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陵詳解(夏至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滿族文化網

(微信號:mz_whw

主打滿族文化和東北文化,打造最接地氣的生活微信。

歷代皇陵——夏、商

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禹之子啟自立為王,王位改為世襲,從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從這以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歷代帝王不僅生前營造豪華的宮殿,還要建造死後夠享樂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開始,歷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緣關係,實行「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個地區。

在陵墓和附屬建築的周圍通常還劃出一定的地帶作為保護、控制的範圍,稱為陵區。

陵區占地非常驚人,通常少則十數里,多則百多里,陵區的各種建築都有周密的規劃布局。

陵區的設置在商代晚期已經出現,陵區一般都選在離都城不遠的地方。

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共經歷十世十九王。

這些帝王陵墓沒有歷史記載,至今也沒有發現。

根據《史記》的記載:「自盤庚遷都於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再未遷都」,在這期間共立了八世十二王。

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商代後期盤庚遷都以後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陽洹水以北,武官村與侯家莊一帶,隔河與小屯宮殿區相對。

洹河的南岸是宮殿區、居民區和手工業區,北岸是王陵區,總面積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陵區內已經發現的大墓有十三座,分為東西兩區:東區五座,西區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後並沒有使用的空墓。

由於文獻資料不足,不能夠考證它們各自的墓主。

這些大墓中只有幾座的墓道之間有互相打破的現象,但絕沒有墓室相互打破的。

由此可見,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

在陵墓區域內還發現有少數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應該是屬於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

另外,還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這些墓都屬於土坑豎穴墓,按照平面形狀可分為:亞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種。

亞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

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長方形。

甲字形的大墓只發現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傳說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這裡。

墓道有斜坡狀和台階兩種。

墓室和墓道的面積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 1217 號墓,墓室平面呈亞字型,總面積達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規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

墓室中放置著棺槨葬具。

槨室平面是方形或亞字型。

槨室的底部鋪設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著花紋圖案。

商王陵的地面上沒有封土墳丘。

在已經發掘的婦好墓中發現,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長方形的,大小與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著比較規整的柱穴。

推斷它應該是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寢殿類建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同類建築。

商代後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現象已經相當普遍。

人牲是指把人當作牲畜殺死後祭祀祖先和山川神靈。

被殺的人是戰俘和奴隸。

人殉則是為王室貴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衛、親信和僕役等。

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數量多,處置形式也最為殘酷。

這些人牲人殉分別埋葬在墓底、槨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場所在王陵區的東部,面積有數萬平方米。

已發現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與坑之間排列有序,多數是南北向的。

坑內埋的人不僅有男女還有兒童。

大多數死者被砍去頭顱,有的在斷肢斷腰或肢解後扔在坑裡。

有少數女性和兒童做捆綁狀,大約是被活埋的。

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奴隸主貴族是多麼的殘忍野蠻。

商王陵經過多次盜穴,隨葬器物幾乎被盜盡,其中不少精品已經流落到海外各地。

隨葬品包括有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種類繁多,製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比如,四號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稱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銅器,製作精湛另人驚嘆。

歷代皇陵——兩周

在東周時期已經出現了陵園。

初期的陵園,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築圍牆,也有利用天然溝崖作屏障。

陵園一側有門,園內除陵墓外,沒有其他附屬建築。

據文獻記載,春秋晚期才開始在墓上構築墳丘,如《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孔子為父母的墳建造墳丘,並認為此前沒有墳丘,即「不封不樹」、「墓而不墳、與地齊平」。

但考古發現表明自戰國中期起,趙、秦、楚、燕、齊、韓等國的君主死後都營建高大的墳丘,並尊稱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徵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

墳丘都經過夯築非常堅固,形狀大體分為圓錐形和覆斗形兩種。

歷代帝王都為自己營造大型墓室。

兩周時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來的形制。

戰國時期的陵墓多在墓內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濕,保護墓室。

西周已經存在夫妻合葬。

陝西寶雞西周中期的魚伯墓和河南濬縣西周晚期的衛侯墓,都發現了夫妻"異穴合葬"的現象,即夫妻分別葬在兩個相互緊靠的墓穴中。

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趨普遍。

由於中國古代統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作為隨葬品被埋進了墳墓。

兩周時期諸侯王墓的隨葬品仍然延續商代,以各種青銅器為主,包括酒器、樂器、飲食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配備成套種類齊全。

其中鼎和簋最為重要,其數量、組合是當時貴族身份的標誌。

戰國時期隨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顯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後殺殉逐漸減少,但直到戰國初期的一些貴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

戰國中期以後這中殘酷的殺殉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殉人減少,並出現了用木俑和陶俑來替代人殉隨葬。

秦國在獻公時廢除了人殉制度。

【周文王、武王墓】傳說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現在陝西省咸陽市的原坂上。

周文王姬昌,曾被紂王封為西伯侯,在位期間,圖志改革,國勢強盛。

周武王姬發是文王之子,繼承父王滅商的事業,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傳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鄰,形狀類似山丘。

陵上草木叢生,陵園周圍綠野烘托。

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

祭殿里保存著歷代碑石,大多為祭告之文。

歷來人們都把奮發圖強、開基立國的周文王周武王的業績和咸陽原上那高高聳立的陵冢聯繫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並且留下了種種神話般的傳說。

【燕侯與燕王墓】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個諸侯。

燕侯墓在現在的琉璃河東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國的都城。

這裡發掘過很多大墓。

這些大墓分布在大約五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排列沒有一定的規律。

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車馬坑」。

有的整車平放,殺死的馬放在車轅兩側;有的先把殺死的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開的車部件放置在上面,車輪斜靠著坑壁。

八六年的時候發掘出來一座這個時期最大的墓。

它的四角開設墓道,這在其他地方沒有發現過。

這個墓曾經被偷盜過,出土的隨葬品比較少。

重要的有漆盾和帶銘文的銅鼎。

銘文明確記載了四周初年周王冊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個族一起劃歸燕王管理的史實。

墓地還出土了一些帶銘文的銅器,銘文記載了燕王賞賜奴隸、貨幣的情況。

有一件銅鼎記載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寶公貢獻食物並受到賞賜,這就和史料所記載的召公長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輔弼王室的史實相印證。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為兩個墓區,中間有古道河相隔。

