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中國就已經是「文明古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5000年前的中國什麼樣?昨天,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發布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
據此發現,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也將修改。
「探源工程」起於2001年,已實施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結項。
研究團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國內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參與。
亮點發布 多處巨城遺址還原「古國文明」
文明起源與國家產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
關於文明起源,國際學術界很早就開始關注,提出許多觀點和理論,但對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相當長時間裡,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的認識。
「探源工程」逐漸揭開了中國上古史的神秘面紗。
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多方面重要進展: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透露,中華文明探源實施的十幾年裡,研究人員在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遺址開展了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這些重要遺址分別是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和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
其中位於浙江北部的良渚遺址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該遺址是在沼澤上修建的,為了防止北邊山洪對城的侵害,在修建之前先動員人力修了一個長3.5公里、寬達10多米的巨型水壩,或叫水利工程。
據水利專家研究,這個水壩除了具有防洪的功能外,因為有高壩、低壩,還有的是根據不同水位蓄水灌溉,是一個水利工程。
後來,在作為城的中心部位修建了一個630米長、450米寬、10多米高的大型土台,土方量大約200多萬立方米,都是用草包泥從別的地方運來修建的。
同時,圍繞這個高台又修建了長1900米、寬1700米的大型城址,面積大約300萬平方米。
由於建在沼澤上,先要從別的地方運來大量石塊作為基礎,然後從別的地方運來黃土進行修建。
「我們最新發現表明,在內城外面又有一個更大規模的城址。
這樣總的工程量,據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完成。
能組織這麼大規模的人力,來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工程,如果僅僅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聯盟是不可想像的,應該是動員了相當廣闊地方的人力。
」王巍說。
除了高等級的宮殿之外,高等級的墓葬也在祭壇上修建。
一座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隨葬品,尤其是有製作精良的玉琮玉璧這樣和宗教有關的玉器和製作非常精緻的武器——玉鉞,甚至有的短柄鉞上還有玉質裝飾,顯然是軍事指揮權力的象徵。
所以說這是一個階級分化相當嚴重的社會,是一個產生了權力、王權的社會。
以這個為代表,在長江下游地區,距今5000年前後,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
另外,在中原地區,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分別發現了面積在280萬乃至40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
這些城址內社會分化嚴重,高等級的建築周圍有高高的圍牆圍繞。
像石峁高等級的建築區皇城台城牆高達9米,軍事防禦色彩濃厚,高等級建築中不僅規模大,而且製作非常精緻。
陶寺的宮殿還有可能用了陶制的建築材料,相當於後世的瓦之類。
這一時期,墓葬當中反映的階級分化非常明顯,小墓一無所有,或僅有一兩件武器、陶器;但是大型墓葬,隨葬上百件隨葬品,不僅製作精美,而且有表明等級身份的隨葬品。
王巍稱,像這樣的社會,顯然不再是原來我們認為的部落聯盟,應該已經進入到國家階段。
而且,陶寺遺址發現了冶金術應用的實例、最早的空腔銅器以及能夠確定為文字的材料。
雖然只是少數人擁有,但是說明這些先進因素已在當時被使用。
「所以我們覺得,中原地區在這個時期已經進入到初級文明的階段。
依據這幾個巨型的城址,以及他們穩定的控制範圍,相互之間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我們認為當時的社會整體上雖然還沒有形成王朝,但是應該進入了王朝之前的『古國文明』的階段。
」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
」王巍稱。
「古國時代」文明填補歷史空白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另一重要成果是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
對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表示,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段沒有被文字直接記錄下來的歷史。
換句話說,是傳說時代有些古人對更古時代的傳說,這個傳說有的不那麼牢靠,有的有歷史真實的影子,而且數量不多。
經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此前多年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積累,到現在,終於可以對這段歷史做出一番描述了,從而填補了中國歷史上非常關鍵的空白。
趙輝指出,「探源工程」啟動至今,已經確認,在距今5000年前後,以良渚文明為代表,中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個大範圍裡面,一些地方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有了自己的國家。
而以此為起點,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時段里,各個地方的社會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步入了文明。
這種諸多地方文明並立的現象有點像我們傳說中所描述的,那個時代是天下萬國、天下萬邦的情景相吻合,所以我們借用這個意境,把這個時代叫做「古國時代」。
總結「古國時代」各個地方文明特徵,趙輝稱,這些文明都是建立在農業和手工業有相當發展的基礎之上;社會階層、社會成員、階級的明顯分化現象,如出現了專門為貴族服務的、由貴族專享的手工業生產,以及由大型建築或不同喪葬行為所表現出的社會等級制度;出現了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城市裡面不光是人口多,城市裡面居民的構成也不像一個普通的以血緣、氏族為主的農業村落,而是按照行業、按照不同的功能組織居民,還有最高等級的統治階層等。
這樣就出現了明顯的城鄉分化,城和鄉之間又有明確的隸屬關係,這個社會在宏觀結構上也不再是一個平等、平均的現象。
另外,在這些城市,特別是中心性城市這樣的大型遺址里,可以看到,大型建築是需要動員很多社會資源修建的。
而這些大型建築以及由戰爭、暴力來褫奪人的生命等現象,背後意味著這個社會存在著一個強制性的權威,換句話說就是王權,以及中心城市和附近的區域性隸屬關係。
