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良渚水利工程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初防洪水壩 按照 百年標準建設
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調查發掘現場(資料照片)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昨天在北京揭曉,「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從25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
這是自1991年該評選設立以來,浙江獲選的第17個考古項目。
我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2009年以後,以崗公嶺水壩的發現為契機,通過調查判斷良渚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餘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的水利系統。
2015年7月到今年1月,對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了正式發掘。
同時,與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聯合對壩體和庫區進行了勘探調查。
最終確定水利系統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境內,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同時。
提取樣本進行碳14測定後,得出的12個測年數據在距今4700年至5100年之間,屬於良渚文化早中期。
從而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
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發掘領隊王寧遠研究員介紹,目前發現的11條水壩按形態和位置不同,分為長堤和短壩兩類。
長堤沿山前分布,連接兩山的短壩又可分為建於山谷谷口的高壩和連接平原孤丘的低壩。
專家推測,該系統或具有防洪、運輸、用水、灌溉等綜合功能。
以防洪功能為例,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高壩大致可以阻擋短期內870毫米的連續降水,相當於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
低壩之內是個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據現存壩高海拔10米推測,可形成面積達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庫區。
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霍宏偉博士說:「水是生命之源。
良渚水利系統遺蹟的發現,為探索世界早期文明史提供了鮮活的考古學資料。
」
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出現,均與治水活動密切相關。
像埃及、兩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為旱作農業文明,小麥是經濟支柱,水利設施以灌溉為目的。
而良渚文明是東亞濕地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水利系統以明顯具備防洪調水功能的堤壩出現,凸顯了東西方文明的差異性,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價值重大。
連結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
江蘇興化、東台蔣莊遺址
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
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
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
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
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