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

墓室是長方形,四壁夯筑後再用火燒加以堅固。

墓曾經被島,殘存的隨葬品有禮器、編鐘,但是沒有兵器和車馬。

禮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銅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數和文獻的記載是一致的。

歷代皇陵——秦代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

秦始皇開創的陵寢制度對以後歷代帝王陵園建築影響是最大的。

秦始皇時,陵園的布局既繼承了秦國的陵寢制度,同時又吸收了東方六國陵寢的一些作法,規模更加宏大,設施更加完備。

總體上仿照都城宮殿的規劃布置,充分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

秦朝開始的陵區附近設置城邑,並以陵號來命名。

比如秦始皇所建的麗邑。

同時,秦延續了建造用於祭祀的建築的作法。

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為自己建立了宗廟,設立了神主,並且在陵側建立寢宮,擺設設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在今天陝西臨潼縣城東的驪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八十年代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結束了戰國時代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六國,對國家發展作出了貢獻。

他即位以後就開始在驪山營建他的陵墓。

統一中國之後,他又從全國各地徵調了幾十萬人參加建陵工程。

秦二世時又繼續修建,前後費時將近有四十年,並且一直到秦滅亡,陵園還沒有全部峻工。

工程之浩大,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墓內建築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的奇珍異寶,以人魚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還裝置有許多弓弩,以便射殺入墓的人。

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時,下令始皇宮內沒有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

為了防止泄密,參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

秦滅亡之後,項羽入關,動用了幾十萬士兵發掘陵墓,隨葬品被洗劫一空,寶物運了一個月還沒有運完。

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築也被大火燒盡。

傳說後來有一個牧羊人尋羊,進入墓室,因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宮失火,延燒三個月都沒有熄滅。

唐代末年,黃巢農民起義軍進入長安也曾經發掘秦始皇陵。

五代時軍閥溫韜又以籌軍餉為名,再次大規模地盜掘秦始皇陵。

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秦始皇陵園地面上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墳丘。

據歷史學家考證,秦始皇陵區位於驪山北麓的前部,範圍相當廣。

陵園在陵區的中部,有內外兩重城垣,從平面圖上看像一個南北長的回字形。

內城的四個角上都建有角棱。

陵墓在內城南部,陵墓的地宮接近方形,周圍有磚坯砌成的牆。

從秦始皇開始帝王的陵園專門設寢,寢殿離墳丘不遠,中間有石子路相通。

在陵區里發現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從葬坑。

從陪葬坑裡發掘了珍禽異獸坑和銅車馬坑,通體彩繪並裝飾有大量的金銀,製作相當華麗精美。

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殺戮後一齊掩埋的。

從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裡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馬骨,大約是宮廷的馬廄和養馬的僕役。

秦始皇陵園裡最壯觀、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兵馬俑了。

兵馬俑軍隊象徵了秦始皇東征六國的軍隊和出行的儀仗隊,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掃六合的雄壯景象。

據學者介紹,這些兵馬俑的製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別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後進行粘合,再細細雕塑外部,塗上鮮艷的彩色。

這些俑外表的色彩經過幾千年的剝蝕大部分已脫落,經過修復還原後,這些色彩顯得十分壯麗和諧。

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經歷的不同而顯出不同的特徵和表情。

它們不僅裝束服飾不同,而且神態各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堪稱中國古代藝術的典範。

【秦二世陵】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東南。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

他隨父出遊時,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和趙高假造聖旨,殺死太子扶蘇,胡亥被立為帝。

他在位期間,趙高專權殘殺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使社會矛盾迅速激化。

後來,趙高為了篡位,逼胡亥服藥自殺。

埋葬在宜春苑。

秦二世的墓呈半圓形,封土卑低,與它東南面的杜陵和少陵那種高聳的封土相比,顯得備荒乞憐。

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歷代皇陵——西漢

西漢繼承了秦代陵寢制度並且有所發展。

陵園裡只有一個重城,陵墓在陵園的中央,坐西朝東。

陪葬墓區也在陵墓前方。

西漢初期,帝、後在一座陵園內異穴合葬。

從文帝開始,帝、後各建一座陵園。

到景帝的時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廟宇。

以後這種陵旁邊立廟的制度一直延續到西漢末。

西漢開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墳之外,還出現了一種「鑿山為陵」的形制。

這種形制在當時的一些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漢的中晚期,墓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鑿山為陵」的墓室大多數是橫穴式,並且分為耳室、前室和後室等很多部分。

而豎穴式的墳則改用磚和石料構建墓室。

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了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宮殿和院落。

這種墓室起到了槨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沒有槨。

在這些墓葬里,牆壁上大都繪有彩色的壁畫,或者有模印的畫像磚,而在石結構的墓葬里則大都是雕刻畫像。

壁畫的題材很廣泛,除了神靈怪獸、歷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現帝王生前的各種生活場面。

西漢時期從高祖開始,出於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稱為「陪陵」,形成規模宏大的陪葬墓地。

陪葬者大都是當時的朝廷重臣和皇親國戚。

據記載,陪葬長陵的有蕭何、曹參、張良等一些開國元勛;陪葬茂陵的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

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賜,各自建有陵園、園邑和祠堂。

有的還把子孫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

陪葬者地位越高,離帝陵越近,封土也較高大。

從西漢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來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

但到了西漢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則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嬪、宮人。

這種情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政治上的興哀和變化。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厚葬之風最盛行的時期。

包括珍寶、明器、陶俑、車馬、糧食等,身前身後的用品無所不有。

【漢高祖長陵】漢高祖劉邦長陵,在陝西省咸陽市窯店鄉北的咸陽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壯觀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

長陵坐落在咸陽原的南部,居高臨下,威武壯觀,顯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嚴。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布衣提三尺劍有天下」的皇帝。

楚漢戰爭中,他叱吒風雲,「大戰七十,小戰四十」,身負重傷十二次,最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邦稱帝的第二年開始營建長陵。