「探源工程」最近十來年最新的發現表明,儘管中國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於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其他外來文明有了接觸,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並改造生髮出嶄新的面貌。
這說明,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了其長期生長的起點,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澱、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
(劉歡)
相關揭秘
遙感等技術輔佐「探源」
昨天,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透露,「探源工程」中,新技術發揮了很多關鍵作用,比如將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移動實驗室等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運用到空間數據的採集、遺址的尋找發現、現場文物信息的提取等工作中。
舉例來說,發現良渚文化5000年前大型水壩遺址,就和遙感技術的應用非常密切,應該說是遙感技術助力發現了這樣一個大的歷史遺蹟。
在研究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年代的測定問題,碳十四測年技術就可以進行比較準確的年代測定,所測定的年代對初步建立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和都邑性遺址及其考古學文化興衰的絕對年代,發揮了支撐作用。
另外,現代生物技術在生物物種的起源測定上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麥、黃牛、綿羊從何而來,主要依靠的就是現代生物技術。
新聞延伸
歷史教科書將修改
「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我們國家是水稻和粟、黍的發源地。
這也是『探源工程』一個重要內容。
大約在一萬年前,南方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北方開始種植粟、黍,就是小米和黏的黃米,我們應該把這樣的知識也加入到課本當中。
」王巍說,「要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祖先為人類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發布、發表,我們也在積極對接,把這些新的成果及時反映到教科書裡面。
」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透露,現在初中用的歷史教科書對照「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修改方案已經確定,內容也基本確定下來了。
修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根據工程新成果,增補一些過去教科書中沒有的知識,比如像石峁文化、屈家嶺文化、寶墩遺址等;對原有的表述進行細化,如良渚遺址中發現的大型水壩、古城遺址等內容;更新教科書里的一些圖表。
「原來有一些遺址圖里沒有,現在做了修改補充,有些照片採用新的考古照片。
」據介紹,目前初中教科書已經修改完成,高中歷史必修教科書關於中國史這部分也編完了,也對照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實,高校《考古學概論》教材也做了適當的調整。
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協商,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續研究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儘快完成指南的編制、發布,精心組織實施。
並積極配合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加強成果整理與宣傳。
同時,繼續對相關重要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和有效保護,積極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各項準備工作,充分發揮古遺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據了解,目前國家文物局已經公布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有若干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像良渚遺址就是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很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比如安陽殷墟、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今後我們將積極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
「探源工程」揭秘中國上古史
1.距今5800年前後
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2.距今5300年前後
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3.距今3800年前後
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上下5千年!揭中華文明源頭神秘面紗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最好的實證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者兀兀窮年、接續探索。昨天,國務院...
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
據央廣網5月28日消息,提到中華文明,很多人都記得這樣一句話「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5000年是如何計算的?在歷史學界,多數觀點認為中華文明從夏王朝開始,距今4000年左右。而在國外,如果按照...
考古資料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學者提出界定文明的「中國標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林維):作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綿延不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到底是如何起源、怎樣形成的?歷時15年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今天(28日)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向中外...
襄汾陶寺遺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可上溯至距今5000年
提起中國,人們總會說「上下五千年」,但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是否有5000年之久?5月28日,「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 (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會」在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