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墓葬文化課受追捧,中國古代的墓葬制度原來是這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新聞報導「中國墓葬文化」課兩分鐘被搶光名額,學生稱:這課有「毒」。

雲南藝術學院開設的選修課《中國墓葬文化》在微博熱搜走紅,授課教師成為了「網紅教師」。

小編今天帶大家大概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墓葬制度。


人類將死者的屍體或屍體的殘餘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稱為「葬」。

用以放置屍體或其殘餘的固定設施,稱為「墓」。

在中國考古學上,兩者常合稱為 「墓葬」。

石器時代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埋葬的發現,說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時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壙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的豎穴式土坑。

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數以百計的墓坑排列有序。

多數的墓是單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採取「二次葬」,將許多已經埋葬過的屍骨遷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內。

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員,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緊密的血緣關係。

有些合葬墓,埋著兩個或數個完整的屍體,他們的性別相同,應系兄弟或姐妹。

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為兩個成年男女,說明在父系氏族社會中,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婚姻關係;而齊家文化的合葬墓,則證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況。

商代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

另有完全供殺殉用的「人牲」。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採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

各種類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見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戰國

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

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

這種變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

墳丘一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狀,有的形狀欠明,現存最高的達十餘米。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則應看作是繼承商代以來的舊制

秦漢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

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

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

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

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

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

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

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中。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

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

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拱,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

從漢末、魏晉開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

在長江流域的晉墓中,有時還有燈龕和台桌。

這些結構和設施,都是用磚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現實生活中的居室。

在黃河流域,磚室墓的墓道甚長, 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

隨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漸加長。

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

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三、四個之多。

這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

隋唐五代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

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

宋至明

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

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

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