陵園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只是規模略小而已。

陵園內還建有豪華的寢殿、便殿。

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時一樣侍奉。

漢高祖劉邦的陵冢在陵園的偏西處,形狀像覆斗,是夯土迭築而成的。

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的「漢高祖長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劉邦的安寢的地宮。

陵園中還有呂后合葬陵,在長陵東面二百多米的地方。

由於漢代的制度造成帝後不同陵,所以呂后單獨起陵於長陵之東。

呂后陵是覆斗形。

陵園的北面是長陵邑的所在地,在現在咸陽市的韓家灣。

陵邑略呈長方形,城牆由夯土築成,南北長,東西寬。

陵邑的南牆部分與陵園邊牆重合,東面沒有城牆建築。

劉邦生前就遷徙大姓和貴戚之家在陵邑中,讓其侍奉陵園,陵邑戶口多達五萬多。

近年在長陵陵邑範圍內曾經發現樹木雙獸紋半瓦當和大量瓦片堆積、水管道、生產工具等。

從文獻記載來看這些殘留的廢墟、出土文物,可以窺見當年陵邑朱檐彩棟、深宮廣院、車馬人熙的繁華景象。

長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園東部。

唐朝詩人劉彥謙《長陵詩》說:「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

在西漢諸陵中,長陵的陪葬墓數量最多,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後多陪葬在長陵。

西漢滅亡之後,歷代帝王曾對長陵採取一些保護措施。

比如魏明帝詔:「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採」。

宋太祖乾德規定「給守陵五戶,長史春秋奉祀」。

這使兩千多年之後的高祖長陵仍以高大雄偉的姿態,屹立在咸陽原上。

歷代皇陵——東漢

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採用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特別重視喪葬禮儀,祭祀先祖。

劉秀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辦法加以擴大,運用到陵寢制度中。

西漢時期寢殿一般建築在陵園之中,廟建於陵園之外,大規模的祭祀典禮多在廟中進行。

東漢把這一禮儀移置陵園中。

東漢明帝時,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會集賀皇帝的禮儀和八月舉行的「酎祭」一併搬到陵園中。

這樣,宗廟的地位開始下降。

為了適應陵園中舉行祭祀的需要,陵園建築也增添了新內容,開始在陵前建築祭殿,還在陵旁建築懸掛大鐘,以便祭祀時鳴鐘。

東漢陵寢的這一變化,正是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官員團結在皇帝周圍,以鞏固東漢的統治。

東漢陵園四周的建築也與西漢相異,不築垣牆,改用「行馬」。

通往陵冢的神道兩側還列置成對石雕。

東漢開創了在神道兩側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進一步顯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這一建制為以後各朝所沿用並發展了。

東漢帝陵地下建築改變了西漢以柏木黃心為槨的制度,多用石頭砌建槨室,稱為「黃腸石」。

東漢十二個帝陵,除獻帝禪陵遠在河內郡山陽以外,其他十一個帝陵都在洛陽故城附近。

【光武帝原陵】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附近。

南依山勢平緩的邙山,北顧山巒起伏的太行,波濤滾滾的黃河沿陵北側咆哮東去。

這裡風景秀麗,是引人注目的形勝之地。

光武帝的陵冢位於陵園北部,坐北朝南,封土為陵,當地百姓稱之為「劉秀墳」。

陵冢上下松柏掩映。

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其中「中興世祖」四字尤為明亮。

傳說過去老百姓多到這裡撫碑擇吉問凶: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去,能摸到這四個字就是吉兆。

從陵冢到門闕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原排列有石象、石馬等石雕和整齊蔥蘢的柏樹。

現在柏樹猶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聳入雲的柏樹,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傳說是象徵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雲台二十八將」。

【漢明帝顯節陵】漢明帝顯節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邙山以南,俗稱「大漢冢」。

東漢明帝劉莊,是光武抵劉秀的第四子,初封東海公,後立為太子,即皇帝位。

在位期間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宮之家。

為維護邊境安寧,多次遣兵出擊匈奴,後設置西域都護。

他崇好儒佛,在洛陽建了白馬寺。

後世皇帝曾為明帝顯節陵建制寢殿等。

關於白馬寺,是明帝所建。

傳說有一天明帝夢 見金光閃爍的一個人,有六丈高,頭頂上都是日月的光環,胡神稱他為佛。

於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尋訪,得到了經像。

當時是由白馬馱經而來,因此得名白馬寺。

明帝死後,起祗園在陵上。

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築。

由此可想而知。

當年的陵園建築是相當宏偉壯觀的。

根據歷史資料,顯節陵的地宮也極為奢麗。

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著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偃月等。

顯節陵曾經被盜。

現在陵前留有龔松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陵」石碑一通。

等上冢頂,周圍陵墓星羅棋布,非常壯觀。

【漢章帝敬陵】漢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稱「二漢冢」。

章帝在位期間注重民事,平徭減賦。

並且詔郡國舉行明經,使儒學日盛。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

陵冢高大宏偉。

今天陵冢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仍然不減當年風采。

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章帝敬陵」石碑一通。

陵冢周圍沒有發現磚瓦遺物。

說明當時可能沒有寢廟建築,與史料記載相符。

【漢和帝慎陵】漢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鄰,俗稱「三漢冢」。

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鄧熹的合葬墓。

慎陵建築規模比敬陵更為高大壯觀。

現在慎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和帝慎陵」石碑一通。

登上冢頂,可以遠眺滔滔黃河,山上漢氏陵墓盡收眼底。

歷代皇陵——魏、晉、南北朝

漢代滅亡之後,三國分亂數十年,西晉曾一度統一了政權,但是馬上發生了十六國大亂。

從此,國家動盪不安。

朝代更替頻繁。

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秩序也非常混亂,很多大墓被偷盜,帝王的陵墓自然也難以保全。

所以這個時期的陵墓主要是設法防止盜掘。

這種做法始於魏文帝。

魏武帝曹操死後葬於高陵(今天的河北臨漳)。

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毀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

所以民間一直有曹操設「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在成都劉備墓上,有清人完顏崇撰的對聯說:「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

」其實,「古不墓祭」只是他的藉口而已,就在這一年,他為自己營建壽陵時,道出了真正的原因。

他說:鑒於「漢氏諸陵無不發掘」,因而決定「因山為體,無封無樹,無立寢殿……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

