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神秘的帝王墓,未解之謎為啥這麼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據科技日報3月23日報導,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快到了,在這個日子裡人們會祭祖、掃墓、緬懷先人。
說起墳墓,中國最壯觀、最神秘的陵墓恐怕就要數秦始皇陵了,據探測,整個皇陵範圍約相當於78個故宮,如此大面積的陵墓在世界範圍內也屬罕見。
從1974年被發現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0多年,但秦始皇陵一直不曾進行考古發掘。
人們對它充滿了好奇,直至今天,秦始皇陵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謎,不只是民眾,有些即使是業內專家也很難說清楚。
陵墓為何坐西向東?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近40年,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嚮往。
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
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吞併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是東西朝向。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
不過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還不得而知。
墓中真的有水銀江河湖海?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這是司馬遷《史記》中對秦始皇地宮的描述,這究竟是作者對帝王陵墓極盡奢華的憑空想像還是確有其事呢?
對此,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張衛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從目前的發現看,已初步印證水銀的存在是事實,也就意味著司馬遷的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
據原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和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
曾有人推測,秦陵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
那麼,大量的水銀又來自何處呢?
「秦陵之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水銀,有可能來自旬陽。
」
原秦陵考古隊隊長、西北大學教授段清波在其專著《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明確提出,旬陽青銅溝的水銀大概占到中國版圖內水銀含量的20%,而旬陽離秦陵的直線距離也就是100多公里。
過去有學者認為秦陵的水銀可能來自重慶東南、湖南西南一帶,但沒有明確記載,而那些地方離秦陵顯然更為遙遠。
段清波稱,有證據表明,旬陽的汞礦開採,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
而水銀不易運輸,史料記載,旬陽通往關中的「子午道」在2000多年前已經存在了,提煉的水銀靠人背馬馱運往秦陵更易實現。
始皇遺體是否保存完好?
對於秦始皇陵,人們有著種種的想像和猜測,而人們關注的焦點還是陵墓的主人秦始皇,他的遺體會如常人那樣歷經歲月僅剩一把屍骨,還是會像震驚中外的馬王堆女屍那樣完好如初?
「這主要還在於其保存環境與設施,如果陵墓內有類似的設施和適宜的環境,秦始皇的遺體應該可以保存下來的。
」張衛星說,從目前的文獻看,這一時期的人趨向在死後儘量長期保存自己的遺體,始皇也不會例外。
然而,有人表示懷疑,其理由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相傳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
直至9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
這些說法似乎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說的:「棺載轀涼車中……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這樣看來,可能秦始皇的遺體在運送途中就已經腐爛。
若真的是這樣,如今深埋地下,長眠於金棺之中的只能是一副白骨了。
但同時也有人猜測,秦始皇的遺體還有保存完好的可能性。
首先從地點來說,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縣西北)。
這裡7月的天氣還是比較涼爽的,不像今人所想像的那麼酷熱難熬。
從乘輿的設備來說,秦始皇的遺體放在轀涼車裡,即有窗牖的車,閉之則溫,開之則涼。
再從秦始皇自身的條件來說,眾所周知,秦始皇熱衷於煉製丹藥,以求長生不老。
而古代的方士往往會在丹藥之中加入大量的汞,這也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最終致死的原因。
但他體內的這些汞元素卻陰差陽錯地充當了防腐劑的作用,使得他的遺體得以防腐而可能長久保存下來。
當然,這些判斷和推測是否準確,要靠條件成熟的將來打開地宮來作最後的驗證。
至今不發掘陵墓為哪般?
1974年,幾位農民的偶然發現,喚醒了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大秦帝國軍團。
國外友人說,不看金字塔不算到過埃及,不看秦兵馬俑不算到過中國。
然而,震驚世界的兵馬俑,僅是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
多年來,關於是否發掘秦始皇陵一直爭論不斷。
1955年,郭沫若、吳晗等提交了發掘秦始皇陵的請示報告,並聲稱,經勘探,秦始皇陵處於地震帶,在地震中遭遇破壞,地下水毀損了文物,需立即開展「搶救性發掘」。
但時至今天,秦始皇陵也遲遲沒有發掘,對此,有專家表示,不發掘的原因主要是地宮機關重重,布滿水銀、毒氣等有毒物質,對考古發掘極其危險;再就是當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能較好地保護被挖掘出來的文物,如兵馬俑剛挖掘出來時是彩繪,由於無法較好地保護,短時間內便會氧化。
就此問題,張衛星此前曾專門澄清,首先,一般情況下,不主動發掘帝王陵,除非是搶救性發掘;其次,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有180多個,光這些坑就夠考古100年了;最後,由於對秦始皇陵的局部認識不足,保護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動挖掘地宮的念頭是違背科學的。
國家文物局資訊處工作人員也認為,不主張發掘的主要原因是現在文物保護技術還沒過關。
他說,秦陵史料記載中有「上具天文」,很可能就是壁畫,還可能有漆器、銅器等陪葬品。
絲綢、壁畫、漆器最難保護,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棺、帛畫至今仍做不到完全的保存如初。
青銅器可能會好一些,但即使如此也會生鏽。
因此從某個角度看,「挖掘就是破壞」。
對此,少數學者有不同看法,認為文物在地下長期存放,也未必保護得好,挖出來保護更好。
該工作人員說,有些東西現在看上去保護得可以,以後有啥變化誰也說不準,「例如噴保護膜,暫時是好了,長期來看卻有害。
」
張衛星說:「目前尚沒有對秦始皇陵發掘的考慮。
我們還在對遺址進行系統的考古勘探,對墓室以外的各類遺蹟進行研究,更多的從文獻以及材料進行整合研究。
」
本報記者 付麗麗
美國考古隊伍想挖掘秦始皇陵地宮,但是國家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秦始皇陵墓應該是最令現代考古學者著迷的帝王陵墓了,因為秦始皇陵墓的傳說只能通過文物證明,也就是陵墓出土。而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從《史記》記載可以看出: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
秦始皇陵為何暫不發掘?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專家稱,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帝王的皇陵...
秦始皇留下9個謎團之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
秦始皇陵裡面有哪些驚天秘密?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
秦始皇陵41年不敢挖的秘密震驚啊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
五十年不動土,100年不開挖?秦始皇陵我們是否真的無緣得見了?
秦始皇陵墓位於西安市臨潼縣城東,背靠驪山,西鄰渭水。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面積達57平方千米。據《史記》記載,陵墓內挖...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有這麼幾個原因!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即始皇帝的陵寢,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1公里臨潼區的驪山,本稱麗山園。建於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
秦始皇陵墓水銀海之謎:真相震驚世人
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