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中華(序)中和至美 多元統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進入「美好中華」展廳,首先,要通過一條狹長的時空隧道。
隧道略顯狹窄,視力所及是頭頂上方高高低低飄來的近二十年重要考古發現和遺址名稱,他們中絕大部分都被評為歷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這次展覽從其中選取了有代表性的文物作為本展的展品,參展文物涉及21個省份、49家文博單位,共360件套在此展出。
其中八成以上從未到過北京,有些文物甚至是第一次離開故土。
不難發現其中有「海昏侯」,「曹操墓」,「隋煬帝墓」這些轟動一時的考古界大咖,也有「小河墓地」,「尼雅古城」「金沙遺址」這些迷霧重重的天外怪客。
左右兩側牆體上,標示年份的數字1996、 2001 、2002…步履匆匆間向後移動著~
讓我一度很操心,時光飛逝,到達隧道盡頭之時,我和我身邊風華正茂的觀眾們,會不會已是英雄白頭美人遲暮……
杞人憂天的思緒正洶湧,時光走廊的悠遊之旅已結束,牆上的年份停留在2016,
嗯,1996-2016正好20年,也正是考古學突飛猛進,全民考古熱的20年~
序廳一片開闊,主標題「美.好中華」在雲氣紋的烘托下,絕世而獨立,傲然懸空於天地間。
⚠️⚠️請注意,本展覽講的不是「美好中華」,而是「美」、「好」、「中華」。
什麼是美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吧~
中國傳統文化中「美」的概念往往泛化為「好」。
審美屬於哲學範疇,「美」不單表現為外形的標誌,更重要的是它蘊含的古人追求和諧的哲學思想。
所謂「和」,就是多種不同的要素相互協調、相互適應、相互平衡,共同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的狀態。
「和」與「同」不一樣,「和」是多樣性的協調,「同」是單一性的重複;
「和」與「爭」相反,「和」是多因素的適應平衡的狀態,而「爭」是多因素矛盾衝突的無序狀態。
正如美好中華這四個字由28各木構件組成,象徵著中華文明是多元統一的。
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明不僅僅是由華夏民族的主體漢族創造的,更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互相影響相互交融,共同組成了兼容並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12件領銜文物分列序廳,概括了從史前至明清的審美發展歷程,每一件文物代表著一個朝代對美好的認知。
數字12也隱含著中華文化的世界觀(十二地支)。
隨著考古學的發展,更多文物的出現,人們對於文明的認識也在不斷刷新。
考古是一個證史的過程,也是不斷發現文明中展現「美」「好」的過程。
下面就從這件彩陶盆開始我們美的歷程吧。
史前時代,先民與自然的抗爭和共處中,萌生了最初的審美意識。
他們以簡單的線條刻畫在陶罐上,表達對天地萬物的質樸認識。
這件仰韶時期的彩陶盆,出土於河南三門峽,外壁的紋樣是廟底溝文化代表性的花紋,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在此之前,早期西安半坡遺址多用直線,幾何紋樣繪製彩陶,廟底溝的彩陶突破了直線的束縛,創新的複合了垂弧紋、弧邊三角紋、窄帶紋、圓點紋等多種圖案。
彩陶的紋樣從這一時刻起,開始變得圓潤,變化多端,富於韻律,這是原始藝術發展的第一次高峰。
這件彩陶盆「底小、口大、肩腹部豐滿」,頭重腳輕的造型如何才能穩穩立住呢?
當時的人很聰明,他們在地上挖一個小坑,把彩陶盆『坐』在裡面,就又穩固又安全啦。
說到紋飾之美,我們再看一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商代與周代青銅器在工藝上有很大不同。
噩仲銅方鼎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羊子山
我們來做一個對比左邊:商 中原地區提梁銅壺;右邊:西周 湖北楊子山銅方鼎。
一、滿飾VS留白
這件商代的青銅提梁壺,口沿處有一圈裝飾,可以看到底子上刻滿了紋飾。
商代青銅器除了刻畫主體紋飾,還會用精細的紋樣填滿空白部分,好比在畫布上著了一層底色;
而周代青銅器對主體紋飾獸麵塑造得非常細緻,但紋飾之間的空隙則做了留白處理,沒有滿飾。
二、酒器vs食器
銅壺是盛酒器。
商人嗜酒,認為飲酒有助通神,因此商人以酒器(觚和爵)作為祭祀的主要禮器。
周朝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重視食器,以簋和鼎作為核心禮器。
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從此時開始形成。
☑此銅壺器蓋內有銘文「馬危」,其墓主可能是商王朝周邊的「馬危」族首領或者高級貴族。
☑較為特別的是,接近圈足處,有兩個半環形鈕,可穿繩配合提梁倒酒。
☑銅壺的造型和繩索紋提梁均表現出早期銅禮器模仿陶器的風格。
☑該墓未被盜擾,屬於中等貴族墓葬,陪葬器物工藝一般,紋飾較為簡單。
卣還是壺?
