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三伏天的消暑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正值「三伏」天的「初伏」,滾滾熱浪正席捲而來,而一年中最熱的一陣還將持續一個多月。

不過對多數人來說,有空調、西瓜和冷飲做伴,似乎不怵這夏日的炎熱。

那麼沒有這些降暑神器的古代,我們的先民是怎麼度過這高溫天氣呢?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可見古代的夏季也是非常的酷熱的,那在沒有空調的一兩千年前,古人是怎樣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扇子

扇子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成為可有可無之物。

但在中國古代,扇子在炎炎夏日卻是必不可少的祛暑納涼用具。

在古代,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

到了漢代,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工具橫空出世,而且效果還非常的不錯,竟然可以「滿堂寒顫」

《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涼屋

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

「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

這個方法比「人工風扇」和「葉輪撥風」效果好得多。

到了明代,「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

「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不難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不乏科學道理。

另外,古代的房子的牆體幾乎都是「夯土版築」的泥坯房,這種房子在中國農村上世紀末還普遍存在,這種房子沒有別的好處,唯一就是隔熱性好,儘管外面熱浪滾滾,只要呆在屋內,沒有空調、風扇照樣安然避暑。

冷飲

扇子也罷,「涼屋」也好,身上涼快了,嘴巴卻享受不到。

大夏天的要是有吃一下比較涼爽可口的食物,就能真正一解心中的炎熱躁動。

所以,冷飲也早早出現了。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

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

西周時期,「凌人」更上升為朝廷中的一個職位,從職者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這足以說明當時冷飲之珍貴。

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

《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唐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商業性質冷飲專賣者「冰商」。

瓷枕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消暑還另有妙招。

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明了瓷枕。

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熱情謳歌。

可見,聰明的古人也是不怵夏天的,有各種想像不到的降暑方法來避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的消暑工具 冷飲早在商朝就已出現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不過我估計這種辦法原始社會時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們手裡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