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講述秦漢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跪射俑李曉宏攝

西漢陶樂舞女俑人民視覺

秦始皇陵銅車馬人民視覺

4月3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秦漢文明」特展甫一亮相,如同一個文化磁場,吸引觀眾的目光。

來自中國32家博物館,以金縷玉衣為代表的164件/組秦漢時期藝術珍品折射出的文化光輝,激活歷史,接續現代。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今天,就必須走近中國的秦漢。

」在大都會博物館工作近半個世紀的亞洲藝術部部長何慕文說,「秦漢之於中國,如同古羅馬之於歐洲,對後世的影響同樣深遠。

作為2016年中美元首杭州會晤成果之一,也是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達成的重要項目,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秦漢文明」展在紐約開展了,其中有許多展品首次與美國公眾見面,展期歷時105天。

每件文物都在講述古老「中國」

走進展廳,映入眼帘的是一組秦兵馬俑、戰車、武備所構成的戰陣。

身披鎧甲、頭綰髮髻、左腿曲蹲、右膝著地、雙手在身體右側作握弓待發之勢的跪姿射俑,逼真形態令人賞嘆,在兵器、盔甲、銅車馬的呼應下,秦國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軍事實力躍然眼前。

兵馬俑自2008年起在全球範圍內共5次進入博物館,而2015年10月起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始皇帝與大兵馬俑」更是成為了2016年全球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共吸引48萬人次前往參觀。

西安秦始皇陵博物院此次出借的秦跪射兵馬俑,是展覽的最大亮點之一。

儘管兵馬俑已在全球範圍內多次展出,但亞洲藝術部中國藝術主任研究員孫志新仍覺得,「這個故事還沒有講完」。

「藝術品的魅力在於讓人想了解、欣賞它背後的故事。

」「秦漢文明」展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國國家文物局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精挑細選的,而孫志新為運籌這個展覽,去了中國不下二三十次。

「這次展出的文物有兩個標準:一是藝術標準。

大都會博物館是一個藝術博物館,追求能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傑作。

但如果僅是單純的精美藝術品,就變成了一個國寶展、寶物展,那不是我們的布展目的。

」孫志新說,「我們挑選每一件文物不單純是要讓西方觀眾知道,中國人創造了精緻的物質文化,更是要講述中國歷史與現狀的淵源。

因此,第二個標準是歷史意義。

每件文物的背後要有歷史故事。

他打了一個比方:做展覽就像拍電影,演員就是每一件文物。

每件文物匯集起來就構成了劇本的故事架構。

「『秦漢文明』展所要呈現的第一個主題,就是講述中國政權統一、文化多元的歷史緣由。

展廳里的光影聚焦在文物上,背景似乎消失了。

泛著光澤的錢幣、陶量、鐵權,靜靜地講述秦朝統一度量衡的片段;碑文和簡牘呈現秦國為實現文化統一推行的新書體;漢代家族祠堂和墓室的裝飾,以及矩度深嚴的祭器儀典,體現出儒教思想的無遠弗屆。

這些實體文物串起了歷史的脈絡,詮釋了秦朝通過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等政策,設立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大一統的國家。

「中國之所以有兩千年來政治統一、文化多元的局面,是秦漢兩代打下的基石。

」孫志新說,「放眼世界,與秦漢兩朝同時代的羅馬帝國、波斯帝國等早已煙消雲散,多少國家、多少文化都湮滅於歷史長河,唯獨中國在歷史的燭照下,綿延不絕。

一面1952年在中國長沙武家嶺出土的漢代銅鏡,將展覽推向高潮。

銅鏡背面鑄有精美的仙人神獸,其銘文中有「中國大寧,子孫益昌」字樣。

孫志新說,他希望用這個文物傳遞一個信息:「中國」二字古已有之,反映了廣闊疆域中的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在世界坐標下探索那一段歷史