在文獻中經常提到周天子賞賜秬鬯一事,秬鬯就裝在卣中。
但考古從未出土過自銘卣的器物,通常依據宋代金石學家稱呼稱這種提梁壺為卣。
有學者認為,蓋以母口覆器為卣,器以母口承蓋為提梁壺。
考古出土這種提梁壺卻自銘為壺,有裝酒和裝飲酒器兩種用途。
噩仲銅方鼎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羊子山
方鼎比圓鼎工藝複雜,數量比圓鼎稀少,有蓋的銅方鼎更是少見。
鼎身中線與四角各有一道扉棱;蓋的四角有揚起的夔紋,極為張揚的風格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風格迥異。
噩仲銅方鼎出土於噩侯大墓,蓋內鑄銘文「噩中作寶尊彝」,意思為噩仲製作了這件寶貴的銅禮器。
噩國是殷商遺民建立的諸侯國,西周厲王時期噩國舉兵進犯西周王朝,最終被周厲王所滅。
展覽匯集了多件精采的青銅器,主要集中在第二單元展出。
比如出土自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的青銅器,自發掘以來一直被深藏在庫房秘而不宣,這次是第一次公開亮相,錯過悔N年~
玉佩造型為一龍一鳳一虺,鳳棲於龍尾部,虺卷尾與龍尾相接。
龍鳳虺合體玉器少見,三者組合在一起可能有辟邪佑祥作用。
把熟悉的符號重新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紋樣 ,是典型的荊楚地文化特色。
東周時期,隨著鐵器的發展,治玉效率大大提高,鏤空等工藝增多,審美從追求規整質樸的風格,轉向婉轉精質,展現動態中的平衡之美。
大多數時候,陪葬坑埋葬的是真正鳥獸,經年累月再出土時就只剩下骨骼了。
可距秦始皇陵園最遠的一座陪葬坑中,按1:1比例製作的青銅水禽坑,真實再現了當時的自然環境。
隨葬坑裡有象徵性河道,銅水禽共46隻,包括青銅天鵝、青銅鶴及青銅雁。
由於盜擾及坑體焚毀坍塌,和潮濕環境的侵蝕,這些水禽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
這件青銅雁周身鏽蝕嚴重。
銅水禽在陪葬坑中,既不作嗷嗷待哺狀,也不作引吭高歌狀,展示的都是動態過程中的瞬間姿態,姿態閒散,動作不一,上或立或臥,有的水中覓食,有的伏臥小憩,有的曲頸汲水,栩栩如生。
這座陪葬坑可能體現了某種神仙思想。
銅水禽表現出作者對寫實造型的高超駕馭能力。
本展覽與四位帝王有關,你能找到嗎?,:
海昏侯劉賀墓有4件文物參展。
隋煬帝墓出土蹀躞(dié xiè)金玉帶
曹操墓出土的石牌
秦始皇陵一比一比例的銅雁
博局鏡又稱為「規矩鏡」,其特點是在銅鏡上飾有具有象徵含義的「T/L/V」形紋。
此銅鏡背面天圓地方以及十二地支銘文,反映了漢代人們的宇宙觀。
功能: 這種牌飾一般出土在鮮卑墓葬墓主的腰腹部,結合牌飾邊緣的打孔,推測應是縫綴在衣服上的服飾。
紋飾:其紋飾為一對鹿相對站立的形態,是馳騁在歐亞草原上的北方民族常見的場景,反映了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
鮮卑文化尚鹿,可能與圖騰崇拜或是鎮墓有關。
墓葬: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是迄今為止發掘規模最大的鮮卑族文化遺存,大量鐵制兵器馬具和生產工具共存,表明鮮卑族內部社會結構已由遊牧向農耕轉變。
唐代跪拜俑十分罕見。
這件俑頭戴進賢冠,為文官俑,其跪拜姿勢屬於中國古代跪拜禮「九拜」式之一,是男子常拜之禮。
可見唐代非常注重禮儀。
這件渣斗是北宋時期耀州窯的產品,以刻花牡丹紋為飾,牡丹紋寓意富貴吉祥,是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紋樣之一。
渣斗是吐口中污物的器皿。
耀州窯瓷器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裝飾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刻花工藝在北宋中期已經成熟,到北宋末期達到精湛的程度,刀法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較強,有「刀刀見泥」的美稱。