」原來,他是怕改朝換代,政權交替時,自己的屍體陵寢也象漢代帝王的陵墓一樣,被入盜掘。

魏文帝這個決定,對時局動盪不定的魏晉南北朝,影響很大。

二百多年間,沒有出現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風氣,也大有收斂。

出於防止盜掘的這個特點,就使這一時期的陵墓建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把墓室隱蔽起來,讓人難以尋找,南京富貴山的晉恭帝,就是把墓坑選在兩山的峽谷中,埋葬後,再用土填上,使與兩山一樣高。

把一個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資,是不難想像的。

這件事發生在晉朝亡國之際,國家正處於大混站中,這位晉恭帝在位也僅二年,是被臣下劉裕所廢,後來有被其所殺。

他是晉代最後的一位皇帝。

就是這個亡國的皇帝陵,竟如此揮霍財力,正像《史記·晉書》所說的:「主昏臣亂,未有如斯不亡者也」。

南朝是與北朝相對峙的一個政權,南朝的社會經濟相對超過北朝。

大批的南下人民,將黃河流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帶到南方,有力地推動了南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反映在陵寢建築上表現為規模較大、布局規整、有較豪華的地宮。

地宮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門牆、墓道和排水溝五部分。

並恢復了東漢謁陵的制度。

因而地面上的建築也相當宏偉,在陵前神道兩側建置成對的石獸、石柱和穹碑等。

從已發掘的南朝陵墓來看,具備下述特點:

一、陵墓依山建築,一般在山上開鑿較規整的長坑為墓室,然後填土夯平再起墳丘。

室外四周修建多條擗土牆,室前建甬道,內設兩重石門,墓室底下還修建排水溝,以防潮濕。

二、陵寢建制注重風水,營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

今存南朝陵園的方向無一定規律,而是視當地山水形式而定,這正是風水堪輿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兩側排列對稱的石雕,寢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蓮花紋飾,這說明佛教藝術對南朝陵寢制度有較大的影響。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其造型設計和雕刻手法在漢代雕刻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由粗簡向精湛發展,超脫出了漢代石雕古樸粗略的技法,藝術構思和雕刻技巧都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

【蜀先主劉備惠陵】蜀先主昭烈皇帝劉備的惠陵位於四川成都市南郊。

古冢拔地突起,紅磚垣牆環繞,蒼松翠柏掩映,莊典肅穆。

惠陵為夯土壘築而成,成圓形。

磚砌成的垣牆環繞陵冢,周長一百八十多米。

陵前有乾隆年間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鐫刻「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陵的前方建有寢殿。

惠陵西側原來建有「昭烈廟」和「武侯祠」。

據記載,武侯祠始建於公元四世紀,盛唐詩人李商隱游惠陵時,曾寫下「武侯祠古柏」一詩。

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宮城外柏淼淼」的詩句,可見當時惠陵周圍古柏蒼鬱,氣勢宏偉。

明朝初年,把「武侯祠」併入「昭烈廟」,重修後的昭烈廟破為壯觀,大門橫額楷書「漢昭烈廟」金字大匾。

但這一建築早已毀於兵火。

惠陵蒼松環抱,莊典肅穆;武侯祠綠瓦飛檐,雕樑畫棟,交相輝映,氣象萬千,是成都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為十六國統治時期。

這些少數民族有的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有的剛剛進入奴隸制,帶有殘酷的掠奪性。

他們入室中原,使中原社會經濟的發展遭到破壞,因此更沒有能力營建大規模的陵寢,多採用傳統的「替埋」辦法,不起墳。

史載,後趙的石勒和其母都是採用這種葬制,沒有任何標記。

因此這一時期的陵墓至今未被發現。

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拓拔部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

為了鞏固其政權,北魏統治者吸收漢族文化,實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為思想統治的武器,從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進程,使社會經濟又得到恢復和發展。

陵寢的建制也隨之發生一些變化。

北魏遷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帶,遷都洛陽後,陵域選擇在洛陽瀘河以西的北邙山。

北魏陵園建制有以下特點:

一、逐漸恢復了秦漢以來的陵寢規制,一般建有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築祭殿,為 上陵拜謁之所。

二、陵園內增置佛寺、齋室,表明佛教的影響滲入到陵寢制中。

陵園內增置佛寺、齋室,表明佛教的影響滲入到陵寢制中。

三、北魏遷都洛陽後,陵域布局規整,帶有鮮卑族族葬的遺風。

瀘河以西是北魏諸帝 陵域,瀘河以東,為近支皇族墓葬區和嬪妃葬地,再往東排列是「九姓帝族」,「勛舊八姓」和內遷「餘部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

這一布局與漢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區別。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明太后永固陵,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鎮川公社附近的方山南部。

東臨采梁山, 北依長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側蜿蜒而去。

永固陵始建於太和年間,歷時四年,是北魏帝後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永固陵俗稱「祁皇墳」,底方上圓。

地宮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

前室平面呈梯形,後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總長十七米多。

連接前後室的甬道呈長方形,均用青磚砌成。

馮太后棺槨放置在後室。

為防盜掘,墓門由條磚封閉,還特意在墓道內堆積大量石塊,在甬道內設置封門牆。

整個地宮規模宏大,僅建築墓室磚就達二十餘萬塊。

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

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

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

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宋武帝初寧陵】初寧陵是宋武帝劉裕的陵墓,位於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的麒麟鋪。

初寧陵是原有規模較大的陵園,內有寢殿和陵廟建築。

據《宋書》記載:「自元嘉以來,每正月輿駕必謁初寧陵」,但是現在陵園建築多毀於兵火,僅存陵前神道兩旁的天祿和麒麟石雕。

天祿居東,已經殘缺不全,目嗔口張,昂首寬胸,五爪抓地,雙角已失,有須子和雙翼,翼呈鱗羽和長翎狀,捲曲如勾雲紋,極富裝飾意味。

麒麟居西,四足已失。

體態與天祿對稱,僅頭略向後仰,獨角尖已殘斷,雙翼的形狀與天祿相似。

兩售石雕造型凝重、古樸,與漢代石雕刻風格有脈息相通的聯繫。

初寧陵多次被盜掘,陵冢已經被夷為平地。

地宮布局,史無記載,尚待發掘。

【齊景帝修安陵】齊景帝修安陵,位於今天的江蘇省丹陽縣城東北,鶴仙坳山崗南麓。

崗上林木蒼鬱,崗前是一片開闊的山坡地,景色秀麗。

修安陵依山為穴,陵前建有神道,神道兩側列置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

天祿和麒麟是傳說中的靈異瑞獸,陵前列置二獸,寓意皇帝受命於天,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威。

