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次「顯微鏡下考古」獲得新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亞心網記者張迎春

一直以來,傳統的考古發掘只在田野進行。

如今,顯微鏡下也同樣會有考古新發現。

今年4月起,一項全國最前沿技術的「顯微鏡下考古」在新疆首次實施,經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陝西文物考古研究院半年多的合作,取得了新收穫。

新疆首次發現這麼多殉葬

馬為何選擇「顯微鏡下考古」技術?又會發現什麼?事情還得從兩年前的一項田野考古發掘說起。

2014年5月至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考古隊對喀拉蘇墓地進行考古發掘。

喀拉蘇墓地位於哈巴河縣加依勒瑪鄉闊克塔斯村西北2.5公里的戈壁草場上。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隊領隊於建軍率領隊員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一共清理墓葬53座,出土文物約600件,年代跨度很大,早期年代為戰國晚期至漢代,晚期為隋唐時期。

「13號和15號大型墓葬,最能集中體現當時先民的埋葬習俗。

特別是15號墓的地面是用岩石堆積成的低矮石堆,下面是用石板圍砌的橢圓形石圈,再下面土坑裡的石槨木棺里,放了10匹馬,排成3列。

我們將這些馬清理後,發現下面還有一匹馬,一共11匹馬,其骨骼都比較完整,這是新疆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這麼多數量的殉葬馬。

」11月30日,於建軍回憶說,這條消息很快被疆內外媒體報導,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發掘時,他們邀請首都師範大學動物考古學專家到現場,一邊參與發掘,一邊研究,發現這些殉葬馬匹的死亡年齡集中在10歲至13歲,而且多數是雄性,大部分患有椎骨病變和齲齒病,推測可能和先民們經常騎乘或馬的負重有關。

之後,他們將出土的馬和石槨木棺打成了10多個專業包裝,運回了烏魯木齊市。

按往常習慣,將「打包」回來的文物拆開、清理、登記、入庫,這項考古發掘就基本結束了。

但是,喀拉蘇墓地出土的文物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使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有些不甘心。

他們一直關注著國內前沿、被稱為「實驗室的考古」技術,能否通過這種新技術,使這項考古發掘得更精細。

「實驗室的考古」就是運用超景深電子顯微鏡進行考古發掘。

當他們與目前全國熟練掌握此技術的陝西文物考古研究院取得聯繫時,一拍即合,「顯微鏡下的考古」便首次在新疆使用。

一系列的新發現帶來驚喜「以前,我們將出土文物打包運回來,然後進行清理和登記就基本結束了,現在,我們要對文物分層次進行整理和發掘,好像牙科手術一樣,不但可以看清文物的細微特徵,同時可以發現肉眼忽略的遺蹟現象。

」於建軍說。

為了保證「顯微鏡下的考古」發掘順利進行,他們先將大小十多個打包的文物,一起運到了敦煌研究院,用X光工業探傷儀進行拍攝,看到了金屬、動物骨架等細小文物的基本輪廓。

「光給一件文物拍照,就要取樣、複合等拍上七八張,這麼多文物,一共拍了多少張照片,連我們自己都數不清了。

」於建軍說,這只是做準備工作的「預判」,而顯微鏡下的發掘更費勁。

「超景深電子顯微鏡能夠放大千倍,當我們把文物放在這種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和分析時,首先感到非常費眼睛,最多半小時,眼睛就感到疲勞,得趕緊休息一下,然後再繼續。

工作人員幾乎整天都低著頭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工作。

一個細小的肉眼看不到的文物特徵,一遍遍地反覆地看、分析,幾個月下來,視力都受到了影響。

」於建軍說,但一系列的新發現,卻讓他們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直徑不到1毫米的一個個銀絲環,將很多金箔片串聯起來,附在人的衣服上,這種肉眼根本看不到、田野中容易被忽略的文物,顯露出了真容。

穿在人身上的衣服,原來他們只能看到表面的織物,現在一層層細微的結構都能清楚地看到:毛布、皮衣和裝飾物,最上面還蓋著動物皮以及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搭配關係。

腰帶與佩飾之間,以什麼路線穿綴起來;一根草繩,用什麼方式打結……顯微鏡下,一目了然。

還有,一堆堆土紅色的顏料,如果不注意,田野考古時可能被破壞。

顯微鏡下,工作人員開始思考,這些顏料當時究竟是用來化妝的,還是有其他用途?

當這些精細的考古新發現,清晰地呈現在顯微鏡下時,於建軍對喀拉蘇墓地考古發掘和研究有了新的認識:墓主人可能是控制著12個部落的首領,當時他和部落的先民們以遊牧經濟為主,手工業發達、文明程度相當高,與歐亞草原遊牧民族有著諸多歷史聯繫等。

獲取容易被忽略的遺存信息

「『顯微鏡下考古』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室內進行,不受時間、環境的影響,可以慢慢地精心去做,不像以前,受時間環境限制,考古工作者通常都會儘量縮短野外考古發掘的時間,而且遇到颳風下雨,不但要停止工作,出土文物也極容易受到損壞。

」於建軍說。

更重要的是,它是新疆傳統田野考古技術的另一種延伸,比過去更精細,最大限度地獲取了原本容易被人忽略的文物遺存信息。

如何使考古發掘工作,從簡單粗糙的傳統方式變得更加全面、系統和精細?目前北京大學、陝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知名院校和文物考古單位,已在全國率先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並已取得了成果。

現在,喀拉蘇墓地顯微鏡下的考古發掘,同樣初步取得了收穫,讓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增強了信心,並積累了一些經驗。

「新疆沙土多,流動性大,前期田野考古發掘後,應當用更加專業的方式將出土文物進行打包,以免出土文物在運輸過程中,因沙土流動和磨損出現破壞,這樣更加有利於顯微鏡下精細的考古發現。

」於建軍說。

「今後,隨著新疆各種大型考古發掘項目越來越多,像『顯微鏡下考古』等各種新科技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得到運用,借著新疆豐富的文物資源,相信新疆的考古發掘水平將會有所提高。

」最後,於建軍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

陝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用顯微鏡對喀拉蘇墓地出土的文物進行考古發掘。

於建軍供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考古發現新成果向社會公開成常態

1月26日至28日,由陝西省文物局、省社科聯聯合主辦,省考古學會、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感受考古,體驗文明——2015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匯報會」在陝西歷史博物...

陝西文物考古發現和科技保護領跑全國

距今4300多年前的石峁遺址,位於神木縣高家堡鎮,是龍山文化晚期的史前人類文明遺存,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石峁遺址已被考古界定位為「中國文明的前夜」,2013年成功入選中國十大考古...

新疆吐魯番加依墓出土400餘件彩陶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朱羿實習記者黃珊)記者從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獲悉,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文物清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吐魯番學研究院在吐魯番加依墓地共同發掘出土400餘件陶器,這是...

去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豐碩

編者按1月29日至30日,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暨考古歷史文化宣傳創新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疆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