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陝西考古人為國家「挖出」多座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西安新聞網訊 作為文物大省,陝西60年來為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做了哪些重要的貢獻?10月18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迎來了60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秦漢文明暨秦漢考古國際學術會議」也一併召開。
中國考古的重要支撐
1958年9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創建,成為全國成立最早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之一。
60年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逐步發展成為內設18個部門、9個長期駐外考古工作站、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規模最大、實力雄厚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
先後在石峁、楊官寨、劉家窪、周原等考古工地建設現場工作平台。
「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公布實施的150項大遺址項目11個,占比位居全國前列,項目實施成效顯著,促進了學術研究的深入,推動了遺址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也為全國大遺址考古積累了陝西經驗,成為中國考古的重要支撐和中堅力量,為推動中國考古學學科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服務陝西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陝西考古人用手鏟建構中國文明史
60年來,從潼關到隴原,從塞北沙漠到漢水盆地,陝西考古幾乎每一個大發現都舉世矚目。
近二十年來,40餘個發掘項目榮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田野考古獎」、中國考古新發現、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等重大榮譽。
藍田人、龍牙洞、龍王赸等發現,使遠古人類的面貌得以窺見;李家村、姜寨、關桃園、楊官寨、石峁等遺址的發掘,構建了新石器時代文化清晰的譜系與年代序列,復活了原始社會圖景,撥開了早期文明曙光;李家崖、辛莊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商周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的神秘面紗;周原、周公廟、豐鎬、梁帶村、劉家窪的發掘,再現了周代禮制文明的社會秩序與莊重典雅;雍城、咸陽、秦始皇帝陵,揭示了秦帝國之路的壯闊波瀾;漢唐帝陵考古,展示了陵寢宮邑的豐富內涵和宏大氣勢,再現了帝國統治的至上威權;統萬城考古,揭露世所僅見的匈奴都城;法門寺地宮發掘,得窺宗教聖物的真容、禮佛的奢華;藍田宋代呂氏墓地解開了考古學鼻祖呂大臨家族的幽冥世界,描繪出士人大夫的雅致風貌。
因為這些重大發現,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成了中國文明史、東方社會史乃至世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陣地,在世界考古領域獨具魅力。
發掘成果為國家建起多座博物館
塵路霜山一甲子,一把手鏟連結古今。
六十年來,在陝西考古人的手鏟下,誕生了秦始皇陵兵馬俑、法門寺、漢陽陵、耀州窯、梁帶村等一座座遺址博物館,他們成為文物惠民、服務社會、促進旅遊和經濟發展的文化殿堂。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介紹,進入新時代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將重點構建「考古、保護、闡釋、利用」四位一體的科研新體系,尋求文化遺產與社會經濟和諧發展之間最佳結合點。
孫周勇說:「隨著現代社會對文化遺產價值利用的關注,考古工作者的任務不再只是如何發掘解讀先祖留下的物質遺存和文化遺蹟,同時要多地關注和解決考古遺址保護利用中的實際問題。
」
下一步省考古研究院會積極探索如何支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積極踐行「文物惠民」,響應國務院關於「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的號召,向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具備展示利用條件的文物機構提供展品,支持地方博物館展示利用。
今年會將自2004年以來考古發掘的韓城梁代村春秋墓地出土文物1300餘件組向當地文物部門移交,建成「芮國博物館」並於年初向公眾開放。
據孫周勇介紹,近十年來,我國考古事業突飛猛進,中國力量在世界考古領域穩步崛起。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積極投身於 「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的建設,開展了與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博物館、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歷史研究所等合作發掘。
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不僅在國內有力地擴大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知名度,還在國際上增加了考古話語權。
未來幾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將依託「絲路考古聯盟」深入開展與絲路沿線國家的考古合作,結合陝西實際選好課題與項目,與海外機構開展深度合作,讓陝西考古獲得更多國際話語權。
(文 首席記者張佳 圖 張宇明)
邁向文物強省 增強文化自信
近年來,陝西省在文物保護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中劃紅線、嚴執行,在大遺址保護利用中謀求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提高當地群眾生活水平、與當地城鄉基本建設和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的「四個結合」保護理念,在...
陝西領銜制定多項文物保護國行標準 科技保護工作成果豐碩
陝西傳媒網訊(記者 王瑛)11月2日,陝西文物系統科技保護工作會議在楊凌召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羅靜,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部分高校分管領導,全省相關文博單位主要負責人,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