修安陵前的石獸與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樣,是由整塊巨石雕琢而成,但其風格不同於西漢石雕的樸實與渾厚,而是注重形體美,刀法細膩,是名副其實的圓雕。

從造型上看,儘管這些石獸是人們憑著想像力創造出來的,但是它作為一種獸類的形象是真是的。

石獸整體和局部造型和諧,動勢富有節奏感,似在曠野面對蒼穹嘶吼、奔騰,充滿了藝術魅力,是南宋石雕藝術的珍品。

歷代皇陵——隋代

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的政權,建立了隋朝。

八年之後,隋滅掉了陳,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中國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在仁壽年間,太子楊廣在泰寶殿弒父即位,然後葬隋文帝於泰陵。

史書上說泰陵「高五丈,周數百步」,這說明隋朝已經恢復了秦漢時期「封土為陵」的規則。

後來宇文化及等人在揚州煽動衛士數萬人攻入江都宮。

隋煬帝被迫自縊身亡,由他身邊的宮人草草埋葬在吳公台(離江都縣大約有二公里),後來改葬在雷塘(在江都縣的北面),「陵土僅高七點八尺,周二三畝許」。

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僅有二世,前後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煬帝又都死與非命,所以在陵寢制度上,隋朝雖然恢復了秦漢封土為陵的規則,但是在營建規模上還遠遠比不上秦漢陵寢那樣高大宏偉。

【隋文帝泰陵】隋文帝楊堅是華陰(今天的陝西)人。

北周的時候承襲父爵,當上了隋國公。

他的女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

靜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於是總攬了朝政,被封為隋王。

後來他廢靜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號是開皇。

他用了九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開基立業,在政治上比較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

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死後與皇后合葬泰陵,同墳異穴。

隋文帝的陵被稱為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扶風縣城附近。

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

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

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過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終南山。

靜觀泰陵,你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它顯得益發古老而滄桑。

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

陵園的建築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

按照史書的記載,這裡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

從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三米,碑上刻著「隋文帝泰陵」五個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巡撫畢阮所書。

往泰陵東南走,在不遠的陵角和陵東兩塊高地上,還有當年隋文帝廟的遺蹟。

今天俗稱「祭祀壇」。

原祀廟的垣牆建築早已經毀掉,現在只能夠看到殘磚碎瓦了。

但是我們不難設想,當初祀廟的規模是多麼地宏大。

從這裡還能看到闋樓的遺蹟。

就是在這些殘磚碎瓦中,歷史學家發現了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文飾和形制。

比較多的是蓮花狀的方磚。

方磚中央是浮雕的蓮花圖案,角邊飾以蔓草,四周刻著連珠紋,非常美觀大方。

特別的,這裡還發現了一枚殘破的、以菩薩形象為文飾的瓦當。

它的正面用弦紋和連珠紋組成一個心形,中心端坐著一尊雙手合十、結迦跌坐的菩薩。

據說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隋煬帝陵】隋煬帝陵,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北雷塘村。

雷塘,又稱為「雷坡」,相傳吳王曾經在 這裡建造釣魚台。

南朝的時候,這裡園林山水,亭台樓榭,是江南勝跡。

宋代以後,這裡湮滅無存,只剩下煬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稱為「皇墓墩」。

後世的人做詩諷刺隋煬帝說:

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尤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原生歸架六龍。

隋煬帝楊廣,是楊堅之子。

他十三歲就被封為晉王,拜拄國。

隋討伐陳的時候,他是行軍元帥,駐鎮揚州。

後來他弒父即位。

即位之後他貪圖奢靡,開了通濟渠,便於自己坐龍舟遊玩。

他三下揚州,整天杯不離手,紙醉金迷。

他的住所都用金玉裝飾,金碧輝煌。

他還熱中建造宮殿,勞民傷財,致使國力虧空,民不聊生。

後來宇文華及攻入江都宮,隋煬帝怕殺頭碎屍於是自縊而死。

清代的時候曾經重修了煬帝陵。

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寫著「隋煬帝陵」四個大字。

隋煬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斷送了,引起後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賦詩。

歷代皇陵——唐代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

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

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陝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高原和北山嶺的頂部。

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並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

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

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後的第二次發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點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弘。

另外的特點是,陵區內有很多殿宇樓閣組成的地面建築;功臣陪葬,皇親從葬;有大量威武雄壯、富有時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顯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橋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肅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順宗李誦的豐陵,憲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恆的光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貞陵,懿宗李淬的簡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昭陵】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被封為秦王,他為建立統一強大的秦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

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

第二年改號為「貞觀」。

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死後,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

他極力宣揚薄葬,目的是為了使「殲盜息心」,免得象漢朝諸陵一樣被偷盜屍骨無存。

但事實上,昭陵的建制並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的。

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里,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的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

唐太宗死後葬入玄宮,與長孫皇后合寢,以便讓皇后按禮制在寢宮內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內部非常華麗,據傳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蘭亭序》真跡就在其中。

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作詩描述了昭陵玄宮輝煌壯麗的景象。

昭陵陵園內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

其中有魏徵、房玄齡、溫彥博、李靖、尉遲恭等歷史有名人物的墳墓。

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布在兩側,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在山上。

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一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廡殿中陳列著世界文明的浮雕石刻六駿。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與吐蕃和親,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深得各族人民的擁護。

太宗死時,突厥阿史那社請求殉葬,於是高宗派人打制了這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

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係的寫照。

可惜它們在清代乾隆以後大多被毀了。

至於昭陵六駿,是馳名中外的浮雕。

它們是李世民當年統一全國,南征北戰馳騁戰場騎的六匹戰馬。

李世民為了紀念它們,將它們雕在了石屏之上,相傳六駿的圖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畫家閻立本之手。

