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文化產業大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2006年10月雲岡石窟研究院掛牌至今已整整八年,八年來,在張焯院長的帶領下,雲岡石窟研究院全體幹部職工團結奮進,努力拚搏,文化事業蒸蒸日上,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雲岡石窟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道路,為遺產地的科學保護和文化傳承做出了卓越貢獻。

創新規劃設計理念夯實文化產業發展基礎

雲岡石窟作為北魏皇家工程,石窟規模宏大,雕刻藝術精湛,造像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

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最具西來樣式,所謂胡風胡韻最為濃郁。

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徵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淵源關係,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極為罕見的。

雲岡石窟的文化旅遊事業起步較早,但多年來,因受體制、觀念等多方面的約束,在景區文化品位的提升上和文化產業化進程中步履蹣跚,進展緩慢。

2008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雲岡石窟研究院與雲岡旅遊區管理委員會實現合併重組,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體制,徹底解決了雲岡景區在文物保護和旅遊事業發展方面存在矛盾。

體制履順後,為徹底改變雲岡石窟周邊環境,全方位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旅遊大景區,雲岡石窟研究院(雲岡旅遊區管委會)依據文物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重新編制了《雲岡石窟保護規劃》。

並按照規劃要求,啟動了「雲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該工程總投資預算17.1億元,涉及雲岡鎮搬遷、省道339線改道、雲岡峪綠化、十里河治理、石窟防水工程、山頂危岩體加固以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等20餘個項目。

特別是在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科學規劃,創新思維,在景區規劃建設之初,就邀請著名作家馮驥才、美術大師韓美林、雕塑家吳為山等專家學者為雲岡景區的建設出謀劃策,努力把提升景區文化品位,挖掘雲岡石窟文化歷史內涵放在首位,以期把雲岡景區打造成為山西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一張王牌。

歷時六年,雲岡大景區建設已初具規模,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遊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旅遊廁所、景區綠化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旅遊環境,提升了景區的可進入性和遊客安全承載量;雲岡博物館、山堂水殿、雲岡戍堡、龍王廟遺址、古道車轍遺址等文化展示場所作為石窟藝術的延伸,集中展示了北魏平城時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此間佛教東傳後雲岡石窟的興衰變遷;遼金食貨街、皮影演藝館、石兵美術館的建設,為傳承當地文化遺產構築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曇曜雕塑、禮佛大道雕塑群以及摩岩石刻等石雕造像,進一步襯托出雲岡石窟雄偉壯闊的曠野之美和撼人心肺的文化張力。

遊客從進入雲岡景區的第一刻起,就置身於精湛的石雕藝術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氛圍中,使其嘆為觀止。

強化文化產品研發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雲岡文化品牌是雲岡景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源,為了更好地挖掘石窟文化歷史,雲岡石窟研究院在景區建設過程中,在建築風格、建築功能以及展示內容等方面,積極徵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力求把雲岡博物館、演藝中心、靈岩寺、遼金食貨街建成體現雲岡文化、大同歷史的一個展示平台,深度挖掘雲岡文化歷史內涵。

如:已建成的食貨街,經過多次考察、篩選後,確定引進的文化企業有20餘家,其中餐飲企業包括凱歌、常來順等當地知名餐飲企業;另設置雲岡書畫院、雲岡石雕、代京木雕、雲岡絹人、廣靈剪紙、靈丘銀器等當地文化特色的專營店10餘家,有效整合了當地特色產品和民間手工藝品資源,營造出特色產品創作和生產的良好環境和藝術氛圍。

目前,雲岡文化產品種類已達500餘種,極大地豐富了當地文化旅遊市場,探索出一條文化產業健康發展之路。

2012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批准雲岡石窟籌建 「全國佛教文化和石窟藝術旅遊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園區」。

回顧雲岡文化產業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到其發展軌跡。

實踐證明,文化產業的發展源於文化企業的聚集,沒有文化企業的存在,文化產業無從談起。

因此在文化產業的形成中,必須多管齊下,在挖掘當地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扶持和引導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企業,加大生產規模,完善產品種類,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經營。

首先是出台相關政策,扶持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產品研發項目。

針對當地文化產品多數還處於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雲岡景區出台相關優惠政策,扶持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文化產品,加大生產規模,改善生產工藝,拓寬流通環節,引導企業研發系列產品,以適應文化市場的發展需要。

同時,景區選擇與自身文化產業發展對路的企業進行合作,對合作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和智力支持。

二是加強非物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將大同的廣靈剪紙、雲岡絹人和孝義皮影三家非物資文化遺產項目請入景區,予以重點扶持。

並指導三家企業生產、銷售具有雲岡文化、山西特色的文化產品,使其不僅適應了市場發展的需要,又使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三是與成熟的文化企業集團合作,實現強強聯合。

雲岡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證明,產業的形成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文化資源的共享;要想生產出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就必須引進先進的生產理念,組建強大的研發隊伍。

雲岡石窟研究院為了進一步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專門成立了雲岡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雲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文化企業,負責雲岡文化產品的研發及對外合作項目的建設。

如景區與大同報業集團合作共建雲岡畫院,為本土畫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與上海蒙娜麗莎公司合作開發雲岡十字繡系列產品,借用蒙娜麗莎公司國內銷售網絡,使產品直接在國內一線城市同步上市;與江蘇出版集團合作開發的《魏碑十二品》拓片不僅有力證明了魏碑書法源自古都平城(今大同市),同時產品做工精緻,是文人墨客爭相收藏的佳品;與青島出版集團聯合開展的《雲岡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工作,是建國以來雲岡石窟學術研究的最大著作,該書大八開本,共20卷,該書首次全面反映雲岡石窟的雕刻藝術價值。

