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雒古城」的守望者——李明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李煒/記者 趙爭耀)今年2月,《上雒古城遺址探秘》一書出版了。

這本書的作者李明記老人,用24年的時間,丈量著腳下的土地,尋訪著殘存的遺址。

憑著他心中的那一抹執念和熱愛,為了保護「上雒古城」,他不斷奔走呼喊著;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上雒古城」,他用11萬餘字、上百張的照片記錄下了古城遺址的風雨變遷。

8月10日,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向商洛市博物館贈送了「上雒丞印」、「商丞之印」秦封泥複製品兩件,兩件「寶物」把商於古道的歷史提前了100多年,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對尋找「上雒古城」提供了新的線索。

古城遺址全貌

「上雒古城」究竟在哪裡

一間陋室、一張稍顯破舊的書桌、一張已使用了多年的毛氈墊子,硯台里的墨汁還未完全乾涸,筆筒里插著大大小小十餘根毛筆,宣紙上「上苑春先入,中園花盡開。

唯餘幽徑草,尚待日光催。

」的詩句還散發著墨的清香。

這是唐朝開元年間著名丞相、詩人張九齡的詩作,也是李明記老人最喜愛的詩作之一。

「閒來無事,練練字而已。

」李明記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1993年他退休以後,就拿起毛筆,練起了書法,還捧起書籍,如饑似渴地閱讀著。

李明記還自我調侃道,「就像個學生一樣」。

1939年出生,已年至78歲的李明記老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商洛市代街村人。

1993年從丹鳳縣農業局退休的他,原本可以像普通老年人一般,遊山玩水、養花遛狗來安享晚年,但李明記卻偏偏不這麼幹。

或許,正是如他自我調侃的一樣,李明記不僅僅是像個學生,還有著如同學生般的好奇心。

「大概就在我退休前後吧,村裡的一些長輩就說這裡可能是『上雒古城』的遺址。

」李明記說,以前他所居住的這個地方,就叫做「古城村」,而且他還曾聽村裡人說過,在這附近還見過古時的墓道呢。

《陝西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描述的夜村高橋村孝義古城是:「漢代,位於商州孝義代街村七組(原古城村)……三面均臨丹江,城址略成扇形……東西長約9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27萬平方米。

城址西部殘存夯築牆垣,殘高1.4米。

遺址表面文化遺存豐富……」

書中只說是漢代「原古城遺址」,沒有說是什麼名稱,更沒有說是「上雒古城」。

那麼,古城村世代口口相傳的「上雒古城」究竟在哪裡?抱著這種好奇心,李明記查閱了大量資料,也走訪了多位專家學者,但是對於「上雒古城」真正的所在地,他依然沒有答案。

也許是好奇心的驅使,也許是他心中的執念、也許是出於對故土懷有深深的熱戀,李明記開啟了他的尋訪「上雒古城」之旅。

上雒古城 遺蹟

在質疑和病痛中找尋歷史足跡

《戰國策》說,「楚魏戰於徑山,魏許秦以上雒。

」對於古代「上雒古城」史書上的記載比比皆是。

但是對於「上雒古城」真正的所在地,卻沒有任何的記載。

1993年退休後的李明記,根據史料之中的記載以及村子裡的傳說,用自己的雙腳穿行於已經長滿了雜草的山樑、種上農作物的莊稼地。

每當發現有古代築城的痕跡、或是殘存的秦磚漢瓦、亦或是有村民挖出古代的陶罐等器物,李明記都非常興奮,會去把這些記錄下來,或是到實地進行勘察。

為了更好的記錄這些殘存的器物或是遺址的痕跡,李明記還用自己的退休金專門買來了數位相機,並且向兒女們請教如何使用。

「買的第一個相機是佳能的,花了4000多元,後來不小心弄丟了,裡面存的一些照片也沒了。

」難過了好一陣子,李明記咬咬牙,又按照原來的型號重新買了一台。

但是李明記所做的這些並不被村裡人或是兒女們所理解。

「爸,你都退休了還折騰啥,安安穩穩的生活不是更好嘛。

」兒女們的勸說,並未動搖李明記的決心,他依然每天記錄著、尋訪著。

李明記的同村老鄉李建國也多次勸他,「這麼大的年齡,還弄啥咧,又沒有名也沒有利的,白費這功夫幹啥。

」李明記說,他到村裡開會的時候,也有很多村民以及村幹部質疑他,但他都未做過多的解釋,只是默默的做著。

2009年,李明記被查出患有食道癌。

或許是他頑強的毅力感動了上天,或許是他的心底深處還有著夢想,在經過簡單的放療以後,李明記又開始了他的工作。

據李明記的好友李文華說,李明記並非是一個舞文弄墨的文人,也不曾在考古部門做事。

「所以對於他來說,做這樣的事情,幾乎要從零開始。

」為了他的夢想與堅持,李明記經常工作到很晚,查閱大量的文史資料,一遍遍的翻閱《古漢語詞典》。

甚至不顧年老體弱,拖著有病的身軀,不避風霜、不畏嚴寒,下城壕、上山樑,尋找先民們留下的蛛絲馬跡;從古道邊、河堤旁辨認昔日車馬舟楫行駛的痕跡。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常年的奔走記錄,讓李明記有了重大發現,今年2月,李明記將他24年來所拍攝的照片,以及文字的記錄編寫成了一本書,並且自費一萬餘元出版。