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逼真地雕刻了這些形象。

石屏的角上題有高宗的讚美詩,是由歐陽洵書寫的。

這六駿分別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虢和白蹄烏。

其中,颯露紫是唯一旁邊伴有人像的。

據傳說,李世民在一次作戰中與隨從失散了,敵方的騎兵一箭射中了颯露紫,丘行恭拚死護駕。

李世民後來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就把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

中箭後的颯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斷拔箭,這種救護之情,實在是人馬難分,情感真摯。

昭陵六駿體現了中國人民無比的智慧和創造力,在人們心目中於是就被神化了。

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大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於是叛軍倉皇潰逃。

偃旗息鼓後,騎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

後來的昭陵守墓官報告說,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真是神馳呀。

昭陵的布局,不僅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的氣概,還說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結成以宗室和大臣為主體的新的氏族集團,以便於唐代王朝的長期統治。

【風雨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在西安市往西不到一百公里的梁山最高峰--北峰上。

乾陵以山為陵,氣勢雄偉,規模宏大。

有詩句描寫乾陵「千山頭角口,萬木爪牙深」。

乾陵是唐代帝王在陝西關中地區「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

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開鑿而成,陵墓本來是一個圓錐形石灰質的山峰,蔚為壯觀。

三峰聳立,最高山峰為陵的主體,南面二峰較低,東西對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門戶,氣勢雄偉。

據說,在晴朗的天氣,在此居高臨下,能夠望見當時的古都長安。

根據考古學家的勘察,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到墓門。

石條是交錯砌壓的,石條之間平面用鐵栓板固定,又澆上鐵汁。

專家們初步鑑定,乾陵沒有被盜賊偷竊發掘過。

並且認為我們現在如果要進行發掘,困難也是比較大的,因為,石條之間十分緊密牢固,必須利用機械和熱能,先將鐵卡、鐵桿、鐵汁軟化,才能順利地將條桌面大的長方形石條,完整地取出。

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勢,對稱排列著精美的石刻群。

其中就有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碑」。

有人說,這是她表示自己「功高德天」,難以用文字表示。

也有人說,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由後人評說,因而一字不刻。

然而,當初的無字碑變成了有字碑。

可惜,刻滿字的碑,竟因千年的風霜雪雨的侵蝕,字跡已難辨認。

唯有金代天會年間,「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紀」, 是用女真文刻的,旁邊附有有漢字譯文,尚可以辨認。

女真文現在已絕跡,這些文字是研究是女真文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料。

真可嘆,「沒字碑頭鐫字滿,誰人能識古坤元?」

一個經歷了八十多個個春秋歲月的老婦人,一個武周皇帝,一個執政唐代半個世紀之久的政治家,她怎麼把歷代公認的墓前豐碑,這歌功頌德的場所,留下空白?從記敘她的兩三件事中,應該可以了解她的為人秉性。

武則天進宮後,宮中有一匹暴烈的馬,叫獅子驄,沒有人能夠制服它。

武則天說,我能制服它,但要有三件器物;一鐵鞭、二鐵棰、三匕首。

用鐵鞭抽打它,不服,用鐵棰打它的頭,再不服,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

她執政後,就是用制馬的辦法,駕御群臣,形成了強有力的統治,保證了國家的鞏固與統一。

後來徐敬業造反,讓駱賓王起草檄文。

武則天見檄文上雖然都是謾罵她的話,但文章寫得非常出色,她一邊讀一邊讚揚寫得好,連連說:「好一個有才華的人!」並且嘆道:「有此文才,卻為叛賊所用,這豈非宰相的過失麼?」她看完檄文說:「賓王原是能文,敬業未必能武呢。

」隨即令大將軍李孝逸,統兵三十萬,討伐徐敬業。

武則天堅信自己的力量所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比其那石刻的文字更堅實永恆,她自信無需在碑上為自己刻寫什麼,這立碑不刻字,才是她--武則天真正秉性所在。

總之,乾陵無論是地面上的建築石刻,還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個陵園的規劃設想,都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雕刻藝術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文化與科學技術水平。

墓室內的文物珍寶。

肯定異常豐富,一旦發掘出來,必將大開人們的眼界。

【唐玄宗泰陵】泰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的金栗山上,因山為陵。

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個兒子,因為在「韋後之亂」中擁睿宗復位有攻,被封為太子。

後來又逼迫睿宗禪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他為了加強皇權,先發制人,殺死太平公主,結束了武則天以來的一連串宮廷政變。

在他統治期間出現了「開元盛世」。

後期朝政日趨腐敗,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

762年玄宗死於長安神龍殿,葬在泰陵。

泰陵包括整座金栗山。

陵園建築大體與乾隆相同,只是規模不如乾陵宏大。

陵園神道兩側由南向北排列有石翁仲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華表一對。

陵園玄武門外又有石馬五對,以及蕃使像八尊。

泰陵石雕體態略小,雕鑿粗陋,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衰敗的情況。

泰陵有陪葬墓一座,為內侍高力土墓。

【楊貴妃墓】楊貴妃墓位於陝西省興平市西面。

陵園規模雖然不大,但也不失皇家氣派。

它有青磚瓦圍牆,雕梁斗拱,朱紅色的油彩和蒼翠的松柏,交相輝映,頗有幽谷肅穆的氣氛。

墓的側面有迴廊,碑石琳琅滿目。

其中有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的詩作石刻,諷古喻今,詩意深刻,耐人尋味。

根據野史記載,楊貴妃縊死那天,一個村婦無意間拾到貴妃的錦襪一隻,如獲至寶,在路邊「每遇客求一玩得白錢,前後獲無數」。

劉禹錫曾在一首詩中描寫道:「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岩畔人,空見凌波襪。

郵童愛蹤跡,私手解磐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

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人驚。

」後來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令選棺槨擇地埋葬,這時楊貴妃已經肌膚糜爛,只揀到一枚香囊,玄宗見到了慘然淚下,命令畫工把貴妃像繪在便殿,早晚望之噓唏不已。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詩句。