展覽中,一尊新出土的半裸百戲俑,肌肉線條張力十足,明顯借鑑了希臘雕塑手法;「邪相劉」蟠龍石柱、大型石獅的身影,透出古代波斯和希臘文化藝術的氣息;嵌寶石的金帶扣和馬具,展示了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大量寶石和金粟的珠寶墜飾,說明中國南方海港與南亞、東南亞及地中海地區的聯繫;雲南滇文化的貯貝器、摽牛紋的牌飾和廣西出土的鳳形燈,則注釋著多彩的地區文化。

這些文物故事,是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2000年來一直未曾間斷的註腳。

「『秦漢文明』展的第二個主題,就是講述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

」孫志新說,秦漢兩朝是多民族的國家,講述那段歷史,是把中國放在世界的坐標下,探尋她與各國、各民族的關係,以及受外來文化的影響。

海上絲路貿易帶來的紫水晶項鍊、獸形瑪瑙雕飾,以及多面金珠即是文化交流的真實體現。

而當時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北方草原文化的接觸,也可以從寶石鑲嵌金帶具等文物中一覽無遺。

通過中國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早期貿易路線「南絲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觀眾看到的多是物品往來,事實上這種經貿交往,促進了思想、政治、宗教、文化、科技等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文明交融。

做文化上的比較是展覽向西方觀眾介紹中國文化的一個方式。

「我們在這個展覽中,不斷地把它和希臘、羅馬文明進行比較,讓觀眾理解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化間的關係。

」孫志新說。

展覽也呈現了中國近50年來的考古發現,孫志新表示,這些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和學術研究成果,使學界對中國秦漢兩代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新了整體秦漢文化面貌概念。

例如,學界過去對漢代的墓誌文化知之甚少,因為秦漢兩代的建築地面上已經看不到,阿房宮巍峨雄偉,卻已不復存在。

近年來,考古發現出土了一些漢代建築模型,其配件、磚、瓦當等,都增加了我們對過去文化的了解。

回望是面向未來的心智操練

許多人好奇地問孫志新,與國內32個博物館合作舉辦規模如此之大的展覽,有多少困難?

孫志新坦言,確實有困難。

國內博物館有自己的展覽計劃,博物館間也有項目,想借文物,檔期不一定能合拍。

困難中也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幸運故事。

一是得到中國國家文物局的鼎力支持。

去國內各個博物館借展品時,國家文物局的人陪著孫志新一家家跑。

二是有些展品雖然未能借到,但博物館方面往往提供類似的文物,給他們帶來意外收穫。

而在調閱文物時,也常常遇到驚喜:「南京博物院在江蘇省盱眙大雲山發現的漢代江都王墓,有許多新奇的文物,包括我們借展的鎏金銅犀牛、力士俑、鍍銀大象和訓象俑。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在展覽策劃階段還沒有發掘,2011年初開始發掘,2016年底基本結束。

海昏侯墓影響力巨大,這次便展出了其出土的青銅編鐘、馬蹄金等,大大豐富了文物來源」,孫志新滔滔不絕。

「如此規模宏大和質量空前的項目離不開中國借展機構及其員工的鼎力支持。

作為2017年在美國舉辦的最大規模和最重要的中國藝術項目,相信本次展覽一定會成為中美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康柏堂表示,大家通過這個展覽可以體會到,中國和美國不會成為相互競爭的對手,而是共同合作的夥伴。

歷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章節。

回望歷史不是單純的懷舊,而是每一個現代人在面對未來時必需進行的心智操練。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09日 07 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2家中國博物館的164件秦漢文物將在紐約展出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今日宣布「秦漢文明」特別展將於4月3日正式開始,屆時包括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在內的一大批珍貴中國秦漢時期文物將與觀眾見面。覽共展出164件(組...

中國國寶級文物走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中新社紐約3月27日電 (記者 馬德林 廖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7日舉行發布會,宣布「秦漢文明」特別展將於4月3日正式開始,屆時包括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金縷玉衣在內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