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銀——流傳370年的民間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彭山江口古鎮,一個擁有2300多年歷史的川南碼頭小鎮。

面朝千年奔涌的岷江,背靠鍾靈毓秀的彭祖山,這裡曾是兵戎相見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曾是「夜有萬盞明燈照碼頭」的繁華港口。

這裡,流傳了一個300多年的傳說——張獻忠「江口沉銀」;這裡,也流傳了一個100多年的童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能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隨著「張獻忠沉銀」案的告破,江口附近的人們深埋在記憶中的沉銀秘聞也浮出水面:江中出土的金冊金印、刻有字樣的數枚銀錠,「石龍對石虎,黃金萬萬五」的童謠,似乎印證了傳說的真實性。

隨著江口沉銀搶救性考古挖掘工作日益臨近,本報「江口沉銀」特別報導小組走近彭山區江口鎮,實地探訪關於張獻忠「江口沉銀」諸多傳說與故事,而我們的講述也從江口開始。

【第一部分】千里岷江第一鎮

從彭山濱江大道登上岷江河堤,河堤旁,是彭山區近年打造的「壽鄉水岸·五湖四海」和櫻花長廊,平靜的水面倒映著遠處的高樓,讓這片城市後花園與現代建築相得益彰。

而河堤對面,就是聚焦了世人目光的江口古鎮。

江口有著悠久的歷史,她在秦漢時期名叫「彭亡聚」,晉代稱「合水」(亦稱彭模、平模),宋代取名為「安鎮鄉」,明代始名「江口」。

江口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316年,秦國名將張儀伐蜀時,與蜀王開明氏的關鍵一戰就發生在這裡,開明氏在江口戰敗把蜀國江山「送」給了秦王朝。

或許是為了紀念秦軍的赫赫戰功,秦王朝在江口設置了武陽縣,劃歸蜀郡管轄。

江口的歷史地位,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發源於松潘岷山南麓的岷江自北向南進入成都平原後,自然分成府、南二河,而這兩條河恰恰在江口鎮外匯合,形成下段岷江,直奔樂山、宜賓匯入長江。

兩河匯流處,座鎮觀三江,「日有千里行船數百艘,夜來萬盞燈火照碼頭。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江口因水運而繁華。

它是成都到新津、嘉定過眉州的重要水運物質集散地。

江口沿街的大小碼頭近50個,最大的是龍王廟前的紅石梯碼頭,是樂山到成都的最後一個水運碼頭,高20米,寬4.5米,38級水梯當中有3平方米寬的平台,非常雄偉壯觀。

江口鎮將台社區原社區主任,現年70歲的王中祥,是土生土長的江口人。

他從小在江口生活、工作,也見證了江口的繁華過往。

王中祥清晰地記得,兒時古鎮上的茶館、飯店、旅店比比皆是;茶館裡講評書的,打圍鼓的、古戲台唱戲的,熱鬧非凡。

全國聞名的「江口崖墓」,世界最早的茶葉貿易「江口茶肆」,更讓這座古鎮的歷史顯得無比厚重。

繁華、富裕,是江口歷史上的主旋律,王中祥對此相當自豪,他說:「祖輩們戲稱,連我們喝的,都是岷江里的『金銀水』。

「金銀水」,代表著江口一貫的富裕。

而它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層含義,這便要從370年前發生在這裡的一件大事說起。

【第二部分】「金銀水」的秘密

據史料記載,1646年,張獻忠的部將劉進把清兵引進了四川,張獻忠見勢不妙,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10萬南下突圍。

而江口便是他的必經之路。

江口兩岸險峻,水道狹窄,張獻忠的千艘戰船行進極其緩慢,而船上兵勇亦施展不開。

無疑的,這令他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

據清代丹稜人彭遵泗所著的《蜀碧》上講,南明將領楊展伏兵於此,待船隊駛過,先擊其船首,使整個部隊亂作一團,再以一些輕便小船攜帶易燃物品駛向張獻忠的船隊,是時江風大作,江面頃刻成了一片火海,這支龐大的船隊幾乎被燒得一乾二淨,「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就此,張獻忠南下出川的計劃被葬送,只得選擇北上。

而這些金銀,一部分為楊展所獲,另一部分則沒入滔滔岷江之中。

數百年來,江口人對這段歷史深信不疑。

他們堅信兩河交匯處,埋葬著張獻忠當年丟棄的寶藏。

王中祥回憶到,兒時的他最愛到兩江交匯處玩耍,那是一片沙洲,上面長滿了茂密的蘆葦,成群的野鴨子在蘆葦盪上飛翔覓食、築巢棲息。

一到秋天,漫天飛舞的蘆花,與過往船隻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夏季多雨,容易漲水,孩子們這個時候常常結伴出去「尋寶」。

孩子們的寶藏,就是那散碎的銅板。

「老街的青石板縫裡,吊腳樓的堡坎里,有時,那竹篙敲開江邊的鵝卵石,淤泥下都能挖掉許多銅板。

」王中祥說。

身為孩子的他,當時並沒有多想,也想不到,為什麼河邊能撿到銅板。

但他聽長輩說過,曾經有個大人物,在江里遺留了一筆寶藏,但具體是什麼樣的寶藏,有多少,沒人知道。

「如今看來,所謂『金銀水』,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江口的岷江水中,浸泡著許多金銀。

