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桶歟?卣歟?一件漢代銅鋞引發的青銅器定名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聯拍在線鑑定諮詢是最專業的在線鑑定平台,已有超過190位文博專家和市場實力派專家入駐,為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保駕護航!

頂級專家幫掌眼,

方便快捷又省錢。

劉 雄

聯拍在線鑑定專家

鑑定範圍:青銅器

人物名片

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文物鑑定專業學科帶頭人,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

中央電視台《我有傳家寶》欄目學術顧問,北京衛視財經頻道、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特約鑑定專家,全國工商聯文物藝術品商會顧問,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

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

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

辯證的揚棄和整合坊間的經驗主義,引進考古類型學的方法論,結合材質學、工藝學、次生變化學、文化學,宏觀入手微觀著眼進行深入的文物鑑定學科建設,創造性的總結了一套系統、科學的文物鑑定學方法論及學科體系。

著有《青銅器鑑定學基礎》、《青銅詞典》、《中華民間藏品文物精粹》等,代表作品有《文物科學鑑定體系》、《北大資源宏微文物網刊》。

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文物鑑定與鑑賞》、《收藏快報》發表多篇考古與文物研究論文。

筆者在現實的收藏與鑑定過程中,發現很多與青銅器打交道的「行里人」亦或是專家,對於一種帶提梁的桶形器(圖一)在鑑定的過程中總是含混不清。

有的稱之為提梁卣,參考的標本是寶雞竹園溝出土的西周時期的提梁桶形器(圖二),該器物被學者命名為提梁卣。

圖一:提梁卣

此外亦有不少人依其造型,以現代的流行用語「提桶」、「提梁桶」直接名之。

然則此類器物到底應該命名為何物呢?由於缺乏深入的研究,絕大多數人似乎都是人云亦云。

至於其用途,更是不求甚解,或是毫不關心。

此種浮躁現象對於深入研究青銅器非常不利,也使收藏的知識性和學術性大打折扣。

所以,筆者以為,文物鑑定與收藏行為應該以增進知識、陶冶情操為重要目標之一,且需下足功夫認真對待。

談及青銅器的定名,在文物鑑定與研究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限於年代的久遠和文獻資料之不足,我們確實存在對部分古代青銅器的定名有誤的問題。

在收藏家們看來,這些不甚重要的名稱問題,其實意義重大。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講過「必也正呼名」。

我國歷來的青銅器研究學者都注重對名與實的考證。

當前絕大多數古代青銅器的定名都是宋代學者考訂的。

如北宋年間王黼編撰的《宣和博古圖》,在古器物的分類和定名方面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他用圖文並茂的形式,使我們了解到觚、尊、斝、盉、罍諸器的造型和模樣,方便了我們對青銅器做進一步的研究與交流。

近代學者王國維對於青銅器定名考訂的名文《說觚》、《說斝》等,成為近人研究和考證青銅器命名的典範之作。

王國維在文章中指出:「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壺、曰盉、曰匜、曰韓,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也。

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斝,古器名辭中均無明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