在歷史上,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結局,正是唐朝社會由強盛走向衰敗的反映,正如清代文人袁牧所說:「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是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唐肅宗建陵】唐肅宗建陵,在陝西省禮泉縣的西北。

東面和昭陵隔山相對,西面與乾陵隔川遙望,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梯田和廣闊的沃野。

由於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內橫貫南北兩條大溝,整個陵區的遺蹟破壞較大。

現在陵園內殘存有五對石馬,脖下正中雕著獨鈴,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見的。

還有門獅八隻,華表一通,石鴕鳥一隻,石人十對。

石人東文西武,文官持圭,武官操劍。

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體態普遍不昭陵、乾陵卑小,製造也比較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由強盛走向衰敗的狀況。

【唐代宗元陵】唐代宗元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的西北的檀山,因山為陵。

元陵陵區周長二十多公里。

據《舊唐書·令狐桓傳》記載:「德宗即位後,曾詔立代宗 元陵制度,物極優厚,當竭幣藏奉用度。

令狐桓曰:」臣讀《漢書·劉向傳》見論王者山陵之城,良史稱嘆,萬古芬芳,何者?聖賢之心,勤儉思務,必求諸道,不作無益……由此可以看出,有德者葬逾薄,無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

」德宗從之。

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經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每況日下的狀況。

元陵陵園的石刻與建陵相同,製造也比較粗疏。

【唐德宗崇陵】唐德宗崇陵,在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的嵯峨山,也是因山為陵。

陵區四門原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立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

此外,朱雀門外還有石像八尊。

石刻雖然已經殘破,然而大部分仍然保存著。

【唐順宗豐陵】唐順宗豐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東北的金瓮山。

豐陵因山為陵,陵區周圍二十公里。

陵區原有石刻,四門各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翼馬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

現僅存石獅和華表各一座,都已經殘破。

由於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比較大的朝代,歷經近四百年,在位皇帝二十多位,因此唐代的陵園建築也比較多。

除上面介紹的各個陵園外還有,唐憲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敬宗的莊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宣宗的貞陵等。

歷代皇陵——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割據的時期。

中原地區的王朝不斷更替,前後有梁、唐、晉、漢、周五代。

其他地區主要在南方則有十個割據的王國:長江下游的吳、南唐,浙江一帶的吳越,福建一帶的閩,四川一帶的前蜀、後蜀,兩湖地區的楚、南平,兩廣地區的南漢和山西境內的北漢。

這一時期由於軍閥混戰,連年不息,政權更迭頻繁。

五代前後七十多年共有十三個皇帝,死於非命的就有八個。

所以,這個時期的陵寢建築所剩無幾,在陵寢制度上也基本沒有建樹。

與五代的紛亂局面相比,較為偏安的十國的"前唐和前蜀"。

南朝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據長江天險,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封建文化制度較為完備的地方。

「南唐二陵」指的是永陵和順陵。

前蜀建都於,位於長江下游的四川成都。

高祖王建的陵,規模宏大,氣勢不凡。

在五代十國的帝王陵墓中是罕見的。

尤其是墓中的一組音樂舞蹈形象的精美浮雕,是這一時期燦爛的藝術珍品。

【後周帝陵】後周皇陵位於河南省新鄭縣城北的郭店,包括後周太祖郭威的嵩陵、世宗柴榮的慶陵和恭帝柴宗訓的懿陵,是五代時期中原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較為完整的陵墓群。

後周是五代的最後一個王朝。

後周時期將官田歸民耕種。

減輕農民的徭役,生產得到了發展,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後周皇陵是封土的陵冢,三冢並立。

嵩陵在郭店南的同家莊,陵園規置簡約。

原來有石柱、石人、石獸、不修不宮。

據《舊五代史》載:郭威臨終前謂柴榮曰:「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內。

陵所務從檢素,應緣山陵,役力人匠,並須和雇,不計遠近,不得差配百姓。

順陵在慶陵之側。

因恭帝是亡國之君,被宋降封為鄭王,死後又由湖北歸葬此地,故陵冢卑小,僅高四米,周長四十米。

實際與慶陵為同一陵園。

近年來後周皇陵得到妥善的保護和修繕。

今陵區內碑刻和古柏相映,為這座難得保留下來的五代陵墓區增添了新的意境。

【南唐二陵】南唐二陵,是南唐烈祖李弁的欽陵和他的兒子李憬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市南郊的牛首山下。

這兩個陵相互毗鄰,東依紅山,北靠白山,西臨山谷,而南面是開闊的山坡地。

欽陵和順陵均封土為陵,陵冢呈現圓形。

當地百姓稱作「太子墩」。

順陵位於欽陵西北,相距五十餘米,其北、西面都與山麓相連,隆起不甚顯著。

二陵的陵園原地面建築,今均已無存。

近年來,在陵園地面廢墟上,曾挖掘出精工雕鏤的柱礎石,可見當時地面建築是較宏麗的。

欽陵和順陵的墓室規制基本相同,沿墓道而進,有前、中、後三室,室頂和四面全用青磚疊砌成穹窿狀,各室之間有短過道相連。

中室放置棺槨,裝飾比較講究。

欽陵的中室和東西便房柱都用石灰粉飾,上面繪滿艷麗的牡丹花紋,四壁塗以朱彩。

北面壁頂上還橫著雙龍奪珠和頭戴盔胄、身披細甲、手持長劍、足踏祥雲的大型武士浮雕像。

今浮雕像還殘留有敷金塗彩的痕跡。

由此可見,當年地宮建築十分豪華。

順陵雖與欽陵形制略同,但墓內的結構裝飾和繪畫藝術已失去南唐初年雄偉富麗的氣魄,反映了這位沒落君主"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吞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的政治生涯。

南唐二陵曾經多次被盜。

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對這二陵進行發掘清理時,在欽陵前室西南牆頂發現了盜洞,當年隨葬的金銀珠寶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的衰冊。