呂氏家族是北宋的名門望族,世代官宦、書香門第,特別是「大」字輩成員在政界與文壇都取得驕人成就。
墓中出土文物少見金銀器物,由此可窺見宋代士大夫階層雅致而不奢華的審美情趣
這座銅三節燭台出土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小王力溝遼墓,燭台分三層,各部件分體鑄造,雖然已有千歲,但依舊可以拆裝自如。
蓮花是常見的佛教題材,體現了佛教藝術與中原文化對契丹民族藝術的影響。
小王力溝遼墓墓志銘陰刻篆書「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幾字。
結合墓誌及相關記載分析,該貴妃為遼聖宗妃。
其所在蕭氏家族在遼代九帝中共出過四位皇后,是遼外戚最為顯赫的一支。
男女陶俑 元,陝西省西安市曲江張達夫墓出土
這兩件侍俑出自元代張達夫墓,出土時分別立在墓中不同位置,並非一對,但面部都朝向墓主人。
其面容、髮式、衣著等細節具有蒙元時期關中特徵,陝西關中墓葬大量隨葬陶俑的出土,反映出當時「以漢法治漢地」的政策。
張達夫墓出土的陶俑,不施彩繪,完全靠雕塑語言來表現神韻,五官雕刻細膩,服飾刀法豪放,體現了元代自由奔放的藝術特色,藝術水平不遜色於漢唐陶俑。
蒙古民族的本色樸素天然,加上元代幅員遼闊,水陸交通便利,中亞、西亞地區的商人、學者絡繹不絕來往中原,形成了新的審美風氣。
元代的審美一改南宋時的精緻奢靡之風,呈現出包容和多元化的特點,更注重樸實細膩直觀地展現民間日常生活場景。
銀執壺 湖北省蘄春王宣明墓出土
此壺蓋鈕與鋬之間由一條銀聯連接,壺腹做出杏葉形開光,整體器形古樸/素雅。
這種執壺的造型是受中亞文化影響而產生,亦有瓷和金製品,而逐漸本土化的樣式成為明代常見的酒器。
隨著明代貿易的往來,為適應市場需要製造的各種改良執壺行銷世界各地。
歷史文章:
美好中華(七)百花齊放 流光溢彩
美好中華(六)禮序乾坤 樂和天地
美好中華(五)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美好中華(四)鐘鳴鼎食 禮樂和諧
美好中華(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美好中華(二)史前文明
美 .好中華(一)羽人
懷抱觀古今
夏、商、周、蜀、越時期的頂級文物賞析
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根據文獻記載和古史傳說,認定夏人活動的區域在豫西晉南一帶,並於1959年進行調査,發現了二里頭遺址。此後,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多年發掘,目前...
商彝周鼎,震古爍今——青銅禮樂器集萃識別真假
青銅器作為中國禮樂文明的代表,在先秦時期亦被視為王權的象徵。統治者為維護國家政權,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以顯示「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的等級差別,賦予上至天子,下至士等不同...
鼎盛時期的商西周青銅器見證和記載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
中國夏商周的青銅器在中國青銅器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青銅器在這三個時期不斷發展逐步走向了成熟。而各個時期青銅器的發展又與其當時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密不可分。 中國青銅器歷史久遠。夏商周的青銅器...
收藏見證歷史(5-32)西周青銅禮器組合簡介,西周青銅卣特點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5-31)西周青銅禮器品種較多,根據實際出土情況觀察及歷史文獻記載,有多種搭配組合,例如鼎與簋的組合,這明確是西周最重要的禮器組合,從早期到晚期,一直是代表身份地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