通過近年的發展,雲岡石窟藝術內涵得以進一步挖掘,文化資源得以有效整合,雲岡景區已初步形成了以體現北魏歷史、石雕藝術、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為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

科學保護世界遺產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雲岡石窟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離不開存世千年的石窟及其附屬文物。

因此,科學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是雲岡石窟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雲岡石窟的保護工作重點是防治石窟雕像的風化,而風化的主要原因是水患問題。

2007年,雲岡石窟西部洞窟共有13個滲水(包括各洞窟副窟),滲漏情況以33窟最為嚴重。

西部洞窟滲水的外部表現主要是相互貫通的裂隙滲水和山體泥岩層滲水這兩種形式。

為此,我們詳細調查了雲岡西部窟區的地理環境和石窟現狀,經過縝密的設計,做出最終的試驗方案,開展了「雲岡石窟西部窟區山頂防水實驗工程」。

該工程分兩部分:一是進行頂部護坡的防滲處理;二是進行前立壁的加固。

工程中,發現頂部護坡之下的基岩是嚴重的破碎帶,裂隙縱橫交錯,岩層酥鬆易碎,雨水由此下滲進入洞窟。

經過對該區域的裂隙灌漿和鋪設混凝土防滲層,切斷了窟頂滲水的所有通道,排除了最主要的水源。

對前立壁裂隙滲水,採取了裂隙灌漿加固和無鹼水泥封護處理,效果良好。

使多年停滯不前的防水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五華洞」(9-13窟)是雲岡石窟雕飾最為華美的洞窟群。

然而石窟岩體由於多年的雨水沖刷、風蝕等原因引起的岩體懸空、裂隙等諸多問題仍然存在,嚴重威脅到文物本體及遊客的安全。

為了更好的保護石窟本體,2012年6月,雲岡石窟研究院全面啟動了 「五華洞窟檐建設工程」,截至目前,窟檐主體已基本完工,預計2015年年底前可全部完工。

與此同時,為配合雲岡石窟防水工程,雲岡石窟窟頂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於2008年啟動。

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窟山頂進行考古發掘。

至2010年,雲岡石窟窟頂防水工程1區(試驗區)發掘工作結束,發掘面積為5600平方米。

此次考古發掘發現一個較完整的北魏寺廟遺蹟,主要包括北廊房、東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磚瓦窯等遺蹟。

經過論證,目前對遺址性質的認識已基本清楚,這是一處北魏時期以塔為中心的塔院式寺廟建築遺址,應當是雲岡譯經場所或僧侶生活區,屬北魏雲岡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在雲岡石窟窟頂防水工程2區進行的考古發掘,發現寺院遺址一處,包含塔基、石柱礎、鑄造井台、熔鐵爐、水井等遺蹟,其中鑄造工場遺蹟中的鑄造井台和30座熔鐵爐遺蹟是首次發現。

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以其豐富的學科內容和獨有的考古價值,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兩處寺院遺址都是北魏雲岡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現印證了《水經注》中描寫雲岡石窟「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雄渾氣象。

北魏佛教寺院遺址是現存最早的佛教寺廟遺址,出土的八邊形北魏遼金塔基,成為北魏至遼金寺院佛塔演變的物證。

鑄造工場的發現,之前僅在《天工開物》中有所記載,現實物與文獻互相對照,對冶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挖掘雲岡石窟文化內涵,加強文化產業發展後勁,雲岡石窟研究院於2013年上報《雲岡石窟窟頂考古遺址及明代戍堡遺址保護展示項目》,2014年10月,該項目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

該項目的實施一方面有效提升了雲岡學術研究水平,同時又為雲岡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做強做大雲岡文化產業

雲岡石窟周邊綜合治理工程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為雲岡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雲岡石窟研究院的工作重點從環境治理和文化設施建設方面逐步轉向文化產業的平衡發展上,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學術交流工作,強化專業隊伍建設。

每年定期舉辦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

同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河北師範大學、蘭州大學、山西大學等科研院所及國內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

通過請進來、派出去的方法,積極強化專業隊伍建設,有效提升了雲岡學在學術界的地位。

二是自2008年起,組織專家學者開始對雲岡石窟所有洞窟造像進行全面的考古調查,該項工作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對後世研究和保護雲岡石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在洞窟考古調查工作中,首次採用了三維數字掃描技術並取得了成功。

現已完成的第12窟三維建模、智能化資料庫建設,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三是全面啟動「數字雲岡」建設工程,投資新建了雲岡數字中心,並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大同測繪院等單位聯合推動雲岡石窟數字化進程,為雲岡石窟實現洞窟造像保護數字化、景區管理智能化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創新發展理念,在景區文化企業的發展上,注重引導企業研發雲岡特色產品,增加體驗式服務項目,同時增設無干擾話麥、自助語音導遊器等高科技產品,使景區的文化氛圍及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優化提升。

五是加強網絡營銷與宣傳,對雲岡石窟官方網站進行了全面改版,改版後的網站內容豐富,服務功能齊全,信息更新及時。

與此同時,與淘寶網、攜程網等合作,實現了景區門票、雲岡文化產品在線銷售,當地機票、酒店在線預訂等多項服務功能,同時開設雲岡石窟官方微博,及時發布各種信息,為遊客來雲岡石窟參觀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平台,極大地提升了雲岡石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劉曉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雲岡石窟院史館那些珍貴的歷史瞬間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史館位於禮佛大道南側,東鄰雲岡美術館,面積540平方米,以圖片和實物相結合。展覽共分「發現雲岡」、「認識雲岡」、「保護雲岡」、「創新雲岡」四部分,展出的近300幅照片是從近萬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