融合的時代。

所謂「世界之中國」研究階段,是為近世史,自乾隆末年至當時,這是中華民族與亞洲各民族開始西方民族交流並產生激烈競爭之時代。

由此開始,中國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當年梁啓超這樣立論他的中國歷史研究時有兩個目的:其一,對西方主導的世界史不滿意,因為在西方主導的世界史中,中國對人類史的貢獻是看不到的。

其二,從世界史的角度重新看待中國文化的地位和貢獻。

他指出,中國史主要應「說明中國民族所產文化,以何為基本,其與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響何如?」「說明中國民族在人類全體上之位置及其特性,與其將來對人類所應負之責任。

」雖然當時中國弱積弱貧,但他認為:「中國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即中國史在世界史中當占一強有力之位置也。

文化走出去在學術上首先要對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有所了解,破除長期以來只是在本土範圍評價和看待中國文化價值的習慣研究方式,而是要從世界的觀點來看中國,從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大發展中所做出的貢獻來看中國文化,這樣才能揭示中國文化的普遍性價值和意義,才能打破百年來西方在人文社會科學範圍的學術話語霸權。

中國學術的重建和中國話語的確立不僅僅是在國內的討論,而是要深入近代人文學術形成的歷史過程中,解構西方話語霸權,在文明互鑒的理論基礎上,重建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的體制機制和秩序,這樣才能徹底解決話語權問題。

而這需要全球視野。

在中國已經走到世界舞台的今天,在中國經濟已經深度參與世界經濟發展的今天,文化走出去必須有全球視野,必須對世界已經建立的文化規則和秩序有深刻的了解,必須對中國經濟在全球發展的狀況和地位有所了解,這樣才能使文化真正走出去。

對話與博弈將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常態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當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可謂正逢其時。

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要付出一番艱辛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認真吸收、借鑑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為我所用,同時要在世界舞台上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價值。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我國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等方面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異,一些西方媒體至今仍慣用冷戰思維、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甚至從一些文化問題入手,頻頻向我們提出質疑、詰問。

如何應對西方在文化上對中國的偏見、誤解甚至挑釁,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

我們應積極開展平等的文化交流對話,在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互動中闡明自己的觀點主張,在回擊無理指責、澄清誤讀誤解中尋找共同點,增進共識。

習近平主席在許多重要外交場合發表講話,勾畫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立場和輪廓,表達了對待西方文化和世界各種文化的態度。

他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這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科學闡釋,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世界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基本立足點和視角。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我們以多種形式向世界推介中華文化,也需要國內學術界、文化界進一步加強與拓展對其他國家優秀文化傳統和成果的研究闡發。

同時,對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來說,認識和理解歷史悠久又不斷煥發新的生機的中華文化,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對話與博弈,將是未來相當長時間我們與西方文化相處的基本狀態。

在文化傳播方面改變西強我弱的局面,推動文化平等交流,需要創新和發展我們自己的傳播學理論,努力占據世界文化交流對話的制高點。

這需要深入探究當今世界格局變化的文化背景與原因,探索建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話語體系,進一步增強我們在世界文化發展中的話語權。

需要強調的是,文化與意識形態緊密相聯,文化傳播工作者一定要把文化傳播與維護意識形態安全作為一體兩面,納入自己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理解與實踐。

應時刻牢記,「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領域國際鬥爭主動權,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與前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考古走出去 在國際舞台上講好故事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中國考古要有世界視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和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地說了這句話。這種世界視野,是一種關注世界文化發展、並願意作出貢獻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