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領銜制定多項文物保護國行標準 科技保護工作成果豐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陝西傳媒網訊(記者 王瑛)11月2日,陝西文物系統科技保護工作會議在楊凌召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羅靜,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部分高校分管領導,全省相關文博單位主要負責人,文物保護專家共140餘人參加會議。

大會回顧總結十二五時期全省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安排部署十三五時期全省文物科技保護工作任務,並舉行了陝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組建儀式,陝西省文物局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長安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陝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等高校簽署協議,加強與高校合作共建,推動陝西文物科技保護工作邁上新台階。

十二五時期,陝西文物科技保護工作進入前所未有的活躍時期,陝西省文物局提出「考古發掘是基礎,科技保護是核心,陳列展覽是手段,服務社會是目的」的文物工作理念,把科技保護擺在文物保護工作的核心地位予以推動。

在全省文物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學術成果屢獲大獎 領銜制定國行標準

據了解,全省文博單位獨立完成,以及與高校合作完成的科研課題中有43項文物保護科研成果獲得各個層次的大獎。

其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一項,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辦公室頒布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兩項,獲得國家文物行業大獎十項,發表專著及論文767篇。

其中秦始皇陵博物院承擔的《出土陶制彩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課題》和陝西文物保護研究院承擔的《遺址博物館環境監測與調控關鍵技術研究》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成果,完成7項技術標準規範制定。

而目前國家公布的文物保護標準,每5項中就有一項是陝西制定的,陝西文博單位先後完成文物保護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共17項,其中十二五時期制定並發布了11項國家或行業標準。

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負責編制的《陶質文物彩繪保護修復技術》和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負責編制的《館藏磚石文物病害與圖示》兩項國家標準,對陶質彩繪,文物和磚石文物保護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建設世界最大數字博物館 國內首次利用遙感考古

陝西省文物局還依託陝西歷史博物館,利用全省館藏文物資料庫資料,採用數字展示方式,建成陝西數字博物館,將全省實體博物館和豐富的館藏文物呈現給觀眾。

該館收集全世界三千餘座博物館的資料和網站連結,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收錄數量最多的數字博物館。

陝西省文物局也非常重視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陝西考古勘測工作水平,陝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協會於2013年與多家單位合作實施高光譜航空遙感考古勘測研究項目,勘測區域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考古人員在地面進行空地一體勘測,取得了豐富的高解析度成像光譜數據,和地物光譜數據,通過航空遙感發現勘測區域內地表異常點七十多個,為今後在該區域內開展考古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陝西利用高光譜航空遙感考古勘測技術,在大面積文物遺址區域內進行考古勘測的做法,在我國尚屬首次。

2014年,陝西遙感考古入圍中國遙感領域十大事件。

發揮科研機構平台優勢 建設「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

文物科技水平的提升離不開科研機構的引領和帶動,目前,全省文物系統先後成功申報了博士後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基地、「三秦學者」崗位,經省科技廳批准,組建了陝西省文物保護工程中心等科研工作平台,已建成紅外顯微分析,絲綢文物揭展修復等33個國內先進的科學實驗室,文物修復室,現有中級及以上文物科技保護人員200餘人。

為了保護文物安全,打擊文物違法犯罪,省文物局與陝西省公安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設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運用網絡合作平台支撐文物安全領域的科研合作、信息共享、業務培訓,將重點文物單位和博物館信息納入公安局地理電子信息系統,建立文物安全資料庫和文物違法犯罪人員資料庫,有力地推進了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工作的開展。

為絲路申遺成功奠定基礎 陝西文物人獲國際讚譽

2005年以來,省文物局按照世界遺產申報要求,加強絲綢之路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特別是運用科技手段,組織實施了一批絲綢之路遺產的保護展示環境整治,監測管理,安全防範等工程,為申報世界遺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陝西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七處遺產點,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絲綢之路跨國申遺成功,標誌著陝西大遺址科技保護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國際組織的肯定和認可,對提升陝西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說,在陝西,除了鑑賞文化遺產以外,更敬佩這裡的專家和他們的專業精神,他們的承諾以及,為保護世界遺產所作出的努力。