「雒亭,秦、漢建制名和陶製品產地名。

2000年在古城遺址附近的劉二村所發掘出帶有『雒亭』銘文的陶罐,正是《秦朝上雒建治的發現》中秦朝關中內史所轄的上雒縣治『上雒亭』建制的縮寫和縣治轄亭簡稱。

」讓李明記尤為興奮的是,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珍藏的一枚「上雒丞印」封泥更是佐證了「上雒古城」的存在。

李明記說,「雒」同「洛」,「上雒」是陝西省商洛市古建制的名稱。

由於種種原因,「上雒」一直被誤認為是始於漢代由商分置的建制。

李明記指認已被破環的古墓葬

古城破壞日益嚴重亟待保護

精神矍鑠、十分健談的李明記使得記者都不敢相信這是大病初癒的耄耋老人。

在談起尋訪「上雒古城」之旅的時候,老人就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述著。

「上雒,因『鄀』『雒』地而始名,秦始縣名。

」李明記說,歷史上商州地區只有「商」,而沒有「上雒」的記載和歷史標註。

但是《秦朝上雒縣治的發現》,結束了這一現狀,也使得「秦商縣在漢時西置上洛縣建制,將該地(大約現商洛市地域)劃一縣為二縣之一」的歷史得以糾正。

而他的治所就在古上雒,即今天商洛市代街村七組(原古城村)。

在李老先生的帶領之下,記者探訪了「上雒古城」,在長滿荒草的土地上,時不時地還能見到一些秦磚漢瓦的殘片。

在已經廢棄的磚廠南側,記者發現了一段五六米長、夯築痕跡十分明顯的古城牆殘存遺蹟。

「你看這個土塊,很緊實而且土質也很細膩,這是因為古代築城的時候,都要先將土篩過以後,在進行壓實。

」李明記指著古城牆說,原來這一段城牆保存的比較好,後來修了水泥路,破壞掉了很大一部分。

「在『上雒古城』內有著一處烽火台,我還上去過。

而且在古城遺址內還建有一個『普光寺』,裡面有大佛殿各三間。

太可惜了,現在都被毀了。

」李明記告訴記者,之前這裡還出土過很多的文物。

「像帶有花紋的瓦片、磚塊、銅錢、陶罐以及銅製的印章等,有很多,但都被附近的村民撿到以後拿回家了。

古代的銅箭簇當時發現了很多,而且附近村裡的村民幾乎家家都有。

24年來,李明記不單單是將這些發現記錄了下來,他還拿著這些資料,去尋找相關部門,希望能夠將這裡保護起來,免遭破壞。

「我找了多次文保部門,而且還寫了信,但是都沒有引起重視。

」李明記說,因為人們的不了解和政府部門的不重視,20多年以來,這裡所遭到的破壞越來越嚴重。

根據李明記的統計,「上雒古城」有49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11處陶窯,70多個塑像,24處壁畫遭到破壞。

過去這裡還能見到部分文物,但現在卻只能看到殘存的遺蹟了。

「我現在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人們了解古城遺址,有關部門能夠將這裡保護起來。

」李明記不無擔憂地說,不要在過了多年以後,這裡連遺址都看不到了。

上雒古城所挖出的古文物(李明記攝)

採訪手記

守住我們的「根」

「上雒古城是生我、育我、呵護我的地方,我的血液融滿了他的情感。

為此,我願用生命來守護它!」24年如一日,李明記老人孜孜不倦地堅持對「上雒古城」進行探訪調查,記錄每一次發現和每一次的變遷。

事實上,從媒體的報導來看,當下中國真正在關心和保護古蹟遺址的,除了一些對口的官員、學者,就是一群民間保護者。

這些「文物拾荒者」默默奮鬥在街頭巷尾,鮮為人知,更不要說是得到應有的讚譽了。

古蹟遺址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

它不僅是各地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而文物保護更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因此,依法保護遺蹟,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格局,就該成為共識。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五千年不曾斷代文明的國家。

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銅器,綿延萬里的長城,氣勢恢弘的秦始皇兵馬俑,唐墓的壁畫,皖南的民居以及許許多多古蹟遺產都是中華文明的精神符號,構成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絢爛而獨特的文明景觀。

歷史遺蹟是寶貴的財產,也是我們的「根」——對歷史遺蹟最好的尊重就是保護。

這個責任不只是文物保護部門、一些專家以及少數志願者的,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

我們應該深信,只要每一個人都有自覺維護古蹟遺址的意識,中華民族的古蹟遺址就不會再哭泣;只要每一個人都有意識地去維護古蹟遺址,中華民族的古蹟遺址就一定會永放光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出台群眾保護文物獎勵辦法

內容摘要:多數省份依據相關條款獎勵《文物保護法》第十二條規定,將個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獻給國家或者為文物保護事業作出捐贈的、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為保護文物與違法犯罪行為作堅...

北京通州「路縣」角逐十大考古發現

3月9日,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從全國40個項目中成功突圍,位列25項大名單,有機會角逐最終「十大」。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考古界的「奧斯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