古之學者在青銅器名稱考訂方面為後世做出了值得稱道的貢獻,其功不可沒。

然而隨著近代考古學的發展,出土文物的日漸增多,對於部分由古人考訂的青銅器名稱,目前看來在新材料的支持下有許多值得商榷修正之處。

比如青銅器瑚(圖三),自古以來,由於各種書籍和專著都因襲宋人的說法將之為「簠」。

這造成了目前青銅器研究者認識層面上根深蒂固的影響。

近年來通過近世出土的有銘文青銅器的自銘,學者已經指出其真實名稱應為「瑚」。

所幸筆者在參觀國家博物館新館的新陳展廳時,已見展品說明牌上改用「瑚」來稱謂此類青銅器。

國家博物院這種向公眾傳播正確的文物知識、摒棄以訛傳訛不求甚解的做法,在社會上、學術界都起到了以正視聽和表率的作用。

圖二:提梁桶型器

關於筆者前文提及的寶雞竹園溝出土的西周提梁桶形器的定名,實為學術界的一大誤會。

追其根源,得從提梁壺說起。

自從有的學者把帶有「提梁「的商代青銅壺(圖四)定名為卣之後,人們便人為地把有提梁的壺和不帶提梁的壺硬生生地分別開來,並以不同的名字命之。

各種專業的和非專業的書籍都沿襲這種說法(筆者在剛開始學習青銅器時,也是被這麼灌輸的)。

從此「提梁卣」的觀念深入人心,遂成為大眾的一個基本常識。

故而在陝西寶雞竹園溝新發現帶提梁的桶形器之時,學者在不能確定其具體專有名稱的情況下,參考其提梁,聯繫「提梁卣」,遂命這類桶形器為「提梁卣」。

可是其造型卻與之相差甚遠,實嫌牽強!不過在沒有新的材料求證的情況下,當時似乎也只能聊備一說。

近年來隨著漢代墓葬的大量發掘,漢代提梁桶形器出土較多,筆者認為這種說法該是值得商榷的時候了。

尤其是有的出土的提梁桶形器直接有刻名,如河平元年三足銅鋞(圖五),器壁有刻銘三行「河平元年共工昌造銅鋞……」如此,西漢時期此類提梁桶形器應定名為「鋞」應無可異議。

圖三:青銅瑚

圖四:青銅壺

圖五 :青銅鋞

西周時期同類的桶形器(圖二)是否與相隔近千年的漢代同類器為同一叫法,尚需進一步論證。

然則其不應稱之為提梁卣卻是毫無疑問的。

事實上關於卣的名實問題,早有學者指出其卣的造型應該是傳統上稱之為「觥」的器物(圖六所示))。

圖六:青銅觥

理由如下:

1、據文獻記載,觥為飲酒器。

如很明顯商周時期存在的這類造型碩大,適合盛酒之器並不適合舉著飲酒。

2、卣為尊貴的酒器,專用以盛祭祀所用的「鬯」酒。

這從文獻中可看出來。

盂鼎銘文賞賜「秬鬯一卣,清酒百壺」,故而卣的存世量應遠遠小於青銅壺。

而目前無論從考古材料還是傳世材料來看,這類被稱之為「觥」的青銅器數量遠小於銅壺,顯示了其尊貴性。

3、從形態上看,《周禮春官鬯人》中記載有「廟用脩」。

脩讀為卣,鄭玄註:「中尊,謂獻象之屬。

」這樣,中尊,為犧象之形的「觥」正符合卣的形態。

4、從過文字學的考證上來看。

就造字法分析,此類被稱之為觥的青銅器,其外形結構酷似「卣」字。

昂首、短流、尊身、帶鋬。

只是在造字之時,將鋬部書於身內,以節省字體空間。

以本來就已經錯誤命名的「提梁卣」為基礎,再進一步地推定圖二的西周提梁桶形器的命名。

以不確證不確,在論證邏輯方面實際上存在缺陷。

如此看來青銅壺無論是否帶提梁,皆應命名為壺,不可命名為卣。

那麼本就與青銅提梁壺造型相差巨大的西周提梁桶形器更不可命名為卣,便應該是毫無疑義的了。

青銅器的定名和用途等基本知識的研究,是青銅器收藏和鑑定工作者的基本功。

作為一名合格的青銅器鑑定與鑑賞家,應加強青銅文物的基本知識。

人云亦云和不求甚解不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

我國悠久燦爛的青銅文化,惟有在青銅器研究的學者和文物收藏愛好者的共同努力、探討、交流和研究下,才能顯示出其獨具魅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青銅器的收藏與鑑賞方法

青銅是紅銅與錫和鉛的合金,因是青灰色,所以叫青銅。青銅器主要是指先秦時期用青銅鑄造的器物。 我國古代的青銅文化藝術,當發夏、商、周三代的銅器為代表,其各類之豐富,造型之雄偉,文飾之精麗,鑄造之精...

數百件青銅器匯成四川第三大青銅文化

□記者 吳曉鈴12月26日,「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將在成都博物館舉行。在這場全國「賽寶大會」上,來自涼山州博物館的文物蛇蛙銅俎案將與一眾國寶同台競艷。由於出土年代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