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節,多做善事,多積福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盂蘭盆節-

-請大家多做善事-

-吃素念經、戒殺放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

應念念中,常憶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

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

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佛說盂蘭盆經

祈願天地眾生得以圓滿超度

-介 紹-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漢代時,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道教認為中元節為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

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祭祖先、薦時食等活動。

祭祖先、薦時食我國南京及江淮地區又將中元節稱為齋孤,舊時僧人在河邊超度亡魂,將紙做的荷花燈放在河裡,所以又稱「齋河孤」。

舊時的中元節整個節日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摘錄於網絡

-典 故-

佛教故事,最早見於東漢初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

故事敘述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事。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

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

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

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

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於佛。

佛陀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

目連乃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

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到現在,而且是口口相傳,關鍵在於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