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發現5000年前長江流域最完整村莊 出土文物超6000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08年10月以來,為了配合餘杭經濟開發區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餘杭博物館聯合對玉架山遺址進行發掘,調查勘探面積總計約1平方公里,共發現由6個相鄰的環壕圍溝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
主持玉架山遺址野外考古發掘工作長達近10年之久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樓航說,目前玉架山遺址已發掘近2.7萬平方米,壕溝內為人工堆築的土台,土台上有墓葬、「砂土層」、居住址和灰坑等遺蹟,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490餘座、灰坑22座,建築遺蹟10處,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類文物
6000多件,其中包括玉琮、玉璧、冠狀玉梳背、三叉形器和朱漆柄石鉞等高等級器物。
這表明臨平山西北部地帶存在一個僅次於良渚古國都城核心區的較大規模、較高等級的良渚文化次中心區。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聚族而居
玉架山出土的玉琮
玉架山遺址地處餘杭東部,西距良渚古國都城核心區約20餘公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曾在玉架山遺址南面發現良渚文化水稻田的茅山遺址,西南面則是埋設了較高等級貴族墓葬的橫山遺址。
在玉架山遺址周邊約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經調查和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已有20多處;此外,在桐鄉、海寧等地也發現良渚文化遺址。
「這揭示了當年這樣一種社會景象:良渚先民有一片一片的密集區,他們聚族而居,彼此相望;隔開幾里地,中間有一大片荒地,可能不適合居住,或者以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尚不需要『開發』。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良渚古國都城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說,這種社會景象一直延續、繁衍到今天,臨平、塘棲等城鎮就是這樣慢慢發展形成的。
劉斌說,從考古學角度分析,良渚古國都城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核心區,玉架山遺址是除了良渚古國都城之外比較高級的、重要的、密集的中心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寧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這樣解讀玉架山遺址:這個小鎮很神奇,一共由6個有圍溝的村子組成,每個圍溝之內的村子都是人工堆起來的高地,上邊有房子,有墓地。
單就每個村子規模來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很普通的,一般村子周圍是稻田。
因為那時候水稻畝產只有百多斤,所以村子都不太大,人口不多,不然的話,周邊的水稻田面積要求就太大,從住地到田頭的距離就太遠,很不經濟。
良渚時候的村子一般人口30-40人,兩村間距大概1公里左右,整個太湖流域就是以這種密集分布的小村的形式開發的,這就是江南生活模式,5000年一直沒變。
玉架山奇怪之處在於6個這種規模的村莊集中分布,彼此間有環壕相隔,說明有家族或大家族在聯合的前提下的經濟獨立性。
從聚落形態角度看,良渚文化有良渚古城這種國都級的大城,城裡都是貴族和匠人,也有大量基本小村落直接從事稻作生產。
而玉架山似乎處於中間的形態,周邊似乎也沒有發現稻田,可能也不是農民。
所以,很可能這是一種高於村落,低於都市的一種中間等級聚落。
這種樣本目前和良渚古城一樣,還只有這一處,或者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從村落向城市發展的初期形態的樣本。
迄今首次考古發現最早最完整的村莊
出土陶器
玉架山遺址首次發現了由多個環壕組成的完整的聚落,雖然目前尚未完全發掘揭露整個遺址,但從已發掘的情況分析,各環壕均有從早到晚的墓葬和房屋,說明這些環壕應是同時存在的。
由6個環壕組成的一個完整的聚落整體, 反映了良渚文化社會的基本單元和結構。
出土玉器
劉斌說,玉架山遺址的發掘,第一次發現了由多個環壕組成的、最為完整的村莊,這種社會景象和生活模式不僅是良渚文化的首次發現,也是長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發現。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認為,玉架山遺址由環壕形成的聚落模式,為研究良渚文化社會的組織結構、基本的社會組織單元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視野,是良渚文化新的重要發現。
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認為,玉架山遺址的重要性在於它的唯一性,不在於環壕這一形態,而是6個環壕構成的聚落群。
每個環壕內的墓葬,涵蓋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個時期,而且在其內部已形成中心,有了初步的社會分化,有較穩定的社會形態,這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性質十分難得。
「玉架山遺址最大的考古學意義在於,這種聚落形態的獨特性,可以立體全面地理解良渚社會的結構複雜性,可以和良渚古城和茅山這些遺址,完整對應到都、邑、聚的3個層級,從而完善對良渚社會組織形態的認識。
」王寧遠認為,從體系完整性來說,餘杭是國內此階段唯一的地點,那就是迄今考古發現中華文明起源最早的典型性的完整樣本。
遺址公園計劃12月動工 2年建成
根據規劃,玉架山遺址公園保護建設項目占地面積約200畝,建設項目內容包括遺址現場保護及復原展示區、出土文物陳列展示館、省市區三級文物科技保護研究基地等。
據調查,玉架山遺址是由六個相鄰的環壕圍溝組成的完整聚落遺址,該聚落延續了七八百年時間。
而玉架山遺址公園,就建在這個遺址上。
在遺址公園的建設上,開發區也是非常慎重。
將原本的遺址部分加以保護,在周圍建設遺址現場保護及復原展示區、玉架山遺址博物館、省市區三級文物科技保護研究基地。
▲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設計鳥瞰圖
玉架山遺址公園占地面積186畝,其中博物館占地16000㎡,停車場5940㎡,可容納310輛車。
公園預計今年12月開工,2019年竣工,總投資1.6億元。
楊官寨遺址現大量史前墓葬
華商報訊(記者 張小剛)今年,省考古研究院在對高陵楊官寨遺址環壕外圍進行針對性考古發掘時,發現大量史前墓葬。昨日,華商報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根據出土隨葬品及碳十四測年,推斷該批墓葬系國內首次...
考古學家發現仰韶文化時期最大規模公共墓地 見證「最早中國」
新華網西安1月20日電(記者馮國 許祖華)記者從「2016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上獲悉,考古學家在西安附近一處巨型仰韶時期聚落遺址旁邊,發現了一處至少埋葬2000多人的巨型公共墓地。專家...
楊官寨遺址完美展現聚落布局
楊官寨遺址位於陝西省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面積80餘萬平方米,為關中地區仰韶時代中晚期的超大型聚落,主要由廟底溝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組成。廟底溝文化時期最大的環壕聚落2004年,在涇渭工業...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江蘇興化、東台蔣莊遺址入圍初評
交匯點訊(記者 程嵐嵐)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活動於近日啟動,共有38個發掘和調查項目參加了初評。記者昨日獲悉,江蘇興化、東台蔣莊遺址入圍。國家文物局官網顯示,本次初評項目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