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是如何避暑降溫的 竟比現代人還會享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地域廣闊,大部分地區都是處在溫帶、熱帶氣候區,一年四季變化明顯,夏天也特別的炎熱,尤其是最近幾年全球氣候異常,仿佛夏天也比前幾年更熱了。
在這氣溫高達40°的夏天,雖然現代化的空調、電扇為大家帶來了一絲絲涼意,但是一離開他們,坐著不動都會感覺好熱。
我想大家小時候都會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古代人夏天不熱嗎?他們沒有電是怎麼度過炎炎夏日的呢?歷史告訴我們,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即使沒有電,他們卻想到了其他方法消暑避夏,而且有些方法流傳至今依然在用。
下面讓我們看看古代的那些消暑神器:
網絡配圖
扇子
扇子是古人夏天降溫用的最普遍的神器。
扇子最早是誰發明的,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但是按照人類的本能,估計在原始社會就應該有雛形了,不過那時拿的應該是樹葉等東西。
後來隨著人類的進步,製造工具的能力越來越強,扇子也變的種類繁多。
古人稱扇子為「搖風」、「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作的,經濟條件差的就用蘆葦竹條編的,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
到了漢代,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騰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觀。
《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滿堂寒顫」這四個字令人震撼,簡直比現在的電風扇還好使啊!
涼屋
唐代開始出現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
「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
這個方法比「人工風扇」和「葉輪撥風」效果好得多,是古代科技的進步啊。
到了明代,「涼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高度,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不難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
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古代涼屋的巔峰之作。
網絡配圖
冰塊、冷飲
古人有這些外界的降溫手段後,自然開始琢磨怎麼從飲食方面降溫降火。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用。
古人先是通過冰塊給室內降溫,後來慢慢把冰塊和飲料、食物相結合,創造出冰棒、冰鎮米酒、消暑湯等。
到了宋代,古人冷飲的製作水平幾乎和現代差不多了。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
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
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
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三百年後,被法國人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
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網絡配圖
瓷枕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瓷器之鄉」,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明了瓷枕。
瓷枕的枕面塗了一層特殊配方的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特別涼快。
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最好讚美。
古人降溫最後的大殺器——心靜自然涼!此神器一出,任你氣溫四十度還是五十度,都要統統歸降!這句話出自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苦熱題恆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此方法皆適用!「心靜自然涼」不僅可以指對氣溫炎熱的控制上,還可以指遇到煩心事,不急不躁,頭腦冷靜,心裡清明,方能找到解決之道!
古人的消暑工具 冷飲早在商朝就已出現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不過我估計這種辦法原始社會時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們手裡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
古人避暑妙招大揭秘:沒空調怎麼過夏天?
炎炎夏日,T恤短褲、西瓜雪糕、風扇空調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夏天的標配。但對於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其實,古人不僅消夏避暑方法多種,更是道法自然,值得借鑑!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你知道古人夏季如何避暑嗎?最後一種方法簡直超凡脫俗
古人避暑神器一:搖扇納涼扇子的來由已無從考證,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與現代人們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來源於綠色植物的葉子,用壞了隨即換新的即可。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現在的避暑方式都弱爆了,看看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先生前幾天出差去參加《玉宴》,一查當地氣溫34度!!!這對先生來說確實夠熱的,沒什麼精神,啥都不愛做。不禁讓先生想到,古人在這大夏天兒里他們是怎麼熬過來的呢?古代中國夏天的溫度未必比現在的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