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新成果——《遼史》修訂本出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浦江與《遼史》修訂本出版座談會現場 本網記者吳屹桉/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屹桉)繼《史記》、《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修訂本面世之後,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的新成果——《遼史》修訂本於近日出版。
5月15日,「薪盡火傳——劉浦江與《遼史》修訂本出版座談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遼史》的修纂與存在問題
《遼史》,元脫脫等奉敕撰修,是研究遼朝歷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
全書一百十六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記載從耶律阿保機即可汗位至遼朝滅亡二百餘年的歷史,兼及遼末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史事。
由於遼代文獻本身記載欠詳,加之元朝史官雜抄史料,倉促成書,使得這部《遼史》存在許多問題,目前學界認為的主要問題有兩方面。
一是記事每多疏漏,史實不乏錯誤。
這與遼朝的修史制度不完備有關,遼朝已知的第一部官修史書是成書於統和九年的室昉《實錄》,時距契丹建國已有七八十年之久,屬於事後追述,難免出現疏漏。
二是篇幅過於簡略,內容多有重複。
遼朝幅員遼闊,歷史悠長,元人所修《遼史》雖有116卷之多,卻由於每卷篇幅很短,內容簡單又多有重複而遺漏了很多重要史實。
儘管《遼史》的整體質量難以令人滿意,但它卻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如今推出的《遼史》修訂本,對此書的依賴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遼史》點校、修訂薪火相傳
「二十四史」點校本是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完成的新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古籍整理工程,出版之後得到學界廣泛的好評,成為海內外通行的版本,是中華文化軟實力輸出的一個成功典範。
《遼史》的點校、修訂,與其他各史一樣,是一個學術接力的過程。
修訂工程的定位,是在原點校本基礎上,基於新的學術條件,按照修訂工作總則規定的要求進行,以期形成一個標點準確、校勘精審、閱讀方便的升級本。
本次《遼史》修訂,選擇以百衲本為底本,以原內閣大庫所藏明初內廷朱絲欄抄本、《永樂大典》引《遼史》為通校本,參校以明南、北監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為基礎,充分利用本校,重點利用五代、遼、宋、金、元、高麗文獻等進行他校,非常注意運用出土文獻參校,同時全面搜集和吸收已出重要考訂和研究成果,嚴格遵循古籍整理規範,審慎去取,全書改動標點數百處,增補校勘記一千條左右,刪減原校勘記四百條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記七百餘條也多有充實和改寫。
修訂工程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牧之認為,《遼史》修訂工程是具有時代標誌性意義的工程,修訂本的出版體現了當今《遼史》整理研究和斷代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劉浦江與《遼史》修訂工程
《遼史》修訂工程由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劉浦江教授主持。
從2007年5月召開第一次編撰工程會議到2014年7月提交全稿,整個修訂工程持續7年。
遺憾的是劉浦江教授於2015年1月因病離世,未能見到《遼史》修訂本的面世。
劉浦江教授本著對學術的熱情和追求,病重之時依然對《遼史》修訂工作親歷親為,並憑藉驚人的毅力在2014年7月完成了整個《遼史》的統稿工作。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修訂本的出版是對劉浦江最好的告慰和紀念。
據出版方中華書局介紹,此次推出的《遼史》修訂本有四大特點。
一是嚴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則,二是體現了當代《遼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三是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參校本彩色書影六幅,新撰《修訂前言》、《凡例》並附《主要參考文獻》和《修訂後記》,四是修訂本採用「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裝系列的統一裝幀,印製精良,既可供平時翻閱,也可滿足收藏之需。
記者從出版座談會上了解到,隨著《史記》、《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及《遼史》等修訂本的出版,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已進入後期交稿及編輯加工階段,預計2016年還將有《魏書》、《宋書》、《南齊書》等陸續出版。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本網記者吳屹桉/攝
中華書局掌門人談《遼史》修訂:二十四史中,遼史最寂寞
備受關注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再出新成果——點校本《遼史》修訂本日前出版,並將於5月15日首發。為此,中華讀書報採訪了出版方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先生,請他回顧了上世紀50年代至7...