」王中祥說。

【第三部分】「石龍對石虎」

除了「金銀水」之外,流傳在江口有關沉銀的傳說里,最著名的,便要數石龍與石虎的故事。

在江口鎮石龍村,一塊為竹林環繞的半山腰上,靜臥著一條築於宋代的「千年石龍」。

57歲的趙尚春,是地地道道的彭山江口人,目前是彭山文管所文物保管員。

今年3月,江口鎮石龍村的石龍保護工程全年動工,趙尚春來江口的頻率更多了。

在老趙的記憶中,石龍村石龍雕像前的這條路,曾是當地村民通往場鎮趕集的必經之路。

「你看這石磚,起碼都是上百年了。

」上世紀70年代,彭山區開建紅光支渠,這條道路已從此封閉。

但在建設過程中,石龍村一處懸崖,大量泥沙滑落,一條石龍破土而出。

據彭山縣編志局原局長徐原烈1944年的考證,石龍石虎鑿造於宋代伏虎寺(今不存)山門外,並題詞「石龍對石虎,金銀萃山藪,中華寶藏興,民族昭千古。

」可惜的是,石虎於「文革」中被毀,石龍由於被泥沙覆蓋而得以倖免。

1984年,當地按照原型,重修了石虎,並將其移到了距離石龍只有二十米的地方。

1984年,趙尚春曾參與過石龍清理工作,如今,經過再次清理,江口石龍已經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能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童謠不僅我知道,整個石龍村的人都知道。

」趙尚春說,巧合的是,爬上半山腰,順著石龍和石虎所在位置向遠處眺望,正是府河南河交匯之處,也就是傳說中張獻忠沉銀的位置。

三百多年來,「張獻忠沉銀」的諸多傳說,在江口碼頭世世代代地流傳著,而如今也在一次次的挖掘中被「證實」著。

2005年4月,彭山縣的引水工程在江口鎮岷江河道內施工時,從地表下3米處挖出一個內有七錠銀元的圓木,銀錠上刻著「崇禎十八年×日」、「黃岡縣銀四拾兩正」等字樣,經四川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其確為崇禎時期所徵收的稅銀。

2011年,河裡再次挖出了2枚金牌、7枚「50兩」銀錠、以及碎銀90斤,經專家鑑定,這些刻有「沅陵縣征完解司」、「湘潭縣運糧官行」等銘文的銀錠是明代文物。

今年十月,「江口沉銀」盜掘案成功告破,上千件文物被追回,包括「國寶級」的「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更證實了江口沉銀諸多傳說的真實性。

前人為我們留下的諸多「暗號」,總是尤其依據的。

【第四部分】寶藏的意義

如今,對於江口沉銀的搶救性挖掘保護已然提上了日程。

世人們大多關注著,這些寶藏到底價值幾何?但對於專業人士而言,更重要的,是寶藏究竟意味著什麼?它能為我們提供多少歷史意義。

對此,現為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清史專家,現年86歲的周遠廉教授認為,無論水下還有多少「沉銀」,其所具有的意義遠不止財富層面。

「以往對於明末清初張獻忠的歷史事跡,多是文字記載,但從目前出水的『江口沉銀』實物來看,包括銀錠、金冊等,已經涉及了明末清初廣闊的社會層面。

」周遠廉說,「沉銀」面目的揭開,為研究張獻忠的行軍路線、征餉方式與地方官府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佐證,乃至對今後人們從一個側面了解明末的社會經濟、社會生活和經濟制度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周遠廉表示,「目前我比較希望的是能夠挖掘出土更多如皇冠、印璽等物品,這對我們歷史學家了解當時詳細的等級制度與官員分封方式具有重要幫助。

同時,鑒於水下環境對沉船遺址的巨大影響,彭山區本土專家、研究「江口沉銀」歷史及江口文化歷史已有近50年經驗的王中祥則熱切盼望這一挖掘保護工作能夠儘快展開。

「前幾年當地水下文物的盜撈和走私現象猖獗,已經造成了大量水下文物的流失,而且還對沉船遺址造成嚴重的破壞,」王中祥說,雖然追回了大部分文物,但沉船打撈、整體搬遷和異地清理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儘快展開搶救性保護,並增強水下文化遺產的安全保護意識,加強水上巡防,完善保護手段和保護措施,全力保護水下沉船文化遺產資源,防止不法分子的盜撈和破壞,「同時,也是為後代了解明清歷史文化,保留最鮮明的歷史痕跡。

」王中祥說。

事實上,早在2010年10月,「江口沉銀遺址」即被確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彭山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吳天文表示,今後還將採用紅外線、攝像頭等措施,對該水域進行24小時監控。

而考古挖掘工作,目前正由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學者進行規劃論證中。

據了解,在去年底,彭山區已邀請十餘名考古界權威組成專家組,就江口沉銀遺址考擦結果出具《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研討會專家意見書》。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周春水,2015年底,到彭山實地查看時也曾建議「先圍堰,再發掘」。

「因為根據目前已有的水下技術,具備發掘條件。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毛佩琦之前也提出,應利用圍堰將岷江水改道,進行考古發掘。

在《意見書》中,致遠艦考古項目領隊、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周春水則在實地察看江口沉銀遺址後提出,「金屬探測儀在水下操作較難,不僅確定具體位置有難度,在水下電池衰竭非常明顯。

因此建議先圍堰,再發掘。

」就周春水認為,從現場情況來看,江口沉銀遺址保護的項目要比致遠艦難度小的多,「圍堰一個月左右應該可以完成,可操作性強。

目前,社會各界都在期盼著對江口沉銀的考古挖掘,而我們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待岷江完全進入枯水期後,挖掘工作或將正式實施。

在工程實施之前,本刊將於《文化·追蹤》版面推出系列報導,為廣大讀者全景式地回顧張獻忠入川乃至沉銀江口的這段歷史故事,並實施跟蹤有關考古挖掘的最新進展,敬請讀者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