「引進來+走出去」與他國合作 成立聯盟與高校「抱團」

為更好地利用國際先進技術保護,傳承好陝西文物,陝西曾先後與德國、義大利、美國、日本、比利時、英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長期的合作研究。

取得了眾多文物科技保護成果,有效保護了一大批珍貴文物,也培養了一大批陝西文物科技保護專家,同時陝西文物科技工作者也多次走出國門,展示了中國文物科技保護理念和水平。

其中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合作研究成果為素材,由英國獅子電視台和香港鳳凰衛視聯合拍攝的電視紀錄片《最新探秘兵馬俑》,獲得英國考古協會頒發的「英國最佳公眾考古展示獎」。

除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外,陝西文物保護專家也走出國門,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精湛技術。

如圓滿完成了中國政府無償援助,蒙古國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蒙古博格達汗宮博物館門前區保護維修工程,向蒙古國展示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精湛的維修技術,展示了中國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文物保護,文物保護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解決文物保護難題已成為共識,依託陝西高校科研的雄厚實力,助推陝西文物科技保護工作,成為陝西文物科技保護的鮮明特色。

一方面組建文物科技保護創新聯盟,合作攻關重大文物科技保護技術難題。

另一方面,積極利用科研基地平台優勢,提高文保人員業務技能。

省文物局還先後與德國、義大利、日本、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合作,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每年有計劃地互派專業人員進行交流。

省文物局局長趙榮在發言中說,十三五時期,全省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將圍繞陝西重大文物保護項目,著力解決文物保護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顯著提升陝西重大文物保護項目建設水平、文物保護修復的科學化水平、文物安全技術防範能力和及文物風險防控能力,以及博物館現代化管理水平。

重點提升高新技術對考古、勘測、發掘的技術支撐能力,提高文物保護裝備質量、文物保護質量。

並圍繞文物保護遺址,完成一批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使科技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明顯提升。

陝西文物系統,將強化文物科技保護項目管理,推動科研設備綜合共享利用,加強科技保護人才培養及科研經費的支持和管理。

以技術體系為核心,以制度體系為保障,以科研基地為平台,全面滿足陝西文物科技保護需求,力爭建成一支兼具陝西特色和國際水平的文物科技保護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文物工作的「2018藍圖」

1月23日,全省文物局長會議在西安召開,會議傳達了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精神,總結了過去一年來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安排部署2018年全省文物工作任務。2018年,陝西文物工作將結合新時代要求,繼承創...

科技進入文保:帶你更好地看見過去

現代科技與文物古蹟,看起來似乎不搭邊,近些年卻由於科技從業者和文物保護者的努力不斷產生交融。在種種科技手段的支撐下,歷史場景得以重現,文物古蹟得到修復及保護,古代和現代的距離進一步被拉近。喚醒歷...

2020年遼寧博物館總數將達120家

東北新聞網訊 (記者 許嘉玥)記者從今日召開的遼寧省文物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期間,全省文物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根據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數據,全省共發現各類文物遺蹟24115處;世界文化...

邁向文物強省 增強文化自信

近年來,陝西省在文物保護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中劃紅線、嚴執行,在大遺址保護利用中謀求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提高當地群眾生活水平、與當地城鄉基本建設和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的「四個結合」保護理念,在...

聚焦用科技守護文物傳承文脈

為進一步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現代科技融合創新,提升文化遺產科技保護能力,9月7日至10日,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陝西省博物館協會承辦,陝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絲綢之路...

西安交大文化遺產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揭牌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 陸航 舒建軍)陝西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資源。為了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科技水平,5月5日,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共同為西...

60年陝西考古人為國家「挖出」多座博物館

西安新聞網訊 作為文物大省,陝西60年來為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做了哪些重要的貢獻?10月18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迎來了60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秦漢文明暨秦漢考古國際學術會議」也一併召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