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良渚第21期丨登上央視的考古人王寧遠:考古像破案 不停地向真相靠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而此次的申遺範圍是良渚古城、瑤山遺址和十一條水壩三大部分。

其中十一條水壩組成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主要的發現人正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寧遠,他是如何發現水壩遺址的?在考古的過程中又遇到了怎樣的故事呢?

從事良渚考古工作17年的王寧遠,在得知良渚古城遺址正式代表中國申遺後,他一直處於一個非常興奮的過程中。

他說:「申遺文本的遞交,是一種儀式。

而我們八十年良渚考古總的認識,都體現在申遺文本中。

對於這次良渚申遺中外圍水利系統的發現,王寧遠說,其實是源於2011年他查看衛星圖片時的一次「手誤」:「當時是為了找遺址上面會不會有落下的水壩,結果有一天衛星圖推得太往北面,直接發現了另一條水壩遺址,技工挖了一天的時間,回來說這是人工的,它就和塘山長堤連起來了,整個水利系統就都發現了。

當然,這次重要發現可不是王寧遠說的手誤那麼簡單,而是源於他對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手段在考古工作中的創新應用。

王寧遠說,他對理化、機械電子非常感興趣,對所有的新知識都有非常強大的學習意願。

這些東西看似和考古沒有關係,但實際上會發現有很多知識都可以用在自己的研究上面。

從2000年加入良渚遺址考古團隊,到2011年發現堤壩系統,再到2015年良渚外圍水利系統考古研究成果正式對外發布,王寧遠一直在良渚遺址的發掘現場工作著,艱苦的考古工作在他看來更像是破案,在殘缺的遺軀中梳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王寧遠說:「全世界從事考古工作的人這麼多,有多少人能有運氣挖到這樣一個重要歷史節點上關鍵性的遺址,而現在實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遺址還承載著國家使命,所以每一個在這邊工作的人,當然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

王寧遠的十五位同班同學裡,現在只有他一個人還在野外從事發掘考古工作。

一直激勵他不斷前行的,除了內心的熱愛,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考古人的擔當。

1月28日,王寧遠和良渚古城考古隊的隊員們一起登上了央視《國家寶藏》節目。

在節目中,王寧遠向觀眾講解了良渚水利系統,講解了古代良渚人築水壩時所用的一種工藝——草裹泥。

王寧遠說:「我們現在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水利遺蹟,著名的有都江堰、靈渠、白渠,他們都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年代距今不會超過2500年,但良渚水利系統,直接在時間上翻了一倍。

玉琮,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物力證;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這樣一句高度凝練的話,能夠理直氣壯地提出,就是來自像王寧遠一樣的一群群良渚考古人孜孜以求地探索與發掘。

向考古人致敬!

內容支持/浙江衛視、《國家寶藏》紀錄片

編輯/未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