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器的收藏與鑑賞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青銅是紅銅與錫和鉛的合金,因是青灰色,所以叫青銅。

青銅器主要是指先秦時期用青銅鑄造的器物。

我國古代的青銅文化藝術,當發夏、商、周三代的銅器為代表,其各類之豐富,造型之雄偉,文飾之精麗,鑄造之精良,創意之高深,在人類青銅時代獨具特色,它的光輝成就,對推動世界文明的演變和進步,有著劃時代的功績和貢獻。

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美術館,無不把中國青銅器作為館藏重器,歷代收藏家更是把收藏青銅器作為鎮宅之寶,世代相傳。

中國青銅器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堪稱空前絕後,佳妙至極,它不僅是我國文物寶庫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中國青銅文化之起源

中國青銅器始於何時尚無準確考證,但大量資料表明,中國發明銅器的製作工藝,發源於距今6600年前的仰韶時代,並由龍山時代繼承和發展,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都曾發現過質地不純的黃銅片和銅製品,從此中國歷史步入了銅石並用的文明時代。

然而我國真正進入青銅時代,應從公元前約2000年開始,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到戰國晚期,高水平的青銅鑄造業由於冶鐵工業的興起而完成了歷史使命。

相傳,夏禹曾用九牧貢金鑄九鼎以象九州,每鼎各刻一州(袞、冀、青、徐、預、荊、揚、雍、梁),作為傳國之寶器。

1974年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了夏文化青銅爵,雖然造型和工藝都帶有相當大的原始性,但它的出土證實了夏禹鑄九鼎的可能性。

此爵成為今日所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青銅禮器。

從已發現的各類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自夏始,中經商、西周、春秋、戰國直到秦漢,每一時期既表現出各自的風格,和特色,相互間又有沿襲、演變和發展,進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青銅文化藝術。

我國青銅器藝術,在發展史上曾經有過兩個高峰,一個是商代晚期,一個是戰國時期。

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其質量和數量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和提高,製作精良,紋飾繁縟,形制奇詭,圖案豐富多彩,體現了商代人尚鬼的神秘氣氛。

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則富於生活氣息,注重實用而別出心裁,華貴絢麗又不失大雅。

此時的紋飾已從過去奔放的粗花,變為工整的細花,並向圖案化方向發展,已無神秘色彩。

在製作工藝上,最突出的是錯金銀、嵌紅銅、包金銀、鎏金和細刻鏤等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九鼎、十五連盞青銅燭台和四龍四鳳銅方案等青銅器,其構思之奇特,工藝之精巧,令人驚嘆不止,充分表明一個十分活躍的新時代誕生了。

青銅器的收藏價值

1)青銅器的分類

鑒於中國青銅器歷史悠久,品種紛繁,分類旨在更清楚地區別青銅器的性質和用途,以利於研究、鑑賞和收藏。

青銅器的分類方法很多,較為流行的是按用途劃分為八大類,即:農具、工具、兵器、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

其中雜器又分生活用具、車馬具、貨幣、度量衡器和印章等。

也有把青銅器簡單分成四大類的:一兵器(戰爭所用的器物);二禮器(祭祀燕享之器物,包括飪食器和酒器等);三樂器(音樂所用之器物);四雜項(一切生產和生活的日用器物)。

2)青銅器的收藏重點

我國青銅器不僅各類豐富,而且別具藝術特色,歷來是中外收藏家注意搜藏的珍品。

由於青銅禮器的造型最為多樣,也最能體現青銅器的藝術特色,所以千百年來收藏家都重視鼎、彝、鍾、簋、尊、爵、卣、豆等禮器方面的傳統收藏,尤其是帶銘文的禮器,更是追逐搜尋的重點。

本來青銅禮器的傳世量就不多,而需求者有增無減,僧多粥少,所以青銅器歷來價格昂貴,尤其是珍稀精品,只有王宮貴族和巨富商賈才玩得起。

晚清時期,清政府工部尚書潘祖蔭酷愛青銅器,在他的藏品中,以西周的大克鼎和在盂鼎最引人注目。

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通體變形獸面紋,三足立耳,莊嚴厚重,腹內壁還鑄有銘文290字,大盂鼎高101.9厘米,重133.5公斤,三柱足,大立耳,造型雄偉凝重,紋飾簡樸大方,有長篇珍貴銘文291字。

這兩件青銅器一直被中外官僚和富豪所覬覦。

潘病故後,其北將這兩件大鼎運抵故里蘇州,其間曾有美國人日本人以及國民黨要員等,紛紛採取威逼利誘手段欲得此二鼎,一美國人曾以600兩黃金或一幢洋房相交換,均被潘氏家人拒絕。

日軍侵入蘇州後,也想得些二鼎,潘氏家人怕有不測,便將二鼎深埋於庭院中,果然日本人每日去搜查,有時一天搜查七次,因找不到大鼎才悻悻而去。

1952年潘氏後人將大克鼎南藏於上海博物館,大盂鼎獻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據老古玩商回憶,民國初年,曾任清宮學部侍郎(相當於教育部長)的寶熙,曾將一件玩膩了的提梁卣送到北京琉璃廠古玩鋪寄賣。

提梁卣是商時期的酒器,寶熙這件提梁卣,提梁兩端有獸頭,口的下端有花紋,蓋的里端有四字銘文,造型端莊、紋飾清晰,色澤翠綠,精美絕倫,堪稱國寶。

當時北京琉璃廠和天津天祥商場,經營青銅器的古玩鋪很多,經常可以見到青銅禮器,但像寶熙這件精美的提梁卣,實屬罕見難得,所以很快就被藏家買走。

青銅禮器雖說值錢,但並非所有的禮器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單從投資角度考慮,更要注意這一點。

