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 都有哪些證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京報快訊(記者許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今日(5月2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自2001年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目前已取得重大進展,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考古發現了哪些實證?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介紹,探源工程實施的十幾年裡,研究團隊在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的都邑性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包括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還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除了大規模發掘之外,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良渚遺址是例證之一。
「位於浙江北部的良渚遺址是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這個遺址是在沼澤上修建的,為了防止北邊山洪對城的侵害,在修建之前先動員人力修了一個長3.5公里,寬十幾米的巨型水壩,或叫水利工程。
」王巍介紹,據水利專家研究,這個水壩除了具有防洪功能外,因為有高壩、低壩,還有的是根據不同水位蓄水灌溉,是一個水利工程。
後來,在作為城的中心部位修建了一個630米長、450米寬、高10幾米的大型土台,這個土方量大約200多萬立方米,都是用草包泥從別的地方運來修建的,在這個高台上是高等級建築,面積在二三百平方米,最大的達900平方米。
王巍介紹,圍繞這個高台又修建了長1900米、寬1700米的大型城址,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米。
城牆寬、牆基寬約40米-60米。
由於在沼澤上,先要從別的地方運來大量石塊作為基礎,然後從別的地方運來黃土進行修建。
最新發現表明,在內城外面又有一個更大的城址。
「這樣總的工程量,據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
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
能組織這麼大規模的人力,來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工程,如果僅僅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聯盟是不可想像的,應該是動員了相當廣闊地方的人力。
」王巍說。
除了高等級的宮殿之外,高等級的墓葬也在祭壇上修建。
研究團隊發現,良渚遺址一個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隨葬品,尤其是有製作精良的玉琮玉璧這樣和宗教有關的玉器,和製作非常精緻的武器——玉鉞,甚至有的短柄鉞上下還有玉質裝飾,顯然是軍事指揮權力的象徵。
「這是一個階級分化相當嚴重的社會,這是一個產生了權力、產生了王權的社會,所以我們認為,應該以這個為代表,在長江下游地區,距今5000年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
」王巍說。
另一個例證,是研究團隊在中原地區,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分別發現了面積在280萬至40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
王巍指出,這些城址內社會分化嚴重,高等級的建築周圍有高高的圍牆圍繞。
像石峁遺址,高等級的建築區皇城台城牆高達9米,軍事防禦色彩濃厚,高等級建築中不僅規模大,而且製作非常精緻。
陶寺遺址的宮殿還有可能用了陶制的建築材料,相當於後世的瓦。
王巍表示,這一時期,墓葬當中反映的階級分化非常明顯,小墓一無所有,或者僅有一兩件武器,或者是陶器;但是大型墓葬,隨葬上百件隨葬品,不僅製作精美,而且有表明等級身份的東西。
比如在陶寺,大型墓葬隨葬陶鼓、石磬、龍盤,尤其是直徑60厘米左右的龍盤,每個大墓有一件;還有表明等級身份的軍事指揮權力的鉞,沿牆擺放一排,表明權力的構成已經相當的嚴密,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等級制度。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
」王巍說。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山西陶寺、周家莊遺址現場討論會在山西運城召開
內容摘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山西陶寺、周家莊遺址現場討論會,於2015年 5月 8日在山西省運城市召開。與會的代表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南京大學、陝西省...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
4000多年前的四大古城考古發現強力揭示中華文明的誕生!
城址的出現、文字、金屬的使用等元素通常被定義為是衡量一個區域是否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而文明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自然地理條件看,全新世中期(距今7000-4000年),全球氣候溫暖...
回望2016中國考古
入冬,一場洋洋洒洒的大雪,給石峁遺址蓋了一層灰白的冬衣,使這個原本就很有氣勢的石頭上的王國更顯宏闊。石峁自2011年橫空出世後,一直是考古界關注的焦點,2016年,因為瓮城、內外城牆以及牆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