【吳越錢元鸛墓】吳越錢元鸛墓,在浙江省的杭州市玉泉山下。

玉泉山又名玉龍山,聳立在西湖與錢塘之間,山水美景與古代名勝互為襯托,「發幽古之情,暇思無窮」。

錢元鸛諡文穆,是十國中吳越第二個君主。

好儒學,善為詩。

據記載,杭州大火,宮室焚燒殆盡,元鸛驚懼病狂而卒,葬在玉皇山下。

錢元鸛墓為石冢。

據載,在明嘉靖年間,錢塘知縣王錢刻「吳越國文穆公墓」石碑一通於墓前。

清嘉慶年間,「增築石冢。

」清代大家錢大昕《潛研究金文跋尾》問曰:「吳越文穆王神道碑前半剝裂幾無一字,惟首行題'大晉敵天下兵馬都元帥守尚書'十三字尚存。

銘詞獨完好。

後來,在玉皇山下發掘了錢元鸛的墳墓。

由於墳早年曾經被破壞,隨葬的器物出土很少。

但是在其墓室後的頂部發現了珍貴的石刻星象圖,它比世界公認的南宋年間的蘇州石刻星圖早了三百多年,而且圖的面積整整大了四倍,比較準確地刻畫了二十八宿星辰的位置。

在錢元鸛墓西隔一山的玉屏峰下,有神道碑一座,是清乾隆年間杭州太守李公亨所立。

在碑北一百多米有廢棄的墓穴一座,是為錢元鸛之子忠獻王錢弘佐之墓址。

由於當時中原戰亂的破壞,吳越王陵地面所留的遺蹟已經不復多見。

現在玉皇山下慈雲嶺南坡的石佛像,是同時期的石窟藝術,它與吳越王陵移植構成了五代十國時期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

【閩太祖王審知幕】閩太祖王審知幕,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蓮花峰的斗頂山上。

王審知是五代十國閩的開國君主。

唐末和他的兄王潮起兵,入據福建,被封為閩王。

據記載,王審知「為人儉約,好禮下士」。

他在位期間,鼓勵墾荒,興修水利,建城池,辦學校,招納中原名士,積極經營海外貿易,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他死後葬在福州的鳳池山,後來遷葬到了蓮花峰,封土為陵,號稱「閩王墓」。

王審知墓陵園內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蓮花、永興兩寺院。

墓冢早年被盜。

現在陵園內僅存三層墳台及翁仲、石獸等。

八十年代的時候政府重修了王審知墓,在左墓室發現了閩忘的墓志銘,是翁承贊所撰。

現在的福州慶城寺的閩王廟,原來是王審知的故宅地,是後晉所修。

從宋代到清代,歷朝郡守都加以供奉和修繕。

廟內藏有王德政碑一通,是福建百姓請旨所立的。

於兢撰文,王倜書。

碑之銜名長達七十四字。

碑文記述了王審知的家世及其治閩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對外貿易的情況,是研究五代十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前蜀高祖永陵】前蜀高祖王建永陵,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金河岸邊。

曾經一直被人們稱為「撫琴台」,相傳是西漢風流才子司馬相如撫琴之處。

直到解放前,中國考古工作者正式對永陵進行科學發掘,這座湮沒千年的前蜀帝王的陵墓,才被人們發現和重視。

王建,許州舞陽(今屬河南)人。

唐天復時被封蜀王,國號「蜀」,史稱「前蜀」。

王建為人「多智詐,善待士,唐末士人多依附」。

死於成都,葬在永陵。

永陵封土為陵,呈圓形。

墓室坐北朝南,分為前、中、後三室,每室都有木門間隔。

中室面積比較大,是全墓的主體部分。

王建的石棺床在中室的偏中央,床上有玉板台階三層,棺槨就停放在台階之上。

墓室早年曾經被盜,棺槨早已朽爛。

石棺床的東、西、南三面有二十多幅石刻畫,內容為二十多名樂伎彈、跳、吹、擊演奏伴舞的形象,這是研究唐代音樂舞蹈極其珍貴的文物。

七十年代初,成都某鄉的農民修屋時,在離王建永陵三百多米的地方挖出一尊石人,可能是永陵園之物。

石人完好無缺,頭戴素冠,身佩長劍,造型生動,線條古樸粗獷。

石人是用整塊青石雕琢而成,重達四千多公斤。

帝陵前設置如此高大的石像,在五代十國時期極為罕見,反映了前蜀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情況。

【後蜀高祖永陵】和陵是後蜀高祖孟知祥及其妻福慶長公主的合葬陵,在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的磨盤山南麓。

和陵是一座青磚結構的大墓,工程浩大,結構獨特,為中國陵墓所罕見。

由於墓體早年多次被挖掘,所以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一座古代的磚瓦窯址。

七十年代初,四川省博物館對其進行發掘,隨著墓主福慶長公主墓志銘的出土,才使這座湮沒一千多年的青磚大墓得以很好的清理和保護。

作者哈德斯伯爵

微信公眾號滿族文化網出品

滿族文化網正式開始建微信群,並實行會員制,請願意入群朋友先加布耶楚克,長按下邊二維碼加好友,經填表審核成為會員後入群。

投稿或商務合作事宜可以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垂詢電話13311162363。



歡迎關注我們QQ公眾號福貝勒府
點擊進入我們QQ公眾號福貝勒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埋葬皇帝最多、規模最大的三大皇家陵墓群

中國古代大小王朝上百,每代帝王死後都會修建大型帝王陵寢,大型帝陵自秦朝開始起,主要分布在陝西、河南、江蘇、浙江、北京和河北六省市,這六個省的帝王陵墓基本占了古代帝王陵寢的八成以上。但是古代不少朝...

咸陽的「國保」:怎麼都是「墳墓」呢?

在陝西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渭南地區以各類古建築為主,延安地區以近現代革命舊址居多,西安的周秦漢唐都城遺址最具代表性。那麼,咸陽地區的「國保」有什麼特點呢?咸...

古代帝王陵的驚世陪葬品!秦始皇棺槨價值連城

在古代,天子的地位權力至高無上,而擁有全天下的皇帝們對自己死後的事情也頗為重視。皇陵陪葬品的豐富程度直接表現著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有些皇帝的隨葬品真不是一般的奢華……秦始皇陵:封建帝王第一陵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