民國期間,曾做過偽滿的監察院長,專門研究金石的考古學者羅振玉,著有《殷墟書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被當時日本人看成是中國考古界的學術權威。

他專玩青銅器,也做古玩生意,有一次他花很少錢買了四件非常一般的青銅器,後覺得這類東西檔次不高,即使收藏多久亦不會賣到好價錢,於是想伺機脫手,一日他找到溥儀的岳父、婉容的父親榮源,謊稱他有個朋友做生意賠了本,因急用錢,托我賣四件青銅器,才要1萬元。

榮源覺得羅振玉是個考古專家,就信以為真,當即答應買這四件青銅器。

榮源是懂青銅器的人,一看羅振玉拿來的東西就心驚半截,如此一般的青銅器根本不值1萬元,礙於面子又不好退經他,只得吃了啞巴虧,而羅振玉本人收藏的卻都是青銅禮器珍品。

3)先秦青銅器的另一個重要門類----兵器

兵器往往被收藏界所忽視,認為玩青銅兵器不夠路,且經濟價值不高。

殊不知先秦時期青銅器和青銅禮器同樣被價位重視,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說,即用於戰爭的兵器和用於祭祀的禮器,對國家同樣重要,這完全是當時政治、經濟形勢決定的。

從出土古代青銅兵器看,無論是攻擊型兵器(戈、戟、矛、鉞、刀、劍、匕首和弩機、矢鏃等),還是防禦型兵器(胄、甲等),不僅材質優、數量大,而且造型多樣,裝飾華美,有的還鑄鏨銘文,其鑑賞品味之高,收藏價值之大,足以和青銅禮器媲美。

偽造青銅器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新鑄法:作偽者根據真器和圖錄,一般用蠟膜翻鑄,而後埋入地下,雖然形制和尺寸同真器相似,但其銅質、紋飾、銹色和風格,均與真器有別,特別是偽鑄的青銅器沒經過地下長期的氧化或腐蝕,因而器體普遍過重,加之蠟膜鑄造器壁都厚於原器,用手一掂即可辨知真偽。

此外,作偽的青銅器必然要用銅銹來偽裝,真品銅銹是從銅器中生出來的,與器體附著性很強,且銹色瑩潤自然,美妙誘人。

偽品的銹色浮於器物表層,用沸鹼水刷洗,隨即脫落。

拼湊法青銅器在地下埋藏,經過數千年的長期腐蝕,青銅本身會發生質的變化,銅器的表層與各種銅銹經常被分解脫落,有的只剩下極薄的一層銅皮,這種銅器稱之為「半脫胎」或「脫胎」器,有的在出土前就已損壞,或在出土時稍不小心就被碰破致殘,有的缺耳,有的掉足,也有的器身有洞。

對這類殘破青銅器,古玩商販經常採取「移植手術」,三件改兩件,毀掉一件銅器,按制度辦事上其它殘破青銅器所需之「零件」,用粘連拼湊的手法,張冠李戴。

由於銅器造型、風格各有不同,加之手法拙劣,破綻百出,最後用泥土塗抹,貌似出土狀,障人耳目,以欺世人。

殘破青銅器絕非不能修復,而是要按照章法和規矩為殘器恢復原貌,若能修復成功,同樣也有收藏價值。

解放前北京有個叫張濟卿的手藝人,專門修理青銅器,無論是「新坑」(新出土)的青銅器,還是「熟坑」(傳世)的青銅器,他都能將殘破損傷之處修復完整,所修飾的花紋,修補的殘缺,一般人絕看不出破綻。

天津有位古董商買了件缺腿的古銅鴨,經張濟卿整修,完美無缺,賣給了北京古董商,後用賣古銅鴨的錢,換回一家古玩鋪的股金,至今仍傳為佳話。

刻銘法作為歷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和經濟價值,由於中外收藏家歷來偏愛有銘文的青銅器,以致不惜以高出一倍的價格購買,所以自晚清以來,即出現銘文作偽的青銅器。

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多是用陶范刻銘鑄造的,字體筆畫圓潤自然。

偽刻的銘文,字體拘謹、呆板,且字跡的銅銹與器壁的銹色有明顯區別,投資者要格外注意,因為真器假銘不但不會提高青銅器的檔次,反而破壞了器物的原有風貌。

以上是最常見的青銅器作偽法。

舊時很多老古玩商的文化水平不高,沒喝過多少墨水,但憑他們多年的經驗,通過眼看手摸、鼻聞和耳聽,也能大體辨別青銅器的真偽。

眼看,即看器物造型、紋飾和銘文有無破綻,銹色是否晶瑩自然。

手摸,凡是浮銹用手一摸便知,贗品器體較重,用手一掂就知真假。

鼻聞,出土的新坑青銅器,有一種略有潮氣的土香味贗品則經常有刺鼻的腥味,舌舐時有一種鹹味。

耳聽,用手彈擊,有細微清脆聲,凡是聲音混濁者,多是贗品或殘器。

掌握以上辨偽方法,不僅要看書學習,還要見多識廣,功到自然成。

想了解更多,或有什麼疑惑和小編微信:13022132833 我們共同探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5年青銅器成交價格和鑑別的方法

青銅器是中國的國粹,中國的藝術品傍邊只需青銅器是被全國際所公認的。從夏代來源,經過商周,秦漢至宋代金石學誕生,青銅器從單一的保藏,變為一種學識,一種研討方針。青銅器的價值被國際公認首要是在18...

青銅器收藏和投資的前景!

青銅是紅銅與錫和鉛的合金,因是青灰色,所以叫青銅。青銅器首要是指先秦期間用青銅鍛造的器物。 中國古代的青銅文明藝術,當發夏、商、周三代的銅器為代表,其各類之豐厚,外型之宏偉,文飾之精麗,鍛造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